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441篇
  免费   13434篇
  国内免费   19015篇
测绘学   10557篇
大气科学   10348篇
地球物理   14728篇
地质学   40661篇
海洋学   14400篇
天文学   7977篇
综合类   5871篇
自然地理   11348篇
  2024年   300篇
  2023年   975篇
  2022年   2659篇
  2021年   3096篇
  2020年   3247篇
  2019年   4042篇
  2018年   3068篇
  2017年   3700篇
  2016年   3662篇
  2015年   4087篇
  2014年   5122篇
  2013年   5290篇
  2012年   5227篇
  2011年   5713篇
  2010年   4885篇
  2009年   5877篇
  2008年   5819篇
  2007年   5943篇
  2006年   5613篇
  2005年   5123篇
  2004年   4423篇
  2003年   3987篇
  2002年   3559篇
  2001年   3046篇
  2000年   2853篇
  1999年   2566篇
  1998年   2229篇
  1997年   1699篇
  1996年   1472篇
  1995年   1288篇
  1994年   1177篇
  1993年   1020篇
  1992年   722篇
  1991年   601篇
  1990年   413篇
  1989年   331篇
  1988年   273篇
  1987年   159篇
  1986年   106篇
  1985年   112篇
  1984年   76篇
  1983年   54篇
  1982年   53篇
  1981年   43篇
  1980年   31篇
  1979年   23篇
  1978年   34篇
  1977年   22篇
  1976年   8篇
  1954年   2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951.
Mesoscale features in the eastward extension of the Kuroshio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ssimilation of TOPEX/POSEIDON (T/P) data into a three-layer quasi-geostrophic model. The T/P data exhibited an elongated state of the southern recirculation gyre in 1993–95 and 1997, between whose two periods the gyre had a contracted state in 1995–96. A few stationary eddies were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gyre during the contracted state. The baroclinic instability, which was indicated by the phase shift from the uppermost-to the lowest-layer anomalies toward the downstream side, was evident near the Kuroshio Extension (KE) path. Since the instability never appeared in the artificial model without bottom topography, the topographic barrier for the eastward flow in the lowest layer wa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instability. The instability synchronized with the transi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the KE axis from the elongated to the contracted states. This evolution was interpreted as if the baroclinic instability played some part in the KE states and was a trigger for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elongated to the contracted states.  相似文献   
952.
ARGO计划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介绍了ARGO计划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分析了我国参加ARGO计划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相似文献   
953.
东太湖茭草区网围养鱼模式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东太湖茭草区资源及环境特点,开展网围养鱼模式试验,结果表明:(1)经济效益明显,产投比1.2—1.5;(2)有良好生态效应,防治湖泊沼泽化和茭草区水质恶化;(3)社会效益显著,解决湖区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居民吃鱼难的问题;(4)利于湖泊资源管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954.
南海中部和冲绳海槽沉积物中的氨基酸物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南海中部和冲绳海槽三个深海沉积物柱状样腐植物质水解氨基酸的研究,试图阐述南海和冲绳海槽沉积物的演化与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955.
南海中北部表层沉积物的矿物沉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苏广庆  王天行 《台湾海峡》1992,11(2):118-124
本文研究了南海中北部500多个样品的矿物学。认为,本区表层沉积物中矿物种类繁多,分布较为普遍,碎屑矿物(含火山物质)、粘土矿物、自生矿物常有出现。以前者为最显著(共60多种,其中重矿物50多种,轻矿物近10种),主要分布于陆架区及深海盆;粘土矿物次之,多分布于陆坡~深海盆;自生矿物较少,陆架~深海盆均有分布。文中根据矿物沉积特征和环境差异,把它划分为6个矿物区。  相似文献   
956.
Abstract. Six macrobenthic assemblages of the circalittoral zone found in Strymonikos Gulf, North Aegean Sea, are describ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ones from other Mediterranean and Atlantic areas. For the delimination of these assemblages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e major environmental gradients governing their distribution, several numerical techniques were used.  相似文献   
957.
对南海南部MD05-2897孔沉积物的分析显示,该孔涵盖氧同位素1~12期,底界年龄约为50万年。碳酸钙含量曲线形态基本与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曲线平行,即碳酸钙高值对应氧同位素轻值,呈现典型的大西洋型碳酸钙分布模式。碳酸钙含量在冰消期的高值出现及含量变化均领先于氧同位素,证明低纬海区"碳酸钙泵"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的作用。粒度分析显示,3~5μm组分含量曲线的变化与氧同位素曲线基本平行,说明它主要受海平面升降变化控制,可作为海平面变化的间接指标。而1.5~2.5μm粒级颗粒主要通过河流的悬浮搬运,直接受亚洲夏季风及其所带来降雨的影响,可间接反映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南海南部深海沉积中的季风记录具有0.1 Ma偏心率周期,40 ka斜率周期,20 ka岁差和10 ka半岁差周期等丰富的频谱,显示出低纬度海区气候变化对轨道周期的良好响应。  相似文献   
958.
采用RAPD技术对翘嘴红鲌养殖群体进行了DNA多态性检测.共采用40个随机引物进行扩增,其中14个引物可获得清晰且重复性好的扩增图谱,共扩增出121个RAPD位点,具有多态现象的位点为40个,多态位点比例为33.06%.翘嘴红鲌群体的遗传相似系数为 0.8878-0.9600,平均为0.9201,遗传变异度为0.0799.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10.8824,Shannon多样性值为0.0899.研究表明,翘嘴红鲌目前的种质资源状况令人堪忧,改变目前人工繁育模式,建立原种、良种场,丰富物种遗传多样性是资源保护的基础.  相似文献   
959.
重锤式拖网取样器是对现行常规拖网的技术改进。通过理论模型设计与机械加工试验,研制出了一套重锤机械结构。该机构在拖网取样时利用钢缆拉力蓄积能量拉动内部拉杆,并通过销轴机构释放能量加速冲击芯块,撞击壳体产生巨大的瞬时冲击力,拽动拖网破碎岩石,然后使用复位弹簧使机构复位,重新工作。可以使常规拖网取样器和牵引钢缆更加安全,并大大提高拖网作业的成功率与效率。  相似文献   
960.
在珠江口、广东沿岸及南海北部三个航次生物-光学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色素打包效应和色素成分的变化对浮游植物吸收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因素对吸收系数都有较大的贡献,但在不同的水体它们的影响程度各有不同.对网采浮游植物含量较高的珠江口和广东沿岸的水体而言,色素打包效应较强,对675 nm处比吸收系数的贡献平均分别为40%和20%;对微型浮游植物占主导地位的南海北部航次的水体,打包效应较弱,对675 nm处比吸收系数的影响平均仅为6%.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吸收光谱进行分析,发现除叶绿素a之外的辅助色素对吸收系数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蓝绿光波段,三个航次440 nm波长处对总吸收的贡献平均分别为44%,43%和53%,其中对珠江口和广东沿岸航次的水体主要是光合类胡萝卜素的吸收贡献,而对南海北部航次的水体除了光合类胡萝卜素以外还要受到光保护类胡萝卜素的影响.由于河口、近岸和外海水体藻类粒级结构和辅助色素成分对浮游植物吸收系数的贡献有明显的差异,在南海北部水体建立比较精确的生物光学模型时,需考虑藻类粒级结构及色素成分对浮游植物吸收系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