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1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40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The thermohaline structure at 4°S, 156°E was analyzed based on CTD data acquired during the TOGA COARE Intensive Observing Period (IOP) from November, 1992 to February, 1993. The ocean responses during two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MJO) events were preliminarily studied based on meteorological field observation. The main water masses at the observation point were Tropical Surface Water, Southern Subtropical Lower Water and Southern Intermediate Water from surface downward. There was good correlation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with the wind field, and of the surface salinity with wind speed and rainfalls. Both of the two surface variables were also modulated by upwelling caused by westerly winds at the observation point. The isohaline layer was not always shallower than the isothemal layer in this observation and could be considered as the lower limit of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the isothernal layers in most cases. The existence of large variations of the maximum salinity core is suggested to be related to the meridional motion in that depth. Contribution No. 2264 from the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is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NSFC (No. 49176255).  相似文献   
12.
王予  薛林福  彭冲  马燕妮 《世界地质》2016,35(2):387-394
利用鞍山—本溪地区1∶20万重力资料及航磁资料、钻孔数据,结合实测岩石密度数据,采用地质剖面约束下的二维人机交互反演方法,完成了14条剖面的深部地质结构反演,确定了太古宙结晶基底的埋深。鞍山—本溪地区结晶基底的最大埋深约为4 500 m,在下辽河盆地埋深最大;埋深较浅的地区主要位于本溪市以南地区。推测在田师付镇和平顶山镇以南可能存在隐伏铁矿。  相似文献   
13.
姜岩  薛林福  祝铭  刘文玉 《世界地质》2016,35(2):495-502
通过对4条高精度重力、高精度磁测和MT实测非震地球物理综合剖面的处理解释,结合已有区域地球物理及野外地质研究,对辽宁东部寒岭—偏岭断裂带的特征进行了研究。根据航磁异常上延结果,认为该断裂为左旋走滑断裂,其最大错断距离约53 km。布格重力异常上延结果表明,与寒岭—偏岭断裂带相关的次级断裂切割深度小,主要发育在沉积盖层中。四条非震综合物探剖面处理解释结果表明,寒岭—偏岭断裂带在不同地段的深部地质产状不同,断裂带西段深部倾向为N,视倾角约为65°;断裂带中段深部倾向NW,视倾角约为60°;断裂带北段深部倾向NW或SE,具有摆动特征,视倾角变化较大,约为35°~50°。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四种参数化方法的比较,认为风海雷诺数RB较风速、波龄和波陡能更好地描述拖曳系数CDN。利用分组平均法对CDN与RB关系进行处理,得到最佳的CDN参数化方案。利用COARE3算法测试了四种依赖海况的粗糙长度,与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CDN与RB的关系式更真实地反映了海-气界面动量交换过程。  相似文献   
15.
用2006年夏~2007年秋在北部湾获得的船测气象资料,由块体公式计算了海-气通量.结果表明:北部湾春、夏季节获得热通量,而秋、冬季节失去热通量.春季通过湍流交换造成的热通量对海面热平衡的贡献最小,其次是夏季、冬季和秋季.在年平均尺度上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分别占净辐射通量的7.4%和77.4%,15.2%的净辐射热量通过海洋过程消耗掉.感热通量随海-气温差的加大而增大,而与风速之间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海-气温差增加1 ℃,感热通量增加6.7~12.7 W/m2;较大的感热通量(>30 W/m2)容易出现在5~10 m/s风速条件下.潜热通量与风速和相对湿度呈明显的相关关系:风速增加1 m/s,潜热通量增加约18 W/m2,而相对湿度下降1%会导致6 W/m2潜热通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6.
山西五台地区壳内低速体的重力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盛明  余钦范 《地震地质》1995,17(2):109-113
运用健全的极大似然法对山西五台地区中、下地壳中存在的低密度(低速度)异常体进行了三维反演,求出该异常体的空间赋存状况,并结合浅层局部重力负异常及其它地球物理特征进行地质解释,还就其形成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华北、扬子板块碰撞后热演化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采自苏北-胶南-大别高压变质构造混杂岩带的片麻岩、糜棱岩和郯庐断裂带上的片麻岩中9个钾长石进行了 ̄40Ar- ̄39Ar年龄测定和多重扩散域(MDD)模式处理,9个样品的热演化史表明上述地区存在5个不同的快速冷却时段,并就其可能的构造含义,提出了华北与扬子板块碰撞后的折返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8.
雁列式断层变形过程中物理场演化的实验研究(一)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马胜利  邓志辉 《地震地质》1995,17(4):327-335
在双轴压缩条件下对挤压型和拉张型雁列式断层变形破坏过程中声发射、断层位移及应变场的时空演化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两类雁列式断层具有类似的变形破坏过程,即前期以雁列区的破裂贯通为主,后期以沿断层的滑动为主。但挤压型雁列区内可积累较高的应变能,有较强的应变释放和声发射活动,雁列区对滑动始终起着阻碍作用;而拉张型雁列区内难以产生快速的应变释放和较强的声发射活动,雁列区对后期的滑动也无明显的阻碍作用。两类雁列区贯通所引起的失稳均有明显的前兆,而在随后滑动过程中失稳前兆的出现,取决于断层不同部位或段落之间是否有应变传递  相似文献   
19.
雁列式断层变形过程中物理场演化的实验研究(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马胜利  刘力强 《地震地质》1995,17(4):336-343
在双轴压缩条件下对由挤压型和拉张型雁列式断层组合而成的复杂雁列断层系变形过程中声发射、断层位移及应变的时空演化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复杂雁列式断层系的变形过程及相应的物理场演化并非是两种雁列式断层的简单叠加,而是包含着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较强的声发射事件成核部位主要集中在应力水平较低的张性雁列区附近的主于断层上,而不是应力水平较高的压性雁列区,但这种事件发生的时间则明显受控于压性雁列区的变形过程  相似文献   
20.
韩德润  苏怡之 《地震地质》1995,17(4):432-438
通过时豫西嵩县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构造类型、断裂发育及其活动程度的初步分析,认为该盆地及其邻区具有断裂发育规模小、新构造活动程度低、盆内无次级断裂及其所围限的地堑和地垒断块构造发育等特征,从而形成了被深断裂割开的地震空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