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1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54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月鳢早期(从未受精卵至卵黄吸尽期)8个发育阶段的LDH、MDH、ADH、EST同工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月鳢的早期发育阶段ADH酶谱相对稳定,均有两条谱带;LDH、MDH和EST三种同工酶的酶谱在神经胚期前均无明显变化,此后随发育进程逐渐复杂。  相似文献   
22.
斑鱯(Mystus guttatus)俗称钳鱼、芝麻鲶、梅花鲶、西江甜、白须钳,属鲇形目鲿科鱯属。主要分布于珠江水系的东江、北江、西江以及海南岛的南渡江水系。斑鱯为无鳞鱼,栖息于江河底层,以小型水生动物为食,其肉质嫩滑,肉味鲜美,与卷口鱼、鳜鱼、鲈鱼一起被誉为珠江四大名鱼。  相似文献   
23.
不同保存方法对厚壳贻贝样品蛋白提取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稚贝样品在冷冻保存过程中的蛋白变化情况,作者采用直接冷冻法、添加海水冷冻法、蛋白裂解液冷冻法等分别对保存1周至6个月的厚壳贻贝样品蛋白提取的不同效果进行了比较。SDS-PAGE胶结果显示,3种冷冻保存方法均出现4个有规律条带(a、b、c、d),其相对分子量依次约为55、46、38和26kDa。SDS-PAGE蛋白条带灰度值的检测结果表明,1个月内蛋白裂解液法保存的样品最佳;直接冷冻法和添加海水冷冻法的研究发现保存过程中的蛋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解现象,因而可能不适宜用于该种稚贝样品的保存。  相似文献   
24.
中国鲳属鱼类同工酶谱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刘静  尤锋  李春生 《海洋科学》1999,23(5):31-35
对中国近海鲳属在的肌浆蛋白酶,酯酶,乳酸脱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生化特征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鲳属鱼类Pm,EST和SOD具有明显的种的特异性,而LDH则无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25.
彩虹明樱蛤同工酶组织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丙烯凝胶垂直电泳技术和同工酶特异性染色方法,对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的斧足、肝胰腺和外套膜3种组织的酯酶(EST),苹果酸脱氢酶(MD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3种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3种酶在上述3种组织中均得到了表达,不同的酶既存在一定的组织特异性又有相似性的特点,EST在3种组织中分别产生7-8条酶带,分为4个带区,其中EST-3和EST-6在3种组织中均为保守存在的强带,而斧足中缺失EST-1、EST-8和EST-9,肝胰腺中缺失EST-1和EST-2,外套膜中缺失EST-2和EST-8;MDH在3种组织中有4~5条酶带,MDH-2在斧足中缺失,MDH-3在外套膜中缺失,而处于s-MDH的MDH-4和MDH-5在3种组织中保守存在.SOD在3种组织中共表现为4条酶带,酶谱无明显变化,组织间无明显差异,这一特殊性可以用其作为生化遗传标记对彩虹明樱蛤进行种质鉴定.  相似文献   
26.
选择1种代表性的潮间带大型海藻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为试材,研究了其抗氧化酶体系对不同剂量UV-B胁迫的响应.结果显示,SOD及其CAT酶活性与UV-B辐射的剂量和时间关系密切,而POX活性与此相关不显著.各处理和对照中均未测出有效的APX活性.抗氧化剂AsA含量在低、中剂量UV-B辐射时呈增加趋势.SOD同工酶谱受到UV-B辐射的显著影响.中度剂量下CAT酶出现新的谱带(CATⅡ).低、中剂量胁迫下POXⅡ活性有轻微增加,而在此次研究中,未能检测到APX同工酶谱带.这些结果表明鼠尾藻中SOD与CAT酶活性及AsA水平对UV-B辐射增强响应最敏感,在该藻抗紫外胁迫的应激反应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27.
大弹涂鱼不同组织器官的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采用垂直聚丙烯酰胺平板电泳技术,对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的眼睛、心脏、肝脏、肌肉、脾脏和鳃等6种组织器官中的13种同工酶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其酶谱表型。结果表明,四唑氧化酶(TO)和酸性磷酸酶(ACP)没有检测到酶带;三梨醇脱氢酶(SDH)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仅在肝脏中表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所有组织中均存在,部分组织中存在差异;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苹果酸酶(MEP)、酯酶(EST)、醇脱氢酶(ADH)、D-葡萄糖脱氢酶(GcDH)、甲酸脱氢酶(FDH)、谷氨酸脱氢酶(GDH)则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28.
研究了以咪唑为背景吸收电解质,α羟基异丁酸为络合剂,毛细管离子电泳分离,间接紫外光度法测定镍矿石中Ni、Co、Cu含量。考察了背景电解质的pH值、α羟基异丁酸(αHIBA)和咪唑浓度对Fe3+、Co2+、Ni2+、Zn2+、Cu2+分离的影响。在优化的条件下,几种离子在8min内完成分离,检测限低至0.2mg/L。以Zn作内标,改善了方法的精密度,对于20mg/L各离子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9)<6.5%。采用内标标准曲线法对镍矿样中Ni、Co、Cu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线性范围分别在0.5~80mg/LNi2+和Co2+,5~80mg/LCu2+,结果与其它方法一致。  相似文献   
29.
斑鱯(Mystus guttatus)俗称魽鱼、芝麻鲶、梅花鲶、西江魽、白须魽,属鲇形目鲿科鱯属。主要分布于珠江水系的东江、北江、西江以及海南岛的南渡江水系[1]。斑鱯为无鳞鱼,栖息于江河底层,以小型水生动物为食,其肉质嫩滑,肉味鲜美,与卷口鱼、鳜鱼、鲈鱼一起被誉为珠江四大名鱼[2]。同工酶标记技术是研究鱼类遗传特征的一种重要方法,同工酶作为一项生化遗传指标广泛应用于鱼类的系统进化、群体遗传、杂交育种、个体发育、病理生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3]。国内外许多学者利用这一方法对鱼类进行了许多生化遗传学研究,为鱼类的群体遗传和进化研究…  相似文献   
30.
三种典型POPs对紫贻贝不同组织DNA损伤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彗星电泳技术,比较研究了Aroclor 1254、BaP、DDT三种典型POPs对紫贻贝(Mytilus edulis)鳃、性腺、消化腺细胞的DNA损伤效应的差异,以期为进一步评价这三种典型POPs遗传毒理机制及其预警监测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Tail DNA%是评价DNA损伤的理想指标,另外,在急性毒性试验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