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4篇
  免费   344篇
  国内免费   380篇
测绘学   164篇
大气科学   249篇
地球物理   409篇
地质学   1072篇
海洋学   252篇
天文学   28篇
综合类   108篇
自然地理   36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8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91.
We monitor bedload transport and water discharge at six stations in two forested headwater streams of the Columbia Mountains, Canada. The nested monitoring network is designed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channel bed texture, and the influence of alluvial (i.e. step pools and riffle pools) and semialluvial morphologies (i.e. boulder cascades and forced step pools) on bedload entrainment and transport. Results indicate that dynamics of bedload entrainment are influenced by differences in flow resistance attributable to morphology. Scaled fractional analysis shows that in reaches with high form resistance most bedload transport occurs in partial mobility fashion relative to the available bed material, while calibers finer than 16 mm attain full mobility during bankfull flows. Equal mobility transport for a wider range of grain sizes is achieved in reaches exhibiting reduced form resistance. Our findings confirm that the Shields value for mobilization of the median surface grain size depends on channel gradient and relative submergence; however, we also find that these relations vary considerably for cobble and gravel bed channels due to proportionality between dimensionless shear stress and grain size. Exponents of bedload rating curves across sites correlate most with the D90s of the mobile bed, however, where grain effects are controlled (i.e. along individual streams), differences in form resistance across morphologies exert a primary control on bedload transport dynamics. Application of empirical formulae developed for use in steep alpine channels present variable success in predicting transport rates in forested snowmelt streams. Formulae that explicitly account for reductions in mobile bed area and high morphological resistance associated with woody debris provide the best approximation to observed empirical data.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2.
赤道中东太平洋关键区海温对宁夏春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宁夏全区范围内24个常规气象站近53 a春季降水量资料和美国气候预测中心1961-2013年Niño1+2和Niño3.4月平均海平面温度指数资料及NCEP/NCAR北半球月平均500hPa高度距平场再分析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及滑动相关分析方法,对宁夏逐年春季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进行分型,并分析了各空间分布型的时间演变特征,进一步研究了赤道中东太平洋关键区(Niño1+2、Niño3.4)海温是如何通过对西太平洋副高及500 hPa中高纬大气环流的影响来影响宁夏的春季降水。结果表明:近53 a来,宁夏春季降水全区一致偏多或偏少分布型的占比超过70%,21世纪后全区降水一致偏少型明显减少;前一年夏秋季节赤道中东太平洋关键区海温与次年宁夏春季降水存在持续5~8个月的显著高相关,其中7~9月相关最显著,且相关程度逐步提高;研究发现,前一年夏秋季节,赤道中东太平洋关键区海温异常,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对次年春季北半球500 hPa高度距平场上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的配置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产生明显的影响,近而影响形成次年春季宁夏降水的水汽来源以及空间分布。因此,这些前期的稳定强信号对宁夏春季降水预测具有明确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93.
沈阳降雪含水比变化特征及其大气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锦  周晓珊  阎琦  张爱忠 《冰川冻土》2015,37(6):1508-1514
降雪含水比是新增积雪深度与融化后等量液体深度的比值, 是冬季雪深预报中的一个重要参数, 一般使用经验值10进行积雪深度换算. 利用1981-2012年沈阳站降水量、积雪深度、气温和风速等观测资料及1999-2012年NCEP再分析资料(1°×1°), 分析了沈阳站32 a降雪含水比的变化特征和大气影响因子. 结果表明: 沈阳站降雪含水比的平均值为11.4, 主要集中在6~12区间变化, 小于4和大于20的极值发生概率相对较低, 极值都出现在12月份, 11月和3月均值接近10, 而其他月份在12左右. 小雪的降雪含水比均值最大为13.3, 其它为10点多. 500 hPa上温度和550 hPa上的风速是沈阳站降水含水比的高空大气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994.
基于四阶累积量的同相轴自动拾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强随机噪声干扰情况下地震勘探资料中同相轴无法正确拾取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四阶累积量的同相轴自动拾取方法。该方法利用四阶累积量进行时间延迟估计,避免了相关高斯噪声的影响;同时在参考道的选择上,以一定的间隔设置多个参考道,减少了同相轴拾取过程中的累积误差。理论模型计算表明:该方法相对于互相关方法,对相关高斯噪声有更强的抑制能力,信噪比达到-5 dB。在实际资料应用中,拾取了与同相轴有关的参数:同相轴位置,该参数为地震资料的属性分析和精确定量解释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5.
黄土高原沟壑区苹果基地退果还耕的生态水分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福红  蒋卫国  黄明斌 《地理研究》2010,29(10):1863-1869
近年来,黄土高原沟壑区许多果园已经退化,需要重新退果还耕,但其生态水分效应尚不明了。以陕西长武县王东沟小流域典型果园为对象,选取了盛果期果园、退化果园和退果还耕等3种土地利用方式,分析1986、2002和2009年三期土壤水分数据,研究退化果园还耕的生态水分效应。结果表明:退化果园和退果还耕地的平均含水量和土壤储水量显著高于同期的盛果期果园。果园退化后废弃和退果还耕,土壤水分会得到部分恢复。当土地利用从盛果期果园变化为耕地后,在200~600cm土层,其土壤平均含水量(10.62%)显著高于盛果期果园(8.53%)。生物利用型土壤干层仍然是盛果期果园、退化果园和退果还耕地尚待急需解决的严重的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996.
北方土石山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的 空间有效配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和继军  蔡强国  王学强 《地理研究》2010,29(6):1017-1026
坡耕地是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的重要策源地,为了有效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提高坡耕地持续利用,分析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在坡耕地上的适用范围,研究结果显示,耕作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随着坡度的增加而降低,在0°~6°的坡度范围内水土保持效果最佳;坡改梯工程的适用范围广泛,水土保持效益稳定,但在陡坡上实施坡改梯工程的难度和成本将显著增加,维护费用高,且土地的损失量大,不宜在土地资源紧张的贫困山区大面积推广;植物篱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受坡度的限制性小,在25°以下的坡地上都能收到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且投资少,适合在在广大贫困山区使用。因此,根据北方土石山区的坡耕地的特点及不同水土保持措施最佳适用范围,坡耕地被划分为4个坡度范围分别进行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配置,即0°~5°平地及浅丘地采取以耕作措施为主进行治理,5°~15°缓中坡耕地采用以梯田措施为主、植物篱措施为辅进行治理,15°~25°的坡耕地采用植物篱措施为主进行治理,25°以上坡耕地必须退耕还林还草。  相似文献   
997.
玛曲退牧还草工程生态效果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郭铌  韩天虎  王静  韩涛  孙斌 《中国沙漠》2010,30(1):154-160
 为了了解退牧还草工程对玛曲草地生态恢复的效果,利用MODIS卫星遥感资料、地面草地调查资料、退牧还草工程围栏资料和乡行政边界,分别从地面草地监测、不同退牧还草措施的遥感监测对比、玛曲各乡退牧还草效果的遥感监测以及玛曲植被空间变化等方面,对退牧还草工程对玛曲草地恢复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退牧还草后的2005年和2006年,工程区内植被盖度较工程区外提高6.8%和5.6%,高度提高69.2%和61.5%,生物量提高30.2%和30.6%。②2005和2006年禁牧区的平均NDVI分别较退牧前提高了3.4%和2.6%,休牧区提高了3.0%和0.9%。③植被的空间分布显示,退牧后2005年和2006年大多数退牧还草围栏内植被指数较2004年高,围栏内NDVI较2004年增加5%~50%,以2005年增加最为显著。④退牧还草工程对玛曲草地生态环境恢复效果均是明显的,其中禁牧的效果较退牧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98.
做好建筑节能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节约型城镇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建筑技术发展的方向。把太阳能开发利用作为一个重点,利用太阳能解决冬季采暖和四季生活热水供应,以减少建筑能耗,发展城乡节能建筑体系,是西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一个重要宗旨。希望能给在建筑领域里工作的同志们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999.
三合金矿位于河南省栾川县境内,主要矿体产于NW—SE向构造矿化带内,通过地表及坑道探矿工程的控制,大致查明了中浅部矿化蚀变带的地质特征、含矿性和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矿石类型和结构构造等特征,总结了矿床成因及金矿体的赋存规律,同时进一步指出了本区的探矿方向,即扩大向深部和外围空间的找矿,结果表明本区具有形成大型金矿的资源潜力,对延长矿山年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古地理学的定义、内容、特点和亮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地理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和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特征及其演化的科学。中国的古地理学主要来源于地层学、地史学、大地构造学、古生物学、沉积岩石学、自然地理学、第四纪地质学、人类历史地理学等。因此就相应地产生和形成了地层古地理学或地史古地理学、构造古地理学、生物古地理学、岩相古地理学或沉积古地理学、自然地理古地理学、第四纪古地理学、人类历史时期古地理学等古地理学分支学科。中国的古地理学有3个最主要的特点:第一,多科争艳,即各分支学科都已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大好形势;第二,一科领先,即岩相古地理学已发展到定量阶段,已形成了定量岩相古地理学,已居古地理学的领先地位;第三,探矿指南,即中国的古地理学尤其是岩相古地理学和定量岩相古地理学积极地和有效地为各种矿产资源尤其是油气资源的预测和勘探服务,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中国古地理学兴旺发达的重要原因。中国的古地理学有两个亮点,即古地理学学术会议和《古地理学报》。全国性的古地理学学术会议已经开过10次,而且愈开愈好。《古地理学报》已创刊10年,已跻身于全国科技期刊的先进行列。此一会一刊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地理学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