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1篇
  免费   711篇
  国内免费   1449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2283篇
地球物理   321篇
地质学   566篇
海洋学   637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125篇
自然地理   221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127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32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169篇
  2013年   224篇
  2012年   174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206篇
  2008年   197篇
  2007年   206篇
  2006年   178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170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141篇
  2001年   118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98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5篇
  18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采用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广西北部43个气象台站的温度、湿度、风、降水、导线覆冰等观测资料以及广西输电线路覆冰资料,建立雨凇覆冰厚度计算模型,并得出气象台站的历史覆冰厚度序列。采用数理统计和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典型覆冰年份的时空特征、环流背景及气象要素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广西输电线路覆冰主要出现在冬季的桂北,并有逐年减轻的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验表明,存在1个明显的突变点,出现在1985年;广西典型覆冰年份,500 hPa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呈明显的"两槽一脊"型,广西高空处于南支槽前,地面受冷高压脊控制;赤道中东太平洋,从夏季到秋季,海温由偏高转为偏低,到冬季SSTA维持为负距平,说明广西输电线路覆冰与LA NINA事件有较密切的关系。当日最低气温在0.2℃以下,风速5 m·s-1,并伴有雨凇和弱降水,低温寡照天气时容易出现覆冰。  相似文献   
952.
采用NCEP/NCAR全球逐日格点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中亚五国暴雨的落区特征,归纳了不同落区暴雨环流形势的天气学特点。结果表明:中亚五国暴雨次数较少,局地性强。暴雨三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分别为哈萨克斯坦西部、北部和东部。中亚五国暴雨的环流可分为11个环流型。中亚五国暴雨的影响系统主要为东欧低值系统东南伸,西西伯利亚低值系统西南伸,以及中纬度西风带上东移的短波。伊朗脊是控制中亚五国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中亚五国降水主要有3个水汽源地,分别是地中海,大西洋和北冰洋。  相似文献   
953.
东亚夏季风次季节(10~90 d)变化是中国夏季持续性强降水、高温热浪等高影响天气事件的重要环流载体,处于天气预报上限和气候季节预测下限之间的预报过渡区。研究表明:东亚夏季风次季节变化是东亚夏季风的固有物理特征,它和季节进程之间的时间锁相关系是东亚夏季风次季节变化潜在可预报性的重要来源。东亚夏季风次季节变化与Madden-Julian振荡(MJO)存在显著差异,试图通过MJO来预测东亚夏季风次季节变化的不确定性较大。东亚夏季风次季节预测的另一重要来源是下垫面外强迫,包括欧亚大陆春季积雪、中国东部春季土壤湿度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此外,去趋势偏-交叉相关分析统计方法能够分析东亚夏季风多因子和多时间尺度问题。目前,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包括:东亚夏季风次季节模态的客观定量描述、造成东亚夏季风次季节模态年际变化的关键物理过程、不同外强迫因子对东亚夏季风次季节模态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954.
利用NCAR/NCEP-1再分析资料、NOAA的OLR资料以及GPCP降水资料等,通过功率谱分析、超前滞后回归等方法,对夏季南海周边105 °E、125 °E以及150 °E三支越赤道气流进行了多尺度特征分析,重点探讨三支越赤道气流季节内振荡与热带大气环流异常及南海周边降水的联系。结果表明,在季节内时间尺度上,105 °E与125 °E越赤道气流均具有10~20 d以及30~60 d低频振荡显著周期,而150 °E越赤道气流则以10~20 d周期为主。在年际尺度上,105 °E、125 °E、150 °E越赤道气流分别具有2~4年、2~3年、2~6年振荡周期。无论是季内还是年际变化,皆以105 °E与125 °E这两支越赤道气流之间关系较密切。南亚-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对流层低层10~20 d振荡的气旋(对流加强)和反气旋(对流减弱)的环流活动变化,决定着105 °E及125 °E越赤道气流的10~20 d振荡的演变。这两支越赤道气流之30~60 d振荡所伴随的异常变化与热带夏季季节内振荡(BSISO)的演变过程非常相似,而150 °E越赤道气流之30~60 d振荡所伴随的异常低频环流则与南半球热带辐合带关系密切。105 °E及125 °E越赤道气流的季节内振荡及年际异常均与南海周边降水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55.
基于中国测站的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取第95百分位数作为极端降水阈值,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将中国东部分为华南、长江中下游、华北和东北三个地区,定义极端降水事件,并对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时空分布及环流背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极端降水事件随日期的变化与中国东部夏季雨带的南北移动相吻合。近54年来,华南极端降水事件频数在1991年左右突增,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两次突变,1991年左右突增,2000年左右突减。华北和东北地区在1999年左右突减。发生极端降水事件时,低层850 hPa出现局地异常气旋环流,位势高度异常降低,对应低空异常辐合;中层500 hPa,西太副高位置异常偏南有利于华南极端降水的发生,副高西伸有利于长江中下游的极端降水,位置偏北易造成华北和东北极端降水;高层200 hPa,发生极端事件时降水关键区位于西风急流轴右侧,对应异常反气旋环流,这种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环流配置为极端降水提供动力条件。极端降水的气候平均态水汽主要来源于南半球和西北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异常影响我国东部水汽输送异常,造成不同地区的极端降水。   相似文献   
956.
2018年冬季(2018年12月—2019年2月)大气环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主体位于北冰洋上空偏向亚欧大陆一侧。12月,亚洲中东部中高纬环流经向度较大,利于冷空气南下;2019年1—2月,环流经向度减小,中高纬地区以纬向环流为主,冷空气势力减弱,东部及南部海区海雾过程增多。我国近海出现了17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其中冷空气大风过程有13次,冷空气和温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有2次,冷空气与热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有1次, 温带气旋大风过程有1次。我国近海浪高在2 m以上的海浪过程有14次,2 m以上大浪的天数共计64 d。冬季共有10次比较明显的海雾过程,多在北部湾附近海域,出雾时间集中于夜间至早晨。南北海域海面温度之差为21~28 ℃,海面温度整体呈下降趋势。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有3个热带气旋活动。  相似文献   
957.
Weather and climate are major factors influencing worldwide wildfire activity. This study assesses surface and atmospheric condi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2014 extreme wildfires in the Northwest Territories (NWT) of Canada. Hot and dry conditions led to the NWT experiencing the most severe wildfire season in its recorded history. The season included a record number of cloud-to-ground lightning flashes and set a record for area burned. Lightning was the dominant ignition source and accounted for about 95% of the wildfires. Prolonged periods of smoke led to dramatic reductions in visibility, frequent road closures, and reduced air quality resulting in numerous health alerts.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lightning characteristics in 2014, derived from Canadian Lightning Detection Network data, we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other years with, for example, far more positive flashes from 0600 to 1200?utc (midnight to 6:00 am local time). The highest fraction of positive cloud-to-ground flashes (43.1%) occurred in the smoke-dominated North Slave region, which was more than in the Dehcho, South Slave, or Sahtu regions. Mid-tropospheric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over a large region that included the NWT was classified into the six most common summer patterns. Results showed that ridging and ridge displacements occurred more frequently during 2014 although lightning was associated with all circulation patterns. This study has advance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s of weather, lightning, and mid-tropospheric circulation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extreme wildfires in northwestern Canada.  相似文献   
958.
韩林君  白爱娟 《高原气象》2019,38(3):552-562
利用0.5°×0.5°分辨率的CFS再分析资料,对2004-2017年5-10月西南涡进行了普查,按TMPA V7资料显示的降水分布特征对西南涡进行分类。统计了不同类型西南涡出现的频数,并对西南涡降水特征进行分析,包括降水范围与强度等,最后分析了4类西南涡代表个例的环流和降水形成机制差异。结果表明,夏半年西南涡降水依次频繁出现在西南涡东北部、东部、东南部、中部;分析4类频数较多的西南涡降水特征,发现中部降水型暴雨范围最广,降水强度最强,其次为东南降水型、东部降水型与东北降水型。对代表个例的环流特征分析发现,中部降水型西南涡与东北型冷暖气流均在盆地北部相遇,不同的是,中部降水型冷空气范围更大,并与西南气流形成环型流场;东南降水型与东部型相似,二者均无冷空气入侵,差异表现在东部降水型西南气流偏东,并翻越大巴山,而东南降水型气流遇大巴山后向西绕流。对各类西南涡降水形成机制的分析,发现西南涡降水与其临近地区显著的垂直环流圈有密切关系,降水区通常与环流圈位置对应。  相似文献   
959.
2019年6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海知  何立富 《气象》2019,45(9):1335-1340
2019年6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极涡呈单极分布且偏强,亚洲中高纬为“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偏南为主,强度略偏强。全国平均气温为20.6℃,较常年同期(20.0℃)偏高0.6℃,全国平均降水量为99.8 mm,基本与常年同期(99.3 mm)持平。月内,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4次大范围强降水天气过程,南方遭受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同时,华北、黄淮和云南等地少雨高温,气象干旱持续;华北、黄淮出现阶段性高温;多省(区)遭受风雹袭击,部分地区受灾较重。  相似文献   
960.
2019年5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关良  张涛 《气象》2019,45(8):1181-1188
2019年5月大气环流呈偶极型分布,加拿大北部极涡偏强,新地岛以南极涡变化不显著,中高纬环流呈四波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与常年相当,南支槽较常年偏弱。5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6.2℃,接近常年同期,月内气温波动较大,云南平均气温达到1961年以来最高。全国降水量为69.5 mm,与常年同期相当。月内我国共出现7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北京出现罕见冰雹和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江淮、黄淮和云南等地出现中到重度干旱,北方地区有4次沙尘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