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0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166篇
地质学   294篇
海洋学   2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The dia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biogenic silica from opal-A to opal-CT was recognised on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over an area of 78 × 103 km2 on the mid-Norwegian margin. The opal-A/CT diagenetic boundary appears as a positive, high amplitude reflection that generally cross-cuts the hosting stratigraphy. We demonstrate that it is not a sea 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ion (BSR) and also that is not in thermal equilibrium with the present day isotherms. We present arguments that three styles of de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opal-A/CT reflection – polygonal faulting, regional anticlines and synclines and differential compaction folding – indicate that the silica diagenesis reaction front is fossilised at a regional scale. Isochore maps demonstrate the degree of conformity between the opal-A/CT reflection and three seismic horizons of Late Miocene to Early Pliocene age that potentially represent the paleo-seabed when ‘fossilisation’ of the reaction front took place. The seismic interpretational criteria for recognition of a fossilised diagenetic front are evaluated and the results of our study are integrated with previous studies from other basins of the NE Atlantic in order to determine if the arrest of silica diagenesis was diachronous along this continental margin.  相似文献   
42.
在西南极和横贯南极山脉地区,新生代裂谷和剥露作用非常普遍。但是,文献中很少记录东南极地区的新生代剥露作用。文中根据东南极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地质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和热历史的模拟,认为在东南极海岸边缘存在新生代的隆升和伸展作用,其年龄为始于(49.8±12)Ma。该年龄略晚于西南极裂谷系的启动年龄(约60~50Ma)。由于差异隆升作用,在拉斯曼丘陵地区发育了更新的正断层作用——拉斯曼丘陵拆离断层的新活动,其年龄为约5.4Ma。东南极周缘新生代裂谷和伸展作用的普遍存在,是冈瓦纳裂解以来大陆分离和印度洋形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43.
胶东半岛牟平-即墨断裂带晚中生代运动学转换历史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牟平-即墨断裂带不仅构成了苏鲁造山带与胶北地块(华北地块)的边界,也是中国东部巨型郯庐走滑断裂系(即郯城-庐江走滑断裂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基于野外断层滑动矢量分析和古构造应力场反演、侵入岩和火山岩锆石U-Pb离子探针和Ar-Ar测年分析,结合海域地球物理资料解释成果,研究了该断裂带平面展布形态和晚中生代构造演化历史。结果表明,牟平-即墨断裂带在晚侏罗世-白垩纪时期经历了挤压左旋平移引张伸展右旋走滑拉分等3个显著不同的运动学转变历史。晚侏罗世是重要的挤压作用时期,沿断裂带发生显著的左旋走滑活动,牟平-即墨断裂带东支桃村-东陡山断裂记录了约30km的左旋错移量。早白垩世时期,构造体制以引张伸展活动为主,引张应力方向为NW-SE至近W-E向,沿断裂带形成一系列深而狭长的断陷盆地;盆地中侵入岩和火山喷发岩锆石U-Pb离子探针和Ar-Ar测试,获得了一致的年龄在106~123Ma。晚白垩世古新世时期,断裂带以右旋走滑活动为主,右旋剪切拉分作用控制了胶县-莱阳伸展断陷盆地的发育,沿断裂带局部凹陷区控制了晚白垩世王氏群沉积。早、晚白垩世之间发生一期构造挤压事件,挤压方向NW-SE,导致断陷盆地构造反转和断裂带左旋走滑活动,但这期走滑位移量不大。牟平即墨断裂带运动学历史和构造应力场演化较完整地记录了中国东部晚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过程,并对构造体制转换过程的动力学背景提供了重要的构造地质学制约。  相似文献   
44.
本文报道了利用K-Ar法、TL法和FT法,分别测定断层泥中1Md伊利石(<1μ粒级组份)、石英(2-10μ粒级组份)和磷灰石单矿物的年龄结果;给出了沂沭断裂带三次强烈活动的年龄区间及强度逐渐减弱的变化趋势。首先提出了利用这三种测年手段,测定断层泥中三种不同物质的年龄,进而研究断层活动(强度和时间)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5.
热释光断代技术测定断层活动时代可能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多年来研究断层活动所积累的热释光年龄资料和断层运动过程中各种温、压条件变化的模拟实验结果,阐述了断层运动所产生的摩擦升温有可能使断层面上乃至断层带内某些矿物原有的热释光“退火”,初步探讨了用热释光测年技术测定断层活动年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6.
深源地震机理的新认识──反向裂隙断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温高压实验究表明,地幔矿物相交与深源地震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具有放热效应的橄榄石一尖晶石相变过程中形成的反向裂隙(anticrach)是诱发深源地震的主要原因;而发生在下地幔的相变作用(例如钛铁矿-钙钛矿相变)因其具有吸热效应的特征,不形成反向裂隙,从而导致深源地震终止于下地幔顶界。  相似文献   
47.
48.
太白山分布有更新世冰川地形,其冰川槽谷在平面上呈“十”字型排列;横剖面EW向的呈宽谷形,NS向是呈U型:纵剖面EW向比较平坦,SN向呈阶梯状,其中有许多断裂陡坎。冰斗均位于断裂交汇点,面积不大而深度却相当大。这些地形的形态特征可以用构造加以解释,断裂破碎带是最有利于冰川刨蚀的地段。  相似文献   
49.
刘建中 《地震研究》1991,14(3):257-264
本文从走滑型断层活动所应具备的应力条件出发,讨论了走滑型断层活动区的水平主应力的上限和下限。经与现有的绝对应力测值对比,发现3000米以上深度,仅有那些有明显垂直运动的地区的应力值可能超出这个界限。3000米以下深度,实测应力值向所给出的界限内集中。本文所给出的水平应力界限可以做为对深部水平应力值的一种估计。  相似文献   
50.
北京及邻区现代微震重新定位及其构造含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Powell直接搜索定位方法对北京西北地区(39°-41°N,114°-117°E)1979—1992年3月发生的348个地震重新定位。通过震相到时的复核和补充、定位速度结构模型的修定以及定位程序的改进等措施,改善了定位效果。结果表明,重新定位后给出震源深度的地震数从原来的132个增至313个;定位结果均方根残差的均值从0.80±0.40s降至0.45±0.18s;各台P波到时残差下降;有近10%的地震震中位置移动了10km以上,它们多位于北京地震遥测台网边缘地区。重新定位后的地震震中集中分布于怀安、宣化、怀来、琢鹿等山间盆地内部并与盆地边缘断裂有关。此外,地震还分布于山区和平原的交界地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