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8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307篇
综合类   5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用平板划线分离方法,从呈群体死亡的日本对虾溞状幼体中分离到同种细菌,经对从分离做纯培养的6株菌(HL010406-1至HL010406-6)进行形态特征、理化特性、代表菌株(HL010406-1)的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学等方面的鉴定,初步表明其为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Orla-Jensen 1919)细菌的一个新种;选择代表菌株(HL010406-1)送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进行了复核鉴定,将其暂定名为杀虾微杆菌(Microbacterium shrimpcida sp.nov.)。根据用HL010406-1为代表菌株对健康虾及牙鲆做感染试验,初步认为该菌可能是造成所检虾苗死亡的病原菌。经用37种抗菌类药物对3株菌所做的药敏试验,结果发现对供试的青霉素G等30种药物呈敏感或高度敏感、对诺氟沙星低度敏感、对苯唑青霉素等6种具有耐药性。  相似文献   
132.
中国对虾卵母细胞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于1989年10月-1990年9月分别先后在昌邑县下营镇对虾育苗场和青岛黄岛盐业公司养殖场采集中国对虾,运用光学,电子显微镜及组化方法,研究中国对虾卵母细胞的形态发育及其内部结构分化。结果表明,中国对虾卵母细胞的发育可分为4个主要时相:Ⅰ.早期分化时相,Ⅱ滤泡初生期时相,Ⅲ卵黄大量生成时相,Ⅳ皮质棒生成时相。  相似文献   
133.
长毛对虾酸性磷酸酶功能基团的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化学修饰剂pCMB、NBS、K试剂修饰长毛对虾Penaeuspenicilla-tusAlcock酸性磷酸酶(ACPase,EC3.1.3.2),在修饰剂作用下,酶活力明显下降,健康虾酶对修饰剂的敏感性(NBS除外)大都稍大于病虾酶。修饰酶的紫外280um吸收光谱以及荧光340um发射光谱的变化,表明酶活力下降的同时酶构象也产生相应的变化。结果表明,酶分子的半胱氨酸残基、色氨酸残基以及门冬氨酸、谷氨酸β或γ验基与酶活力有关,是酶的催化功能基团。  相似文献   
134.
为研究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4个地理群体的遗传背景,作者应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非洲(F)、中国三亚(S)、泰国(T)和印度尼西亚(Y)的斑节对虾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选取8对引物组合对斑节对虾4个群体共128个个体进行分析比较,共获得1 000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数为830个,各群体多态位点比率为47.8%~58.5%;群体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0917~0.1271,Shannon’s信息指数为0.1484~0.2032。4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Y与F之间最大,为0.331,T与S之间最小,为0.217。4个群体UPGMA聚类时,S、T与Y聚为一支,F为单独一支;128个个体的UPGMA聚类结果表明,F群体除4个个体外其余个体聚为一大支,S、T、Y群体的部分个体互相混杂。AMOVA分析发现,35.92%的变异来自于群体间,64.08%的变异来自于群体内,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3592,表明4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很大。本研究为斑节对虾遗传育种提供了种质遗传背景资料,并为斑节对虾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5.
作者以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和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作为实验材料,研究3种稀释液(天然海水,人工无钙海水,Hank’s平衡盐溶液)、3种抗冻剂(二甲基亚砜、丙二醇和丙三醇)、3种稀释比例(5%、10%和15%)、3种不同的降温程序对3种对虾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冻精解冻后通过台盼蓝染色的方法计算其存活率。结果显示,对于3种对虾,以天然海水作为稀释液,10%PG作为抗冻剂,4℃平衡20 min,以–2℃/min降温至–40℃,–40℃平衡10℃,以–15℃/min降温至–150℃,然后投入液氮作为降温程序进行超低温冷冻保存效果最好,冻精解冻后存活率分别为75.33%±2.56%、69.00%±3.00%和23.33%±8.55%。  相似文献   
136.
摄食对中国对虾能量代谢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硕  王芳  董双林 《海洋科学》1998,22(2):49-51
于 1996年 5~ 6月在水温 2 5℃时测定了两种规格中国对虾 ( Penaeus chinensis)摄食沙蚕和配合饲料后的耗养率和氨排泄率。小规格中国对虾摄食配饵的代谢率略高于摄食沙蚕 ,而大规格组中摄食沙蚕的代谢率大于摄食配饵组。小规格中国对虾摄食配饵和沙蚕的代谢能比未摄食组提高了 33.2 2 %和 2 7.4 0 %;大规格中国对虾摄食配饵和沙蚕的代谢能比未摄食组提高了 34 .78%和 4 0 .0 5%。中国对虾摄食后的氨排泄率明显增加 ,表明蛋白质在摄食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7.
本文用电镜技术对中国对虾糠虾肌组织进行病毒检测,在平滑肌和横纹肌组织中均检出一种球形病毒粒子,直径为80-100nm,具有核包涵体;平滑肌组织中,病毒粒于存在于肌纤维和核膜中,核内具有不规则形态病毒包涵体;横纹肌组织中,病毒粒子存在于肌浆网和肌浆中。病变肌组织中,肌纤维变形,肌浆网膨胀,核膜水肿。  相似文献   
138.
于1996年5月,在青岛市红岛镇后阳育苗场,采用饲养实验的方法对患肠道疾病的中国对虾仔虾的康复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虾仔虾的某些肠道疾病的康复与蜕 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肠道杆菌病对虾状幼体和糠虾幼体危害极大,患病个体死亡率为100%,而患病率的仔虾幼体较高的存活率(32%),存活者多数为病症出现时已处蜕皮前期的个体,而在蜕皮间期开始患病的个体极少能发育至蜕皮变态。肠道堵塞是仔虾期纪体的幼体  相似文献   
139.
斑节对虾两个种群生化遗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垂直板电泳的方法,对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 Fabricius )2个种群的苹果酸酶(ME),苹果酸脱氢酶(MDH),谷氨酸脱氢酶(GDH),乳酸脱氢酶(IDH),磷酸葡萄糖变位酶(PGM),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酯酶(EST)等9种同工酶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2个种群的9种同工酶系统的18个位点中,三亚种群(中国)有9个为多态位点,占位点总数的50.0%;纳颉岛种群(泰国)有10个是多态位点,占态位点总数的55.6%。其中PGN-3位点在三亚种群中只出现纯合型,在纳颉岛种群中只出现杂合型;而MDH-1和ALP-3位点在三亚种群中只出现杂合型,在纳颉岛种群中只出现纯合型。三亚种群和纳颉岛种群的平均杂合度分别是0.3596和0.3254,两者的遗传距离为0.0620。  相似文献   
140.
水温对南美白对虾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不同温度下 ,对南美白对虾 (Penaeusvannamei)肠道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sp.)、双歧杆菌(Bifidobactsp.)、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产气荚膜梭菌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perfringens)、厌氧菌总数和好氧菌总数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产气荚膜梭菌为过路菌群 ;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为常住菌群。厌氧菌总数、双歧杆菌随水温升高显著增加 (Ftest,P<0.01) ;好氧菌总数、乳酸杆菌随水温升高变化不显著(Ftest,P>0.05)。肠道中厌氧菌总数比好氧菌多(ttest,P<0.05) ,且随着水温升高 ,厌氧菌的优势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