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7篇
  免费   862篇
  国内免费   1983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1015篇
地球物理   677篇
地质学   2753篇
海洋学   2031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216篇
自然地理   515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225篇
  2021年   190篇
  2020年   212篇
  2019年   272篇
  2018年   224篇
  2017年   251篇
  2016年   245篇
  2015年   235篇
  2014年   348篇
  2013年   390篇
  2012年   282篇
  2011年   308篇
  2010年   215篇
  2009年   323篇
  2008年   353篇
  2007年   340篇
  2006年   347篇
  2005年   305篇
  2004年   285篇
  2003年   244篇
  2002年   230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176篇
  1999年   163篇
  1998年   131篇
  1997年   133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110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34 毫秒
81.
南沙群岛海区珊瑚礁灾害性地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珊瑚礁是一种特殊的岩土介质,有独特的灾害地质类型。珊瑚礁灾害地质研究是现代工程地质学的一个新课题。通过珊瑚礁的地质记录研究了内动力灾害地质类型(包括活动断裂、地震和火山活动等)、外动力灾害地质类型(包括海底槽谷与地形突变带、崩塌、滑坡、峰礁与埋藏礁、泥丘、埋藏负地貌等),同时还分析了人类活动对珊瑚礁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82.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南海北部陆架海洋表层温度锋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7年(1993~1999)月平均的SST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南海北部陆架区域海洋表层温度锋在一年中的逐月变化特征,表明南海北部陆架海洋表层温度锋存在明显的季节内变化。结合风场的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东北季风对南海北部陆架温度锋的影响,表明东北季风风速的增加有利于温度锋强度的增强。通过对黑潮南海流套入侵较强的1999年2月与流套入侵较弱的1998年2月的SST卫星遥感资料的对比分析,考察了黑潮南海流套的入侵对南海北部陆架温度锋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潮流套的较强入侵能够增加陆架温度锋的强度,对温度锋的走向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3.
南海中部海区次表层NO2^——N的最大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嘉东 《台湾海峡》1992,11(2):138-145
本文根据1983年9月至1985年1月南海中部海区综合调查所获得的NO_2~--N及有关参数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海区NO_2~--N的分布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区NO_2~--N含量的变化范围在0~0.54μmol/L之间,其中小于0.05μmol/L的测定值约占测定总数的82.1%,而大于0.05μmol/L测定值基本上出现在50~150m层。文中还对该海区次表层NO_2~--N最大值形成的机理作了初步探讨,指出密度跃层的终年存在、铵的氧化和浮游植物的代谢过程是调查海区次表层NO_2~--N最大值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4.
85.
南沙群岛海区晚第四纪碳酸盐沉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广庆  王有强 《台湾海峡》1994,13(3):263-274
本文研究了五个柱状沉积物的碳酸盐沉积。根据沉积物的陆源碎屑和生物骨屑CaCO3沉积作用的特点,把本区沉积物分为五种沉积类;碳酸盐生物组成的门类较多,以有孔虫为主,其次为珊瑚,腹足类等;碳酸盐矿物以低镁方解石为主,还有高镁方解石和文石;与沉积物中CaCO3有关的化学元素10多种。这些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含量,比值等,是区分礁相,礁体过渡带和非礁相的标志。所有这些碳酸盐沉积作用的特点表明,区内存在着五种沉  相似文献   
86.
The importance of macrophytes as food sources for estuarine nekton is unclear. Previous carbon isotope investigations in the macrophyte-dominated, freshwater-deprived Kariega Estuary showed that the bivalveSolen cylindraceusdid not utilize the dominant estuarine macrophytes found within the estuary as a primary food source. This finding prompted questions as to what the nekton of this estuary utilize as primary energy sources. δ13C analyses of the principal autochthonous and allochthonous primary carbon sources, as well as the dominant invertebrate and fish specie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two main carbon pathways within the Kariega Estuary. The littoral community, which incorporates the majority of crustaceans, gobies, mullet and a sparid, utilizes δ13C enriched primary food sources namelySpartina maritima,Zosteracapensis and epiphytes. The channel fauna, which includes the zooplankton, zooplanktivorous and piscivorous fish, utilizes a primary food source depleted in δ13C, which is most likely a mixture of phytoplankton, terrestrial plant debris and C4macrophyte detritus. The C3saltmarsh macrophytesSarcocornia perennisandChenolea diffusa, as well as benthic microalgae, appear to be less important as primary food sources to the nekton of the Kariega Estuary.  相似文献   
87.
In 1998,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released Australia's Oceans Policy (AOP), a world first policy initiative focused on providing a framework for integrated 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 of Australia's vast marine domain. The South East Regional Marine Plan, the first regional marine plan to be implemented under AOP, was released on 21 May 2004. This paper argues that although full integration across sectors and jurisdictions has not occurred, new AOP initiatives, institutions and governance processes have considerably increased sectoral and jurisdictional coordination in the South East region.  相似文献   
88.
南海西部表层沉积物钙质浮游生物分布与碳酸盐溶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海西部300多个表层沉积样品中的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定量分析表明,几乎所有样品均含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但丰度相差十分悬殊,浮游有孔虫丰度介于0.5~36673个/g之间,钙质超微化石丰度为0~1725个/10个视域,两者的分布规律相似。在陆坡区钙质浮游生物最富集,尤其在西沙群岛西南、南沙西部礁滩附近海区丰度最高;向深海盆区和陆架浅水区,钙质浮游生物丰度均下降。但从两者的丰度分布来看,其溶解程度不同,浮游有孔虫更容易溶解,在200~2000m水深区,丰度最高,2000m以下丰度锐减;而钙质超微化石的最富集区在500~3000m,且3000m以下仍较丰富。从碳酸盐的分布来看,本区碳酸盐的临界补偿深度(CCrD)为3500m,而CCD大于4300m,碳酸盐的溶解主要由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构成。  相似文献   
89.
南海东北部末次冰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南海东北部上陆坡处所取的D孔柱样进行硅藻分析,结合粒度与碎屑矿物分析结果,探讨该海域末次冰期以来沉积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粒度与硅藻分析结果较为吻合,共同显示D孔柱样可分为上下两层.上表层(0~2 cm)的砂质沉积层为冰后期海进过程改造的晚更新世残留沉积层,即变余沉积;下层(2~130 cm)主要是末次冰期形成的浅海沉积.整个柱样可反映出海洋同位素MIS 4期海退至MIS 3期海进与MIS 2期海退至冰后期海进的沉积变化韵律.  相似文献   
90.
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探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深部地震和重力资料反演揭示了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在总体上由北部的华南沿海(厚约30km)向南部的洋盆(5──8km)逐渐减薄。南海的近SN向拉张不仅造成南北方向地壳结构的巨大变化,也造成东西向的明显变化。在南海北部陆缘的西部,局部拉张产生了一系列裂谷构造。西沙海槽作为一条狭窄的陆内裂谷向西延伸,海槽南北两侧地壳厚度超过25km,海槽中部地壳减薄至不足10km。西端的莺歌海盆地地壳厚仅5km,缺少明显的壳内反射-折射。在珠江口盆地中部,地壳厚度在下陆坡明显减薄,地壳下部存在较薄的(3──4km)高速层(地震波速7.2──7.5km·s-1);在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壳底部存在约 10km厚、300km宽的高速层。在台湾地区,由于弧陆碰撞,曾经减薄的陆壳在碰撞带增厚,莫霍面深度超过30km。南海北部陆缘在裂谷拉张和海底扩张期间岩浆活动平静,表明南海北部陆缘为非火山型陆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