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58篇
  免费   1571篇
  国内免费   1553篇
测绘学   215篇
大气科学   901篇
地球物理   2048篇
地质学   3938篇
海洋学   2217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515篇
自然地理   3538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63篇
  2022年   434篇
  2021年   457篇
  2020年   438篇
  2019年   473篇
  2018年   403篇
  2017年   465篇
  2016年   445篇
  2015年   494篇
  2014年   631篇
  2013年   714篇
  2012年   602篇
  2011年   674篇
  2010年   573篇
  2009年   639篇
  2008年   690篇
  2007年   712篇
  2006年   664篇
  2005年   522篇
  2004年   495篇
  2003年   461篇
  2002年   314篇
  2001年   264篇
  2000年   272篇
  1999年   225篇
  1998年   159篇
  1997年   147篇
  1996年   148篇
  1995年   124篇
  1994年   130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2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1994年6,7月,调查了广州、深圳、珠海及珠江口海区的空气微生物粒子沉降量状况。发现空气微生物粒子总量、真菌粒子量、真菌粒子数/总菌粒子数百分比在三市中不一致。这三种数据一般是陆上的高于海上。随着距陆的增加,都市影响的减弱和海面的开阔,空气微生物含量呈减少之势,显示出海洋新鲜空气对陆上污染空气的调节、净化作用。文中还分析了空气微生物有关参数与气温、风力或相对湿度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2.
High-resolution measurements of velocity and physio-chemistry were conducted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passage of a transient front in a small subtropical system about 2.1 km upstream of the river mouth. Detailed acoustic Doppler velocimetry measurements, conducted continuously at 25 Hz, showed the existence of transverse turbulent shear between 300 s prior to the front passage and 1300 s after. This wa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level of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fluctuations, some transverse shear next to the bed and some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相似文献   
73.
珠江三角洲地质灾害种类的多样性与其所处的复杂地质环境和多变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文章选用了地震活动、活动断裂、地壳升降运动、软土地基、地面塌陷以及冲、淤积等6个主要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并用模糊数学方法对珠江三角洲内17个小区作了计算,结果表明该区大部分地区属于轻灾害区,只有滨海沿岸地区属于较重灾害区。  相似文献   
74.
依据实测资料,分析了伶汀洋冬、夏季的水温分布特征及其变化。冬季湾内水温的分布和变化较单一,夏季由于河流入海流量增大,河流与海洋水体的相互作用加强,明显可见两个冷、暖水锋在河口湾中段相交,上段为高温的河流淡水控制区,下段为低温的陆架水控制区,两者显著的特点是其控制区内温度变化很小,而在锋面转折地带的河口湾中段,盐淡水混合强烈,其温度变化大,温度等值线呈倾斜分布。  相似文献   
75.
应用多年的实测资料 ,分析了曹娥江河口高水位成因 ,结果表明 ,曹娥江河口洪水位具有山溪性和可冲性的特点 ,人类活动对高水位有较大影响。应用统计分析法和成因分析法推求 1 %设计高水位 ,讨论了成因分析法中上、下边界条件的选取 ,其选取原则对其他潮汐河口确定设计高水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6.
1985年5-6月对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27个站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的首航定量调查。调查海域平均生物量为35.28g/m~2,平均密度为557inds/m~2。棘皮动物占总生物量的47.2%,软体动物占34.2%,多毛类和甲壳类分别占7.5%和6.2%。莱州湾的生物量为调查海域平均生物量的3.5倍。河口输入的营养盐在与高密度低营养盐海水混合过程中,逐渐下沉在莱州湾北部,这是控制该海域高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7.
基于二次散射的水污染遥感模型及其在珠江口水域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根据水中悬浮物、污染物和水分子等的散射和吸收物理机制建模是实现水污染定量遥感的有效途径.基于一次散射的水污染遥感模型简单易行,但在浑浊度较大时其精度不高.在基于一次散射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多次散射的能量组成特点,提出再考虑二次散射可使模型的精度显著提高且不至于使模型过于复杂;导出了二次散射的补偿因子,同时给出了考虑二次散射因子的简单计算方法.将该模型应用于珠江口水域的水污染遥感的结果表明,较之基于一次散射的模型,考虑二次散射的水污染遥感模型在精度上有明显改进.遥感提取结果显示,珠江口水域重污染区主要分布在伶仃洋东北部,香港维多利亚港和深圳湾.  相似文献   
78.
珠江口盆地基底结构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重磁资料的分析处理及反演计算,依据盆地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采取了针对性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思路与方法,对地震资料难以解决的珠江口盆地基底结构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盆地的重力和磁性基底深度,并对盆地内的断裂和基底岩性作了推断,提供了新的认识,为今后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9.
浙江南部海域富营养化和赤潮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探讨了浙江南部海域1990年春季发生赤潮期间的水化学特征和富营养化状况,及与赤潮生物的线性回归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出现高营养盐以至形成富营养化乃是江浙沿岸流和瓯江等河流径流及远岸区盐度锋辐聚的综合影响的结果。根据回归分析,NO_3-N,SiO_3-Si与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负相关。亦即N,Si和高N/P比(35:1左右)可能是导致浮游植物(夜光藻)异常增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0.
Distributions of dissolved nutrients and Chl. a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Sangga Besar River Estuary in the well-managed Matang Mangrove Forest in West Malaysia. In the estuary, spring tide concentrations of ammonium, silicate and phosphat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eap tide, which suggests that these nutrients are flushed from the mangrove area by the inundation and tidal mixing of the spring tide. Ammonium comprised over 50% of the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in the spring tide, while nitrite tended to dominate in the neap tide, indicating the predominance of nitrification inside the estuary in neap tides.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in the creek water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estuarine water, indicating the nutrient outwelling from the mangrove swamp and ammonium regeneration from mangrove litter in the creek sediments. The maximum concentration of Chl. a in spring tides reached 80 g/l while it was below 20 g/l in the neap tides. These variations in the phytoplankton biomass and nutrients probably reflect the greater nutrient availability in the spring tide due to outwelling from the mangrove swamp and cree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