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23篇
  免费   1605篇
  国内免费   1676篇
测绘学   843篇
大气科学   3264篇
地球物理   1971篇
地质学   2978篇
海洋学   910篇
天文学   115篇
综合类   585篇
自然地理   3438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317篇
  2021年   461篇
  2020年   455篇
  2019年   541篇
  2018年   429篇
  2017年   595篇
  2016年   552篇
  2015年   588篇
  2014年   699篇
  2013年   1060篇
  2012年   630篇
  2011年   695篇
  2010年   570篇
  2009年   709篇
  2008年   716篇
  2007年   704篇
  2006年   630篇
  2005年   568篇
  2004年   443篇
  2003年   382篇
  2002年   336篇
  2001年   273篇
  2000年   249篇
  1999年   212篇
  1998年   211篇
  1997年   230篇
  1996年   132篇
  1995年   132篇
  1994年   112篇
  1993年   83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杨小平 《第四纪研究》1996,16(4):338-344
在中欧地区的河谷、洪积扇、山坡坡麓及湖底常零星分布着更新世及全新世的碳酸盐沉积物。不少学者把碳酸盐沉积当作气候变化的产物并划分出其在中欧沉积的若干时期。笔者通过德国中部Leine河流域新老石灰泉华的详细研究对泉华沉积与气候直接联系的观点提出了新的见解。运用不同方法测年验证,得知研究区的石灰泉华沉积始于11000aB.P,随后石灰泉华在研究区不同地点连续沉积。岩芯上沉积的变化和石灰泉华层的消失应是由地貌过程所引起的泉水出露位置改变所致。  相似文献   
222.
笔者在对华北地区中寒武统颐滩碳酸盐建造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工作中首次识别出层序中最基本的地层单元──米级旋回层序,它是露头层序分析最基本的工作单元。本文总结概括出不同体系域内米级旋回层序类型和特征。这些米级旋四层序在塞向上叠加构成高级(五级、四级、三级)旋回层序时表现出周期性和规律性。这种不同级次的旋回层序的形成受不同动力成因引起的具不同周期和频率复合海平面变化的控制。米级旋回层序的识别与复合海平面变化的研究得出中寒武世鲕滩层序的形成经历了若干次周期性的淹没-间断-均衡堆积-加积进积事件,这为盆地充填史的恢复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223.
露头剖面层序中的海平面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炳松 《矿物学报》1996,16(2):141-146
在以往的沉积研究中,常常用露头剖面中的相对水深变化来讨论海平面的变化规律,本文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纪反映相对海平面变化的上超点变化曲线与肖尔布拉克地区寒武系露头剖面中相对水深变化曲线的对比研究发现,上超点变化曲线与相对水深变化曲线具有明显的差异,前者在寒武纪呈持续上升趋势,而后者除早期有一快速上升外,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这说明相对水深变化虽与海平面变化存在着本质的联系,但单凭露头剖面中相对水深  相似文献   
224.
李儒峰  刘本培 《地质学报》1996,70(4):342-350
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黔南独山地区晚石炭世麦粒链带地层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层序分析和系统的碳同位素测定,识别出2个三级沉积层序和17个准层序,其可与北美中大陆同期地层中发现的2个三级沉积层序和17个亚层序对比,是晚石炭世Gzhelian期存在全球沉积记录同时性的佐证。同时探讨了碳同位素演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出沉积层序内碳同位素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225.
In order to determine time-dependent changes in estuarine pore-water chemistry and flux variations across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sediment cores of an intertidal mud flat in the Weser Estuary were taken monthly over a one-year period. Sediment temperature, pH, Eh, Cl, O2, NO 3 , and SO 4 2– pore-water concentrations were measured and showed variations that relate to the changes of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estuarine water composition. Fick's first law was applied to quantify diffusive fluxes from concentration gradients in the diffusive boundary layer and in the pore water. Total nitrate fluxes were calculated from flux chamber experiments. Diffusive oxygen fluxes increased from 5 mmol m–2 d–1 in winter to 18 mmol m–2 d–1 in early summer, while nitrate fluxes into the sediment increased from 3 mmol m–2 d–1 in winter to 60 mmol m–2 d–1 in early summer. Oxygen and nitrate fluxes into the sediment correlated linearly to sediment temperature. Sulfate fluxes increased from 0.5 mmol m–2 d–1 in winter to 10 mmol m–2 d–1 in August and September. Converted into carbon fluxes, the sum of these oxidants ranged from 10 mmol m–2 d–1 in winter to 80 mmol m–2 d–1 in summer. An estimation of the upper limit of the annual nitrate flux into the sediment showed that about 10% of the 250,000 t of nitrate discharged annually by the river may be decomposed within the inner Weser Estuary.  相似文献   
226.
INTRODUCTIONTheoaf~ansed~arewidelydistributedinSouthetna,fromtheYanalCratondPborminnorthtocontinentalmarginofsoutheastern~insouth.ThePreSentpaperdiscussesmainlytheEarlyOrdovidan(thehoeofHirmtodontussimplex~tothebaseofNemopagngraciliszone,Wangatal.,1992)sealeVelchangeSandtheirworldwidecorrelationbasedonasyntheticalstudyofseqUenCe,bioshatiglaphyandaretratigl'aphy.Thisapproachwillfillinthe~instudyoftheOrdovidanofChina,andimprovethesu~ionandCO~ionofbio--,litho--andcbronostheigraphy.Mea…  相似文献   
227.
介绍了对滇东寒武系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层序的基本特征及取得的主要成果。确定有10个层序,其时限为1~10Ma,其中下寒统武有6个,中、上寒武统各2个。此外还划分出次层序27个、组合层序2个。此项研究工作对本区寒武系地层划分与对比、界线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1)沧浪铺阶生物地层的争论,是由于滇东存在两个Ⅰ型层序边界,乌龙箐段与红井哨段为假整合关系,故生物带发育不完整;(2)双龙潭组与西王庙组应为同时异相沉积体;(3)双龙潭组顶部时限,以SB2i为标志,应与娄山关组底部边界对比,故可能上延至晚寒武世早期  相似文献   
228.
正态化克立格法是对传统储量计算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其计算过程的科学性和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在路腊汞矿作了探采对比试算,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229.
本文利用我国的历史气候记载,为东部6区域重建了最近1033年的时间分辨率为1年的区域于湿气候序列,讨论其可靠性,并分析其变化的准周期性和跃变特征。跃变分析采用移动t检验方法,分析各区域干湿气候的世纪尺度和10~20年尺度的跃变现象,辨识跃变信号的参考年代,指出北方各区域的跃变趋势相同,但有时与长江下游地区相反,以及跃变信号在寒冷气候背景下较多出现等特点。  相似文献   
230.
华北奥陶系两个不整合面的成因与相关区域性储层预测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刘波  王英华 《沉积学报》1997,15(1):25-30
发育于下奥陶统亮甲山组顶部(UF1)和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或峰峰组顶部(UF2)的两个不整合面是控制华北早古生代与古岩溶有关的区域性储层形成及展布的关键性面。UF1F2原被认为分别代表了短期或长期的基底构造隆升,但是,基于新的证据,我们认为二者受控于不同成因机制,因而与之相关的储层预侧也应有所不同。UF原被解释为是板块南部基底上翘的结果,但层序地层分析却支持其海平面变动成因解释。海面下降会通过切蚀水平岩层产生一个倾向盆地的卡斯特侵蚀斜面。UF1从西北仅蚀亮甲山组到东南下切至下寒武统顶部。因此,与之相关的储层亦从西北至东南发育于相应层位内。在空间上,有利区域性储层主要分布于强烈混合带白去化并有随后轻度淡水淋滤的华北地区中心地带。UF2由全球性构造事件形成。这一构造运动导致板块内部下弯及相应的边缘上凸,在下凹的华北中心地带保存了较新的地层(峰峰组),而在凸起区这些新地层却被天水侵蚀殆尽。与UF2有关的潜在区域性储层趋于分布在边缘抬升区,特别是峰峰组分布的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