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9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542篇
测绘学   52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168篇
地质学   1019篇
海洋学   501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122篇
自然地理   19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胶州湾女姑山水域夏季赤潮高发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 1998年 5~ 8月夏季赤潮高发期间 ,胶州湾女姑山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种群组成特征和演替变化对赤潮的发生和种群变动特点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夏季女姑山水域的浮游植物主要由硅、甲藻组成 ,硅藻在细胞和物种丰度上都占优势。浮游植物优势种在调查期间出现明显的演替现象 ,水温的升高和营养条件的变化是引起物种演替的主要原因。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夏季呈明显的增长趋势 ,从 5月份 6.3× 10 5个cell/m3 增至 8月份的 6.7× 10 6个cell/m3 ;其中 ,由于赤潮的爆发 ,细胞丰度的最高峰出现在 7月份 ,为 1.5× 10 7个 /m3 。在赤潮爆发期间 ,赤潮原因种高齿状藻和中肋骨条藻发生了明显的演替现象 ,不同细胞大小的优势种和营养条件的变化是发生物种演替的主要原因。叶绿素a的浓度和细胞丰度的变化共同反映了赤潮发生的全部过程。  相似文献   
32.
33.
近海水域有机物污染,引起海水富营养化,是形成赤潮的主要原因。赤潮不仅给渔业生产、海水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而且破坏了海洋环境,危及人民的健康。近年来,我国沿海赤潮时有发生,应加强对有发生赤潮潜在危险海区的经常性观测和监测;切实控制沿海工业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推广科学养殖技术,防止海水养殖自身污染;大力开展有关赤潮科学的研究,特别是赤潮的防治方法和技术研究,避免或减少赤潮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34.
35.
一种提高粘土矿物去除赤潮生物能力的新方法   总被引:36,自引:7,他引:36  
在研究粘土颗粒与赤潮生物絮凝作用的基础上,建立了粘土表面改性对其絮凝作用影响的理论模型,认为改变粘土颗粒的表面性质提高其去除赤潮生物能力的主要途径,提出在粘土中引入PACS(聚羟基氯化铝)的改性方法。结果表明,对于微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n)体系,粘土中引入微量PACS后,其去除率达90%以上的高岭土用量由原来的2g/L降至0.1g/L,去除效率提高近20倍。考察了PA  相似文献   
36.
Biochemical mechanism of forming the red tide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The exist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nitrates and phosphates in the eutrophic water is the prerequisite of explosive increase of algae and the forming of red tide.Reduction of eutrophication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preventing the red tide.The method of deep treatment of the waste water and its denitrification and dephosphorization are introduced,and a new opinion on the red tide formation and fundamental prevention is put forward.  相似文献   
37.
厦门湾有色溶解有机物的光吸收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厦门湾九龙江河口区、西海域、同安湾及东侧水道海水中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光吸收特性,分析了CDOM的河口行为,并讨论了CDOM光吸收特性与其荧光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厦门湾表层海水CDOM光吸收系数a(355)的水平分布表现为河口区最高、东侧水道最低、西海域和同安湾介于两者之间,底层水a(355)的分布与表层基本相似,表明陆源河流输入是厦门湾CDOM的主要来源;a(355)的垂直分布为表层高于底层,主要受水文和生物因素控制。厦门湾表层水CDOM光谱斜率S的平均值介于0.014—0.018nm-1,但河口低盐度区S值较小,反映陆源腐殖质的影响。a(355)在河口混合中呈保守行为,表明CDOM具有良好的保守性质。CDOM的吸收系数a(355)与其荧光强度之间表现为较好的相关关系,指示可以用灵敏度更高的荧光方法来研究CDOM的分布和行为。  相似文献   
38.
为了实现现场测量地表水中矿物油含量的全光纤荧光计的研制。采用荧光光谱测量分析方法 ,于 1 999年 1 0月— 2 0 0 0年 5月 ,采集了国内外不同的地区原油和成品油共 2 3种 ,用1 4种不同波长的激发光激励 ,进行荧光光谱特性测量实验研究。同时 ,对不同浓度的矿物油、水混合液也进行了测量实验 ,得出其最低检测浓度为 0 .0 0 5mg/L ;测量了青岛近岸海域表层受油污染海水的含油量为 0 .0 1~ 0 .2 2mg/L ;此外对水中矿物油受激荧光发射原理也作了简述。并对水中矿物油荧光光谱特性、浓度与荧光强度的关系 ,以及为研制现场测量水中矿物油浓度的全光纤荧光计的可能性作出了结论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39.
陈中原 《海洋学报》2002,24(2):77-83
利用泥炭(33个)和潟湖(65个)14C测年数据重建了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的变动过程,结果显示潟湖样品比泥炭更为有效地反映出海平面变动特征:距今7000a时海平面约位于现今-10m,距今5000a时约为-5m,距离2000a时已接近现代.海侵强度和范围受古地貌和区域沉降的影响呈现出东北部大、中部其次、西部最小.随着海平面上升速率减小,三角洲在约距今7000a时开始建造,并广泛发育潟湖、沙坝和平原河流沉积体系.此后,海平面趋于稳定,人类活动增强,导致海岸沉积环境大片萎缩、消亡.同样利用泥炭(45个)测年数据重建了长江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变动,结果与尼罗河的差异较大,可能是两地沉降差异所致.近代长江三角洲人类活动也是导致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0.
Calcimicrobialites across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in Huayingshan (华蓥山) region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fluorescence microscopic measurements to understand the occurrence of organic matter. The microbialites are composed of micrite matrix and coarse spar cement. Abundant rhombic or magnetic needle-like carbonate minerals were observed adrift within the cement. The fluorescence microscopic measurement indicates the micrite matrix in microbialites shows the most abundant organic matter, with the rhombic or magnetic needle-like carbonate minerals and coarse spar cement coming to the 2nd and the 3rd, respectively. Organic matter is mainly preserved in the space between the grains of the micrite minerals but almost evenly distributed in the rhombic or magnetic needle-like carbonate minerals. As one of the common diagenesis types, dolomitization is observed to occur in the microbialites in Huayingshan. However, the carbonate cement in microbialites still has high content of element Sr as shown by the microprobe analysis, reflecting that the dolomitization might have happened in a restricted environment. Observation under the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shows that dolomitization just led to the redistribu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grain space of dolomite minerals, inferring that the diagenesis has a slight effect on the preservation, and thus on the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microbiali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