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5篇
  免费   591篇
  国内免费   738篇
测绘学   1496篇
大气科学   542篇
地球物理   332篇
地质学   1104篇
海洋学   780篇
天文学   58篇
综合类   382篇
自然地理   250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73篇
  2022年   156篇
  2021年   188篇
  2020年   150篇
  2019年   167篇
  2018年   160篇
  2017年   149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293篇
  2012年   329篇
  2011年   303篇
  2010年   238篇
  2009年   237篇
  2008年   270篇
  2007年   239篇
  2006年   208篇
  2005年   200篇
  2004年   175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146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青藏高原甜水海盆地MIS 3阶段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23,自引:2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西北部甜水海盆地地处内陆干旱区和喀喇昆仑山的东侧雨影区,气候环境极端干旱。但多次考察结果揭示晚更新世时期存在着大湖和高湖面的地质证据。为了探讨该地区过去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历史,在甜水海盆地(海拔4840m)进行钻探采得沉积岩芯56.32m(TS95),通过对沉积岩芯其中一段的粒度、生物、同位素及地球化学多指标综合分析,探讨了MIS3时期甜水海地区气候环境演化过程。沉积岩芯显示沉积物岩性变化频繁,记录着湖面多次波动、沉积环境多变的演化过程,分别在59~56kaB.P.,49~47kaB.P.,45~41kaB.P.,35.5~34.0kaB.P.和28~25kaB.P.期间存在高湖面和湖水稀释。在其多环境指标的记录中,Heinrich事件和D-O旋回均有反映,揭示了全球变化信号在研究区的响应。同时,不同高湖面阶段内部环境波动也较明显,差别较大,其产生原因也各有不同,归结为3种情况:1)由于气候变暖导致冰雪融水补给增加而产生的高湖面;2)由于冷湿气候导致的高湖面;和3)由于暖湿气候导致的高湖面。本研究揭示出了MIS3时期气候频繁波动的特征和气候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52.
王海芝  程捷 《第四纪研究》2008,28(6):1090-1097
周口店地区的古环境变化研究多数研究集中在中更新世时期,而缺乏对早更新世时期环境变化的研究。这主要是由于缺少保存完好的早更新世沉积记录造成的。随着对20世纪80年代在周口地区发现的东洞剖面,发现这是一个保存完好的早更新世剖面,为研究早更新世时期的古环境变化特征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材料。为了重建早更新世时期的古环境变化特征,利用XRF对东洞洞穴沉积物的主要元素(SiO2,Al2O3,Fe2O3和CaO)的化学组成进行了高分辨率分析,同时对沉积物中的FeO含量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东洞剖面沉积物的主要化学组成为SiO2,占41.6%~58.9%,其次是Al2O3和Fe2O3,其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3.69%~29.63%和5.00%~9.81%。Al2O3和Fe2O3在剖面上与SiO2含量成明显的镜像变化关系,显示出Al2O3和Fe2O3对沉积物中SiO2含量的稀释作用。另外,Fe2O3与Al2O3在剖面上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表明Fe2O3主要富集在富铝的矿物中。从元素含量在剖面的上分布看,东洞剖面的化学组成发生3次大的波动,主要表现为SiO2和FeO含量增高,而Fe2O3与Al2O3含量的减少。这3次波动分别出现在剖面的15.3~14.6m,11.0~9.9m和8.40~7.84m深度处。在3次化学组成的波动出现的同时,指示沉积物风化程度和温度变化的Si/Al(SiO2/Al2O3)和FeO/Fe2O3比值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比值增高,指示了3次大的干冷事件。另外,在剖面上部(10.00~7.84m,即第2次事件以后)SiO2/Al2O3和FeO/Fe2O3比值变高且波动频繁,表明自第2次干冷事件后沉积区的环境变得不稳定,逐渐向冷干气候转变。东洞剖面的地球化学记录(SiO2/Al2O3和FeO/Fe2O3)与泾川黄土剖面的粒度曲线具有较好的对比性,支持了东洞剖面记录的环境信息与黄土沉积记录的环境变化具有一致性。通过与泾川粒度曲线的对比发现,东洞剖面记录的3次干冷事件在时段上分别对应于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L26,L15和L13。  相似文献   
53.
拟建西安地铁2号线穿越10条地裂缝,地裂缝活动将影响地铁2号线的安全运营。应用三维离散元程序3DEC建立三维计算模型,分析了裂缝带错动对地铁区间隧道盾构管线的影响,得出了不同错距工况下隧道衬砌的变形和应力。通过计算得知,当土体上下盘底部竖向错距由10cm增大到93cm时,引起的衬砌竖向变形量由0. 712cm增大到13. 99cm,且最大变形均发生在沿纵向约35~36m处,距裂缝带距离约为9. 5~8. 5m;引起的管道纵向最大拉应力则由0. 65MPa增大到18. 43MPa,最大压应力由0. 611MPa增大到16. 9MPa,且最大应力区与最大变形区一致。这一结论的获得可为地铁设计、施工及其安全运营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及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54.
在高坝建设中.由施工期导流洞改建成的"龙抬头"形式永久泄洪洞是实际工程中一种常见形式.本文以紫坪埔为例,在岩体结构模型概化的基础上.采用FLAC3D"的数值分析方法t系统研究了紫坪铺水电站导流洞改造成泄洪洞,开挖完成后围岩的二次应力场、变形场和塑性破坏区的变化特征,与开挖过程中的监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为洞室稳定性评价和工程施工设计提供了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5.
针对数码航空摄影测量的特点,利用Java语言的Java3D开发工具包生成模拟的可视化航飞路线模型.利用Java3D的事件监听处理功能实现对航线模型的缩放、平移。单击航线模型上的曝光点可以实现对相应数字航摄影像的浏览,可以任意浏览整个测区的每一张影像.模型为整个数码航摄影像的处理过程提供便捷、高效的影像查询和浏览。  相似文献   
56.
介绍了利用ArcObjects开发、基于ArcScene的建筑物日照分析模块的研制,对各个子模块作了介绍。特别对涉及到的日照分析技术、阴影动态显示、3维建筑设计等技术做了详细的说明。最后对该模块的应用做了简要演示。  相似文献   
57.
以福建省莆田市东圳水库为例,讨论了基于VRML的水库及其周围地理环境、流域状况仿真建模过程,以及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通过仿真系统可以直观分析水库的环境情况,水库管理者可在场景中漫游,从不同位置进行观察分析,进而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同时该系统作为对水库进行研究的人机交互平台,可进行实时完善和扩展。  相似文献   
58.
研究了3维地形场景中地名信息的查询定位与可视化技术。基于1∶50000地名数据库,利用C#结合Di-rectX,运用面向对象技术从底层开发、设计和实现了3维地形场景中地名数据的查询定位与可视化功能。系统可快速模糊搜索、实时定位、动态调度地名数据,为其他各类专题信息的表达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路。  相似文献   
59.
浅谈OpenGL在地学3维可视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维地形模型无论是在直观的视觉感受还是在空间分析等方面都是2维地学模型所无法比拟的。DEM是建立地学3维可视化的主要内容,也是3维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所实现的程序是在VC 6.0平台基础上,基于DEM数据,利用OpenGL提供的相关功能函数,达到地学3维可视化的目的,同时利用纹理映射技术为3维模型贴纹理建立真实感强的3维环境。  相似文献   
60.
2006年3月,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利用Optech公司的ALTM3100在南京市成功获取到10 km2的LiDAR数据。在此数据基础上,笔者对如何利用LiDAR技术与数据进行真3维电子地图制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其关键步骤在文中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自己在城市3维建模技术方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