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48篇
  免费   1009篇
  国内免费   2330篇
测绘学   70篇
大气科学   875篇
地球物理   1166篇
地质学   1878篇
海洋学   5532篇
天文学   33篇
综合类   457篇
自然地理   476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247篇
  2021年   246篇
  2020年   259篇
  2019年   323篇
  2018年   266篇
  2017年   285篇
  2016年   255篇
  2015年   309篇
  2014年   480篇
  2013年   494篇
  2012年   337篇
  2011年   468篇
  2010年   363篇
  2009年   614篇
  2008年   534篇
  2007年   559篇
  2006年   479篇
  2005年   489篇
  2004年   396篇
  2003年   376篇
  2002年   391篇
  2001年   301篇
  2000年   277篇
  1999年   257篇
  1998年   208篇
  1997年   204篇
  1996年   170篇
  1995年   144篇
  1994年   140篇
  1993年   117篇
  1992年   100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62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7篇
  1978年   6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负偏移是地质记录中天然气水合物释放的重要证据之一.对南海北部西沙海槽和东沙陆坡等天然气水合物远景区XH-27PC和DS-4PC柱状样分别进行顶空气甲烷含量分析、有机碳含量分析、粒度分析和有孔虫氧碳同位素分析.结合碳酸盐含量及AMS 14C测年,揭示研究区末次冰期以来底栖有孔虫的稳定同位素特征.结果显示:西沙海槽BSR区沉积物中甲烷含量较低;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负偏不明显,与顶空气甲烷含量呈弱正相关(R=0.32),与有机碳含量有强负相关(R=-0.82),说明低通量甲烷不足以引起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显著偏移,在无甲烷或甲烷轻微渗漏的环境中有机碳的厌氧氧化是影响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组成的主要因素.东沙陆坡BSR区沉积物中含有大量的甲烷气体;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记录在末次冰期异常偏重,可能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释放有关;同时可识别出多期碳同位素快速负偏事件,其成因很可能是末次冰期海平面下降导致海底沉积物的温度、压力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引发水合物甲烷失稳分解,底栖有孔虫吸收富12C的甲烷源碳致使壳体碳同位素负偏移.  相似文献   
992.
为探寻南海深海平原区的有机质组成特征、来源及其所反映的古气候/环境演化信息,对南海东北部深水区的ZSQD289沉积柱状样品进行了正构烷烃组成及其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的相关分析,结合孢粉鉴定结果,重点探讨该沉积区末次冰期以来陆源输入变化、源区的古植被演化及其气候响应因素.结果表明:30ka以来,南海东北部深海陆坡坡底的沉积有机质以洋/陆混源为特征,且以海洋自生生产力贡献为主,其生源贡献存在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特征,冰期时陆源有机质输入明显高于全新世间冰期;其陆源有机质应该主要由台湾南部河流输入,在低海平面时通过海底峡谷搬运至此,其过程中可能受到西太平洋底流和黑潮的影响.该沉积源区植被演化经历了C3/C4植物互为消长的变化过程,但30ka以来主要还是以C3植物占优势,由此推测末次冰期以来源区(台湾岛南部)不存在明显的干旱化,冰期虽然温度较低但气候比较湿润.  相似文献   
993.
威德尔海的重磁场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威德尔海是南极洲最大的边缘海。通过搜集威德尔海的重磁资料、历史文献以及总结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介绍了威德尔海的重磁场基本特征以及指示的构造意义。威德尔海最显著的重力特征是在威德尔海的中北部分布着以鲱骨式结构展布的一系列NW-SE向重力异常,其上可见一系列弧形、上凹的以E-W为主要方向的磁力异常。沿南极半岛陆架边缘的重力高一直可延伸到南侧海域,高值区与陆架平行,但是在磁异常上反映不明显。威德尔海原始海盆的形成约在150 Ma,并伴随南北向张裂,随后在140 Ma发生东西向扩张,到约120 Ma异常形成现代南极洲、非洲和南美洲板块的分布格局,鲱骨式结构异常脊也形成于该时期。  相似文献   
994.
基于生态工程的海岸带全球变化适应性防护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和灾害性气候等压力下,我国海岸带风暴潮、海岸侵蚀、地面沉降等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对海岸防护体系的需求日益提高。传统海岸防护工程维护成本高,更新困难,而且可能造成地面沉降、水质恶化、生态退化、渔业资源衰退等后果。基于生态工程的海岸防护提供了抵御海岸带灾害的新理念。修复和重建沙滩、红树林、沼泽湿地、珊瑚礁等海岸带生态系统,可以起到消浪、蓄积泥沙、抬升地面的作用,有效应对全球变化引发的灾害风险,形成更可持续的海岸防护体系。通过分析不同海岸防护技术的优势和限制,认为以生态工程为核心理念构建和管理我国海岸防护体系,才能起到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持生态健康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995.
根据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衍射等分析手段获取的数据和资料,分析对比了早期沉积水介质、幔源CO2流体、大气水、超压流体和充注烃类等对储层黏土矿物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早期沉积水介质是储层黏土矿物的决定性因素,微咸水-半咸水湖盆储层黏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淡水湖盆储层黏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幔源CO2流体侵位后带来明显的储层改造和热波动效应,储层中I/S中S%含量低于同深度泥岩,储层中高岭石含量明显偏高。欠压实超压储层中黏土演化明显滞后,表现在I/S中S%含量低于同深度泥岩和常压储层。油气层高岭石含量往往远高于相近深度的水层,可能与充注烃类携带的有机酸的溶蚀作用有关,另外,烃类充注后形成的惰性成岩环境也有利于高岭石的保存,高岭石的高含量带常与油层及高渗层相对应;受大气水淋滤的储层,以长石大量溶蚀,富含高岭石为特征,储层孔隙度一般较高。  相似文献   
996.
淮阴—响水口断裂为江苏地层分区的重要界线,其陆域位置研究历来已久,但海域位置至今尚未明确。本次研究利用多方法手段,首次确定了淮阴-响水口断裂在南黄海海域的具体位置走向,并明确了开山岛地层归属。  相似文献   
997.
对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东部L16井中新统珠江组的岩心观察分析,岩性包括碎屑岩、碳酸盐岩以及碎屑-碳酸盐的混积岩。珠江组可划分为11种沉积微相类型;建立了三角洲—滨岸—碎屑与碳酸盐混积滨岸—碳酸盐台地—浅海陆棚(23.8 Ma~18.5 Ma)沉积演化序列。地震地质解释证实了珠江组早期东沙三角洲的存在;古珠江三角洲与东沙三角洲构成了研究区珠江组下段的沉积主体。恢复了研究区珠江组沉积相及其演化,重点刻画了SQ2—TST时期由陆到海的变迁,而海平面变化是这一变迁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998.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67498711400066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icrobial diversity in the hydrate-containing (sites SH3B and SH7B) and-free (sites SH1B, SH5B, SH5C) sediments collected from the Shenhu area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16S rR...  相似文献   
999.
本文在总结和比较中国现有黄海、东海海域漫衰减系数反演算法的基础上,利用水色测量数据分析得到漫衰减系数Kd(532)与Kd(490)之间的关系,为激光测深系统(以CZMIL为例)的性能评估提供了基础。利用MODIS二级数据产品评估了中国黄海、东海海域在CZMIL海道测量模式下最大可测水深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CZMIL在黄海、东海海域可测水深基本在0—50 m,该区域的面积占研究区域面积的比例为76.2%,为浅海海域开展激光测深作业提供了测深能力评估的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Marine protected areas (MPAs) hold great promise as an effective conservation tool, but the potential negative socioeconomic impacts of MPAs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Indeed, little work has been done to advance the frameworks and methods needed to assess, measure, and communicate the potential negative socioeconomic impact of MPAs and incorporate this information in MPA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efforts. To address this gap, we test a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termed the Livelihood Vulnerability Index (LVI) that is designed to measure the relative potential impact a proposed MPA network may have upon fisherman livelihoods. To test the LVI, specifically we ask, how does the vulnerability of fishermen to the impact of MPAs differ across place? We explore this question through two core areas of inquiry surrounding the study of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s: 1) Ranking and comparing vulnerability and 2) Explaining attributes of vulnerability. Through this study we demonstrate how the historical and current conditions fishermen experience in a given place shape vulnerability levels in various ways. Variability in the attributes of a particular place such as weather conditions, the size of fishing areas, availability of alternative fisheries, and changes in kelp cover contribute inherently as measures of vulnerability but they also shape fishermen perceptions of what are important measures of vulnerability. Secondly, counter to existing notions, the use of weights in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s may not significantly impact vulnerability scores and ranking. Together these findings emphasize the need to test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s against actual experienced impact or harm across geographies and groups of fishermen towards an informed refinement of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s. We emphasize that the particularities of place are critical to understand, to appropriately assess and thus to effectively mitigate vulnerabilit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uture well being of fisherman liveliho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