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51篇
  免费   2169篇
  国内免费   3492篇
测绘学   939篇
大气科学   4593篇
地球物理   786篇
地质学   5265篇
海洋学   1884篇
天文学   40篇
综合类   888篇
自然地理   1417篇
  2024年   99篇
  2023年   363篇
  2022年   445篇
  2021年   480篇
  2020年   430篇
  2019年   498篇
  2018年   351篇
  2017年   399篇
  2016年   381篇
  2015年   448篇
  2014年   747篇
  2013年   663篇
  2012年   651篇
  2011年   645篇
  2010年   652篇
  2009年   647篇
  2008年   657篇
  2007年   575篇
  2006年   539篇
  2005年   513篇
  2004年   455篇
  2003年   472篇
  2002年   475篇
  2001年   530篇
  2000年   383篇
  1999年   366篇
  1998年   391篇
  1997年   379篇
  1996年   414篇
  1995年   359篇
  1994年   290篇
  1993年   265篇
  1992年   225篇
  1991年   206篇
  1990年   167篇
  1989年   125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篇
  1964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4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在珠江口、广东沿岸及南海北部三个航次生物-光学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色素打包效应和色素成分的变化对浮游植物吸收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因素对吸收系数都有较大的贡献,但在不同的水体它们的影响程度各有不同.对网采浮游植物含量较高的珠江口和广东沿岸的水体而言,色素打包效应较强,对675 nm处比吸收系数的贡献平均分别为40%和20%;对微型浮游植物占主导地位的南海北部航次的水体,打包效应较弱,对675 nm处比吸收系数的影响平均仅为6%.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吸收光谱进行分析,发现除叶绿素a之外的辅助色素对吸收系数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蓝绿光波段,三个航次440 nm波长处对总吸收的贡献平均分别为44%,43%和53%,其中对珠江口和广东沿岸航次的水体主要是光合类胡萝卜素的吸收贡献,而对南海北部航次的水体除了光合类胡萝卜素以外还要受到光保护类胡萝卜素的影响.由于河口、近岸和外海水体藻类粒级结构和辅助色素成分对浮游植物吸收系数的贡献有明显的差异,在南海北部水体建立比较精确的生物光学模型时,需考虑藻类粒级结构及色素成分对浮游植物吸收系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2.
《热带海洋》1996,15(1):17-23
应用Dean,Bodge和Lee近岸平衡剖面模式,对粤东靖海波控弧形海湾两种近岸剖面作了分析对比。结果显示推拟合的Dean模式与实际剖面偏差明显,由Bodge模式计算的凹度,北剖面小于南剖面,此与沿岩滩面坡度变化趋势一致,由Lee模式拟合的结果导出的波周期与实测值相近。  相似文献   
133.
湍流数值模拟中封闭模式应用的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琼州海峡的潮流场特征进行数值模拟,指出了选择不同的特征混合长度表达式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表明了基于特征混合长度理论的流封闭模式在近海湍流数值模拟中应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4.
北方地区秋季日本对虾室内高密度精养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充分利用每年的8月以后直到翌年3月份都处于休闲状态的育苗场设施资源,笔者于1999年8月在河北黄骅进行日本对虾室内高密度精养的试验。在水温23-28℃、盐度28-32下,8月27日放苗,11月24日收成,养殖时间87d,单位水体产量平均为0.818kg/m^3,平均存活率为50.1%,旬生长率平均为0.75cm,成虾体长平均8cm,饵料系数为2.51,投入与产出比为2.5,平均单位水体创利63.83元/m^3,其结果说明本养殖模式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具有利用率和效益高、实用性强的优点。本文还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5.
使用水块混合层模式模拟上层海洋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块体混合模式对一个固定海洋观测站所测的上层海洋之物理特性进行了模拟,结果发出了难以重复观测到的许多物理特征。文章提出了水块混合层模式,着重模拟了扩展湾流体系中的一个水块,在它被海流从佛罗里达海峡带到挪威海的过程中,其物理特性(其中包括温度、盐度、混合层深度和夹卷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模拟结果较好地再现了所观测的物理特性的演化。  相似文献   
136.
137.
几种常用海浪频谱的参量化形式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8.
本部分则从淤泥质岸滩沉积物的水动力学特征出发,论述了不同状态的泥沙的不同运动规律,给出了两种不同岸段的近岸含沙量和岸滩冲淤率的横向分布的定量表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侵蚀和堆积岸滩剖面的演变模式,并与实际观测资料进行验证,最后还对岸滩冲淤转化的条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9.
吴晋声  陈芸 《海洋科学》1991,15(6):26-30
海水是一种弱导电介质,当海水在地磁场中运动时,在其内部和周围空间激发感生电磁场。近数十年来,许多学者在海洋电磁场的研究上做了大量工作,对海流、内波和线性波动的感生电磁场给出了解析解。本文通过对表  相似文献   
140.
1998年夏季季风爆发前后南海上层环流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SCSMEX,South China Sea Monsoon Experiment)期间2个强化观测航次(4-5月及6-7)所获温盐深(CTD)资料,利用一个改进逆模式研究了夏季季风爆发前后南海环流的演变特征。诊断计算表明,在此期间南海环流主要表现为两脊两槽型,即越南以东和菲律宾以西呈反气旋式环流,南海北部和南海中部呈气旋式环流。但对局部区域而言,可以发现在季风爆发前后其环流结构有明显的差异。上述计算结果亦与等压面上海水密度分布的定性分析结果及同期观测的ADCP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模式计算所得到的南海上层环流主要特征与定性分析结果及实测资料大体一致,诊断结果可作为南海上层季风环流演变机制研究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