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4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121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240篇
地质学   486篇
海洋学   28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测井数据小波变换在层序地层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柴达木盆地北缘某钻井中侏罗统的层序地层划分为例,对各种一维连续小波在地层划分中的效果进行尝试,发现采用db5小波用于层序划分较为理想。通过利用db5小波对自然伽马测井数据进行连续小波变换,将测井信号与深度的关系转换为与深度及尺度域的变化关系,以此识别出了层序界面。利用该小波变换进行的层序地层划分,与传统方法划分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92.
扶余油田开发过程中地下水水质评价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扶余油田开发建设过程中对地下水水质产生了污染,通过现状评价与分析对污染距离和程度进行了预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预测了油田正常生产状态下和事故状态下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油田正常生产状态下,即当石油类污染物浓度≤0.05mg/1、地下水达到Ⅲ类标准时,钻井废水中石油类污染物在第四系潜水中从污染源向外运移时间为5.7a,运移距离为724.5m;在第四系承压水中从污染源向外运移时间为9.7a,运移距离为1413.5m。油田事故状态下通过数值模拟分别预测了1年、3年、5年、10年中污染物对地下水的影响,即第四系潜水中污染物分别运移160.2m、439.5m、711.8m和1381.4m;第四系承压水中污染物分别运移208.6m、544.3m、869.6m和1656.7m。并针对污染状况提出了污染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93.
业已查明在海床中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由此推论地质历史上的海洋中同样存在这种水合物,且主要赋存于深海槽及其两侧地区。另外,世界上已知大油气区多与来自古地槽区的油气源有关。在四川盆地发现的巨大天然气储量难以由已知源岩提供,因此可以考虑到秦岭、龙门山在上扬子地块北缘、西缘的大陆边缘深水槽区,它们在回返造山过程中由天然气水合物的释放和迁移可能提供了大量气源。类似的地台(块)区油气勘探选区可由此借鉴。  相似文献   
994.
At the Muskeg River Mine, bitumen is hosted in the clastic sediments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McMurray Formation. Within the mine area, the McMurray Formation is divided informally into mappable units representing fluvial, continental floodplain, open estuarine, estuarine channel complex (ECC), and marine environments. Fluvial, open estuarine, and ECC deposits host more than 90% of the mineable bitumen reserves. Bitumen grade is more consistent within the fluvial and open estuarine units (12–15 mass%), whereas ECC sediments are characterized by significant lateral and vertical grade variability (0–15 mass%). In the ECC deposits, bitumen grade is controlled by significant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Facies assemblages including point-bar deposits (PB), abandoned channel-fills (AC), and tidal flat deposits (TF), create complex internal geometries, architectures and associated reservoir properties. Traditional facies mapping and correlation has proven to be difficult even in closely spaced wells for the ECC deposits of the McMurray Formation; thus, an alternative technique using concepts of Stratigraphic Dip Analysis (SDA) was developed to assess bitumen grade for the deposits at the Muskeg River Mine. This approach involves three main steps: (l) juxtaposing azimuth maps (rose diagrams) over horizon slice facies maps for selected stratigraphic intervals to identify major channel trends (paleo-current directions); (2) comparison of dips, with corresponding sedimentary structures allows for a better prediction and geometries of point bars and abandoned channel-fills; and (3) comparison of dip trends with dominant lithology of facies assemblages and available bitumen grades provides a base for accurate delineation of architectural elements. A detailed case study is presented and shows that this approach provides a base for accurate delineation of architectural elements and confirms that bitumen grade decreases laterally with inferred maturity of point bar successions.  相似文献   
995.
南中国海海洋油气遥感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NOAA-11资料进行除云、大气订正和几何纠正后,用CH4、CH5波段进行SST处理,用CH5、CH2、CH1作假彩色合成图,并对CH1、CH4、CH5波段灰度值与南海相关研究点的海面温度、重力、磁力异常和热流值等实测数据进行多元相关分析,通过观测比较和理论分析,解决了海洋油气遥感技术和应用模型等问题,为海洋油气资源的探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6.
尹沙林 《四川地质学报》2003,23(4):249-249,243
论述了化学光谱法测定微量金的摄谱电极的改进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97.
针对坪北油田勘探开发特点及其所出现的问题,笔者运用多层次基准面旋回和可容空间变化原理,通过分析由基准面变化导致的沉积地层记录和层序界面类型、规模及地层的堆叠样式的差异,在对长4 5—长6油组基准面旋回层序精细划分和等时对比的基础上,讨论等时地层格架内砂体时空演化规律,并探讨了基准面变化与储层物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8.
准噶尔盆地陆梁油田油气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质色层效应、输道层矿物的吸附和储集层中油气的热演化,导致了生物标志物的多解性和常规油气源研究的不确定性。四面临凹,且凹陷都有可能成为其油气源区的陆梁油田油气源研究更具挑战性和难度。笔者通过对周边凹陷的构造演化、烃源岩生烃能力和地球化学特征、输道层的演化和特征以及陆梁油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运用三环二萜烷C20、C21、C23和甾烷C27、C28、C29等生物标志物进行对比,认为陆梁油田的油主要来源于具有巨大生烃潜力的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烃源岩,气主要来自侏罗系烃源岩。  相似文献   
999.
准噶尔盆地天山山前油气前景展望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康玉柱 《新疆地质》2003,21(2):163-166
准噶尔盆地南缘经历了晚古生代类克拉通盆地演化阶段和中新生代前陆盆地演化阶段.自石炭纪后地层发育齐全、分布广、厚度大,构造方向以NWW和近EW向为主,大体发育3个逆冲断裂系统,剖面上多呈叠瓦状.该地区构造圈闭发育,并成排成带分布,具多套烃源岩,存在多套储盖组合,是准噶尔盆地主要增储上产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000.
长期注水开发油田的开发流体,长期对储集层进行浸泡、驱动,使储集层的众多微观孔隙与喉道的极其微小空间发生风化、剥蚀、溶解和沉积等微观动态地质作用。这些地质作用是由于开发流体打破了地下的动态平衡产生的,它对储集层的岩石骨架、孔隙和喉道等进行改造和破坏,进而控制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并使得微观剩余油存在多种分布模式。研究指出微观动态地质作用是储集层随开发而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是控制剩余油形成和分布的基本因素。微观动态地质作用长期持续存在,并对储集层进行改造和破坏,使得储集层中的剩余油分布更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