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5篇
  免费   228篇
  国内免费   149篇
测绘学   55篇
大气科学   66篇
地球物理   377篇
地质学   540篇
海洋学   98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125篇
自然地理   23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川滇藏三江流域生态环境功能区建设目标及影响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勇  程根伟 《山地学报》2003,21(4):456-460
三江流域具有特殊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相对落后的经济条件,本区域的生态环境极度脆弱,不但限制了本区域的经济发展,还严重威胁着中下游地区的安全。本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从流域生态环境功能区建设目标及影响预测两个方面分析,提出了三江流域生态功能区建设的措施,对生态功能建设的效果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32.
In this study the arable land changes in two counties (Zigui and Xingshan)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in China are investigated. The statistical data from the officially published statistical books are used to study these changes in the two counties during the past 50 years since 1949. The changes of arable land, changes of arable land per capita, and changes of multiple crop index in Zigui and Xingshan counties are examined. Using an index method, we conclude that the two counties are critical in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arable land.  相似文献   
33.
本文对三峡库区云阳新城一些高边坡的勘察成果进行了总结,目的在于了解云阳新城区近水平岩层条件下边坡变形破坏的型式、主要控制因素及支护要点。结果表明,云阳新城高边坡普遍存在表层剥落现象,含膨胀性矿物(主要是伊利石和绿泥石)的泥质岩较快速风化作用是造成边坡表层剥落式渐进性破坏的主要原因;沿卸荷裂隙与泥化夹层的崩滑是边坡失稳的主要型式,但边坡之间崩滑失稳的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一些边坡存在相对较为强烈的卸荷及边坡失稳问题,主要归因于其存在与边坡近于平行的构造裂隙。认为及时进行护坡并在工程设计中考虑结构面的存在型式是边坡防护的重点。  相似文献   
34.
从地貌学角度,分析了三峡工程永久船闸边坡岩体的自然及人为卸荷特性,指出了地表侵蚀、河流下切、开挖船闸等自然及人为地貌过程诱发了岩体的基本卸荷过程,构筑了一个三峡工程永久船闸边坡岩体卸荷特性的宏观模式。实地调砥及数值计算成果均表明,地貌分析法在分析实际岩体工程中,岩体卸荷特性方面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5.
The so-called S reflector is a group of bright, continuous reflections underlying the landward-tilted fault blocks of the west Galicia rifted margin, S has been interpreted as the brittle-ductile transition, the lop of an intrusion, a detachment fault, and the crust-mantle boundary. To constra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reflector, we have carried out detailed analyses of these reflections. We compare the waveforms of the seafloor reflection and its first multiple, both to determine the amplitude of the seafloor reflection and to show (hat the seafloor is in effect a spike in the reflectivity series so that the seafloor reflection can be used as the far-field wavelet, including both source and receiver ghosts. We compare (he waveform of the seafloor and 5 and show that, within the resolution of our data, S is a reflection from a step increase in acoustic impedance. This result is confirmed through complex trace analysis, and in particula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apparent polarity of S, and the examination of the instantaneous frequency function: S is consistently positive polarity, and shows no significant frequency anomaly. Simple modelling shows that S is very unlikely to be a reflection from a thin layer. We thus conclude that S is probably a single steplike interface. From the varying frequency content of the data, we determine a value for the effective Q between S and the seafloor, and use this to assess the amplitude loss due to attenuation and scattering. We us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eafloor and the S reflection to constrain the amplitude of S, and estimate a reflection coefficient for S of at least 0.2 in places, decreasing landwards. By analogy with structures developed in the highly extended regions of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 we consider that the most likely interpretation of S is as a sharp west-dipping detachment fault separating a 'granitic' upper plate from a higher-velocity lower plate, locally probably serpentinized mantle.  相似文献   
36.
本文论述了中老缅泰国际合作开发区建设是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开发的优先启动区,是南南合作的新模式,对推动中南半岛次区域合作发挥着先导功能。景洪作为中国西南边境城市,在未来次区域合作中将升格为枢纽城市之一,因此,其开放度要不断扩大,在已具有的国家一类水运口岸基础上,要继续营造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公路口岸,并在跨世纪建造昆明—曼谷铁路时,设置国家一类铁路口岸,同时在中缅240界桩两侧开辟新型的边境贸易旅游区,构筑景洪市全方位立体型开放系统。  相似文献   
37.
长江三峡坝区断裂构造的形成和演变的最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底岩体内存在4组断裂构造。这些断裂、裂隙并非岩体的原生构造,而属于构造成因。根据断裂内岩脉侵入、岩石蚀变作用、结构面特征和构造岩类型的分析研究,认为断裂具有多期活动性的特点。对比基底岩体和沉积盖层的构造,确认岩体中的断裂构造在晚元古代晋宁期就已基本形成,以后在燕山期黄陵背斜出现时,喜马拉雅期断块构造产生时,断裂多次重新活动,演变为新的断裂系统。  相似文献   
38.
三维分块倾斜界面的反演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利用反射波走时反演介质层速度和包含直立断层的三维界面的计算方法.对各层界面利用多个倾斜或平界面方程来描述.给出了数值计算实例.结果表明,反演解与真模型很接近,说明计算方法是有效的.利用该方法处理了唐山地震区的PmP反射波资料,获得了该区域莫霍界面的三维分块形态.唐山附近莫霍界面错断与该区域1976年唐山地震及一系列余震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9.
煤层倾角与覆岩变形破裂分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下采煤中三带(冒落带、裂隙带、弯曲带)高度的判断是预测采空引起地表变形破坏程度的依据。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 煤层倾角是控制三带高度的最主要因素。建立在实测统计基础上的经验范围值用于三带高度的判断带有一定的人为性。急倾斜煤层中冒落带和裂隙带高度随煤层倾角变化的规律已被褐示[7].通过弹塑性岩石材料的非线性有限元模拟, 本文提出了利用应力重分布图判断中、缓倾角煤层采空区覆岩三带高度的方法, 并应用于实际工程。  相似文献   
40.
GIS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波  周斌 《高原地震》2004,16(3):28-33
GIS是处理空间信息的强大工具,GIS应用于油气勘探中,能够有效的分析潜在资源,发现新资源或扩展现有资源。今后,网络GIS、三维甚至高维GIS是GIS在油气勘探领域应用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