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7篇
  免费   183篇
  国内免费   267篇
测绘学   94篇
大气科学   385篇
地球物理   332篇
地质学   194篇
海洋学   219篇
天文学   29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9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41.
太阳活动对京津冀地区旱涝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池俊成  顾光琴 《高原气象》2009,28(5):1175-1180
利用中国气象科学院等整理的中国近五百年旱涝等级资料, 应用小波分析、 相关矩分析等方法, 详细分析了太阳黑子变化与京津冀地区旱涝的关系。在统计太阳黑子极值年附近旱涝特征时发现, 在太阳黑子峰值年附近京津冀地区容易出现偏旱的年份, 低谷年附近容易出现偏涝的年份。小波分析结果表明, 太阳黑子与旱涝指数在9.8年、 78.6年、 132.2年周期处存在对应关系, 说明太阳黑子的变化对京津冀地区的旱涝有一定影响。通过旱涝指数与太阳黑子相对数的相关矩分析, 发现两者相关关系存在阶段性的转折变化, 即由正相关转为负相关, 或者由负相关转为正相关, 相关矩发生转折的时间间隔最长为81年, 最短为23年, 平均为50年。本文还对相关矩阶段性变化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42.
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年频数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TC)年频数与大气环流的关系进行分析表明,TC年频数与全球范围大气环流异常有密切关系,特别是春季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异常和低纬越赤道气流异常.利用相关分析从春季全球大气环流场中选择初选预报因子,然后对初选预报因子作EOF展开构造综合预报因子,运用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TC年频数预报模型,并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独立样本试验.结果表明,该预报模型对历史样本拟合精度高,试报效果优于传统的逐步回归模型,可在汛期预测业务中应用.  相似文献   
943.
南京北郊冬季大气气溶胶及其湿清除特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利用WPS(宽范围颗粒粒径谱仪)、雨滴潜仪和雾滴谱仪测量了2007~2008年冬季南京北郊大气气溶胶数浓度谱分布和降水强度,分析了气溶胶粒子的分布特征以及气溶胶粒径与湿清除系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气溶胶粒子具有明显的双峰型R变化特征,数浓度主要集中在0.02~O.2μm粒径范围内,受汽车尾气排放、混合层高度变化以及颗粒物水平输送的影响较大.降雨、降雪和雾过程都对气溶胶粒子有不同程度的清除,降雨和浓雾对核模态和粗模态的气溶胶粒子的清除能力显著,降雪对粒径小于0.03μm的气溶胶粒子的清除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944.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ssess the susceptibility of landslides around the area of Guizhou province, in south-west of China, using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he base map is prepared by visiting the field area and mapping individual landslide at a scale of 1:500,000 topographic maps. In the study, slope, lithology, landslide inventory, tectonic activity, drainage distribution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 were taken as independent causal factors. Therefore, six causal factors maps are prepared by collecting information from various authorized sources and converting them in to GIS maps. The susceptibility assessment is based on the qualitative map combination model and trapezoidal fuzzy number weighting (TFNW) approach. Using a predicted map of probability, the study area was classified into four categories of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low, moderate, high and very high. In addition, the weighting procedure showed that the TFNW is an efficient method for landslide causal factors weighting.  相似文献   
945.
We study the evolution of the longitudinal asymmetry in solar activity through the wave packet technique applied to the period domain of 25 – 31 days (centered at the 27-day solar rotation period) for the sunspot number and geomagnetic aa index. We observe the occurrence of alternating smaller and larger amplitudes of the 11-year cycle, resulting in a 22-year periodicity in the 27-day signal. The evolution of the 22-year cycle shows a change of regime around the year 1912 when the 22-year period disappears from the sunspot number series and appears in the aa index. Other changes, such as a change i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olar and geomagnetic activity, took place at the same time. Splitting the 27-day frequency domain of aa index shows an 11-year cycle for higher frequencies and a pure22-year cycle for lower frequencies, which we attribute to higher latitude coronal holes. This evidence is particularly clear after 1940, which is another benchmark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aa index. We discuss briefly the mechanisms that could account for the observed features of the 22-year cycle evolution.  相似文献   
946.
北京市1998~2001年大气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北京市1998~2001年气溶胶数浓度的测量,分析了气溶胶粒子谱分布和数浓度变化,揭示了北京市气溶胶数浓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同时还分析了沙尘与北京市气溶胶数浓度的联系.研究表明,北京市气溶胶数浓度自1998年逐年减小,2001年6月开始有所增加,气溶胶数浓度日变化特征同20世纪80年代有较大差异,北京市气溶胶变化与沙尘天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47.
通过分析不同环流背景下蒙古气旋引发的两次沙尘天气过程发现,大尺度环流形势500 hPa上的冷空气和冷涡主体的位置不同,造成地面蒙古气旋的强度和气旋的生命周期也有所不同;强的斜压大气有利于蒙古气旋的发展,斜压大气中的温度平流和涡度平流的输送促进了气旋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地面温、压、风等气象要素的急剧变化,产生强沙尘天气过程;大气行星边界层稳定度的理查孙数(Ri)有可能较好地描述沙尘天气过程的强度,强的沙尘天气过程中,Ri小于1并持续较长时间,有利于动力乱流发展;弱的沙尘天气过程中,只有短时出现负Ri.因此,Ri的强度以及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作为沙尘天气预报中的一个参考的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948.
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的夏季(6~8月)降水预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3月底的预测与实况有一定差异,6月的预测有所改进。简要讨论了2007年夏季的主要降水过程及其成因。2007年夏季华南、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先后出现梅雨锋强降水,6月中旬和8月中旬出现两次Rossby波列的下游发展效应,引起陕甘宁一次强降水以及加强了圣帕台风引起的强降水。7月上中旬出现高压脊发展后,下游小低槽强烈斜压发展过程引起淮河出现致洪暴雨以及济南暴雨灾害。7月中下旬,由于阻高南侧的3次高空槽切断过程,造成重庆地区以及山西和豫西的暴雨灾害。在东亚季风区,夏季大气季节内振荡很显著,而且对降水的时空分布有重要影响。由于短期气候预测对夏季风季节内变化的预测还是一个难点,这给汛期降水的可预报性带来了限制。  相似文献   
949.
青藏铁路沿线区域闪电分布和闪电气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1998年1月1日~2003年12月31日TRMM卫星探测到的25~38°N,75~100°E闪电资料,对青藏高原地区年、季、日发生闪电频数和随经纬度变化,闪电密度分布的气候特征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铁路沿线区域年均日发生闪电数约7 600次,白天占到66.47%,夜间占到33.53%,昼夜比为2.0,明显高于中国其它区域昼夜闪电比1.2。日闪电频数的年变化是多峰值,闪电主要发生在4~9月,占年总闪电的94.75%。5月上中旬和9月中下旬为次峰值,主峰值在夏季6~8月占到年总闪电70.23%,最高出现在7月占到年总闪电25.19%。10月到次年3月发生闪电很少,仅占年总闪电的5.25%,特别是11月到次年2月只占总闪电0.83%。青藏高原发生闪电的日变化以单峰值为主,年均达到346.75次/h左右,傍晚18时达到最高峰值,占到日出现闪电的12.1%,19~21时每小时达到日闪电值的9%以上,21~22时为快速下降时段,午夜24~01时出现维持时段,每小时达到日闪电值的3%,凌晨4~5时有小起伏,每小时达到日闪电值的1%,上午8~11时达到日变化的最低谷,4 h仅占日出现闪电的1.3%,闪电峰值是低谷的100倍以上,说明青藏高原区域闪电高发时间主要在傍晚。4个季节发生闪电峰值的日变化时间表明,不同季节出现闪电峰值的日时段不同,春季主要在晚间,夏季主要在傍晚,秋季主要在傍  相似文献   
950.
沙尘天气发生频率、强度与大风、干旱过程、异常大气环流的气候背景以及人为因素有关。它的物理过程是地表上升气流把疏松地表尘粒带入空中,并且在一定层结条件下形成和加强的。利用1958~2000年内蒙古中西部70个测站的沙尘暴观测资料,对沙尘暴的地理分布、时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中西部有三个强沙尘暴多发中心,沙尘暴年代际变化和年际变化较明显,且沙尘暴集中出现在春季的3~5月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