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1篇
  免费   255篇
  国内免费   245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315篇
地球物理   213篇
地质学   617篇
海洋学   9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46篇
自然地理   62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铜、金为东北非重要的矿产资源,成矿潜力巨大,其成矿过程与东非造山带努比亚地盾的演化历史密切相关.矿床类型以造山型矿床和火山块状硫化物(VMS)型矿床为主,斑岩型铜金矿床较少.其中,造山型以金矿床为主,主要赋存于韧-脆性剪切带的石英脉中,集中分布于埃及东部沙漠区、苏丹东北部、厄立特里亚西北-埃塞俄比亚北部、埃塞俄比亚西部...  相似文献   
992.
初夏东北冷涡活动异常与北半球环流低频变化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本文在典型个例分析的基础上, 揭示了初夏东北冷涡活动显著异常与北半球环流低频变化之间的联系及其可能机理。主要结果为: (1) 初夏东北冷涡活动显著异常与上游乌拉尔山附近和下游日本附近的持续性异常环流相对应。冷涡异常多年, 在向下游频散Rossby波能量和瞬变涡动强迫过程的共同作用下, 乌拉尔山附近盛行阻塞型环流。它一方面使极地冷空气向东北地区移动, 另一方面通过Rossby波能量的传播, 使东北冷涡活动加强。冷涡异常少年的环流情况则基本相反。 (2) 谐波分析和低频振荡分析表明, 在冷涡异常多 (少) 年的5~6月, 东北地区正 (负) 涡度位相占优, 这与北太平洋超长波槽西退 (东进) 相对应。长波在北太平洋-北美-大西洋地区呈驻波型, 与Rossby波能量传播匹配, 亦有利于乌拉尔山附近的异常环流得以长时间维持。 (3) 5月份, 乌拉尔山附近的异常环流信号对初夏东北冷涡活动的显著异常具有前兆性意义。  相似文献   
993.
东北地区5—9月降水特征和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杰  钱维宏  丁婷 《气象》2010,36(8):1-7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1956—2008年站点逐日降水量、温度和NCEP/NCAR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从逐年5—9月季节降水量和分级(痕量、微量、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降水事件两方面分析了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并探讨了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5—9月份东北地区降水中心位于长白山脉的迎风坡,该区域同时是大雨和暴雨事件的多发区,这与地形和东亚夏季风气流北推有关;东北地区痕量降水事件东西方向呈"多—少—多"分布,其他级别的降水事件为西少东多;南北方向上,中雨以下量级为北多南少,大雨和暴雨事件则为北少南多;由于西风和南风气流水汽输送作用的减弱导致了1956—2008年东北地区5—9月降水量的线性递减;小雨及以下量级降水事件线性减少的趋势显著,但随着量级加大,各级别降水事件线性递减的趋势逐渐不明显,暴雨事件在1956—1976年、1976—1994年和1994—2008年三个时段内有明显的"减少—增多减少"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994.
近50年来东北地区暴雪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董啸  周顺武  胡中明  王传辉  王秀萍 《气象》2010,36(12):74-79
利用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部)93个气象台站近50年(1958-2007年)的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暴雪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暴雪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其中春季(3-4月)和秋季(10-11月)为暴雪主要发生期;东北暴雪在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暴雪主要集中出现在东南部的长白山区、南部的辽东半岛和西北部的大兴安岭山区;近50年来,东北地区全年暴雪量呈现出一定的增加趋势,其中春季在北部和南部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然而秋季东北大部分地区暴雪存在显著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95.
近50年东北地区热量资源变化特征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1—2005年东北地区100个气象站日平均气温资料,得出各年代稳定通过10℃,0℃积温及其持续天数和起止日期分布的变化,进而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北地区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气温持续增暖,线性趋势达0.4℃/10 a,较我国其他地区更为显著,且与各热量资源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东北地区气候变暖使得稳定通过10℃,0℃积温普遍显著升高,且稳定通过10℃,0℃积温的持续天数也普遍显著增加;稳定通过10℃,0℃积温和持续天数的等值线在东北平原和相对平坦的内蒙古高原向北大幅度推进,而在山区有向高海拔地区抬升的趋势;稳定通过10℃,0℃积温持续天数普遍增加是受到起始日期提前和终止日期延后的影响,而且起始日期提前比终止日期延后的影响更明显。东北地区热量资源的变化有利于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的提高和稳定。  相似文献   
996.
The author investigates the prediction of Northeast China’s winter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SAT),and first forecast the year to year increment in the predic-tand and then predict the predictand.Thus,in the first step,we determined the predictors for an increment in winter SAT by analyzing the atmospheric variability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ment in winter SAT.Then,multi-linear re-gression was applied to establish a prediction model for an increment in winter SAT in Northeast China.The pre-diction model shows a hig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0.73) between the simulated and observed annual increments in winter SAT in Northeast China throughout the period 1965-2002,with a relativ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7.9%.The prediction model makes a reasonable hindcast for 2003-08,with an average relativ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7.2%.The prediction model can capture the in-creasing trend of winter SAT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1965-2008.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is approach to forecasting an annual increment in winter SAT in North-east China would be relevant in operational seasonal forecasts.  相似文献   
997.
北极涛动与东北冬季温度的联系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李春  方之芳 《高原气象》2005,24(6):927-934
利用1950-1999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东北地区冬季温度资料,借助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相关分析、合成分析以及关联表方法,研究了北极涛动指数(Arctic Oscillation Indices,AOI)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温度的联系。结果表明,AOI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趋势系数R=0.35),其振幅在1968/1969年之前较小,而在1968/1969年之后明显增大,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并且AOI与东北地区冬季温度具有一致的上升趋势(相关系数R=0.59)。研究表明,AO的异常变化通过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东亚地区极地东风以及东亚冬季风异常,进而影响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温度异常,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98.
青藏高原东北缘莫霍界面的三维空间构造特征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在青藏高原东北缘设计专门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而获得的莫霍界面反射波,利用三维反演方法反演重建了该区莫霍(M)界面的构造形态,得到了研究区M界面的三维构造图像和地壳深断裂的展布,研究区M界面总体上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呈逐渐下倾趋势,而在不同的块体内部又具有不同的倾斜态势,反映了不同块体之间的差异和复杂程度的不同.鄂尔多斯块体M界面变化平缓,内部结构完整且坚硬;弧形构造区M界面的倾斜趋势发生了逆转,此现象可视为该区域在挤压、变形构造作用下M界面发生了明显的扭曲变形;秦祁块体M界面呈现出较陡的倾斜趋势,在本块东南端与弧形区结合部,M界面所显示出的局部隆起可视为地壳发生了强烈扭曲变形的迹象.综合二维、三维结果认为,特殊而复杂的构造变形环境,为海原8.6级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提供了地质条件和深部背景.  相似文献   
999.
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地区气象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基于中国东北地区98个气象站点历史数据和WCRP多模式耦合CMIP3输出的IPCC SRES A1B、A2和B1气候变化情景下的降雨资料,计算3、6、12和24个月尺度上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结合M-K检测、EOF分解和小波分析,研究东北地区干旱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① SPI能较好地检测东北地区干湿变化状况,4个时间尺度上主要的空间模态具相似的分布型,其中12个月尺度SPI显示东北大部分地区在过去50 a干旱程度呈显著加剧、范围有明显扩大的趋势,其中南部和中部辽河流域是干旱严重区;② 干旱时间变化特征具明显的空间差异,南部干旱第一主周期为11 a,北部则为3.5 a;③ 气候变化情景下,2011~2060年的干旱以前30 a趋强,之后趋缓,且干旱高发区存在一定的北移趋势。  相似文献   
1000.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in the field of urbanization, 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In this paper, we construct an index system to evaluate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potential with the entropy method. Results show that potential values of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in most cities are not high. Cities with higher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potential values a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Northeast China. Environmental potential of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is the main contributor to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potential in Northeast China. There is no absolut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size and potential value, large city does not always mean greater poten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urbanization rate cannot reflect the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potential of a regio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is not the ultimate goal of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Unilateral pursue urbanization rate cannot improve the potential of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Towards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governments in Northeast China should revitalize local economy,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ural areas and develop low-carbon economy or ecological economy. Finally,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choosing more integrated methodology or new models for measuring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potential in view of the shortcomings of one meth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