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9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使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发布的客观分析海气通量项目数据集及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的Ishii次表层温盐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小扰动展开、线性回归、海水热力学方程2010等方法,主要研究在增温停滞背景(1979~2000年,升温阶段;2001~2013年,停滞阶段)下,北半球两支西边界流区域即黑潮及其延伸区域(简称黑潮区域)和墨西哥湾流区域(简称湾流区域)海表潜热通量的年代际趋势转变和影响因子,以及内部热含量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两支西边界流在增温停滞背景下都发生了年代际尺度的趋势反转,而反转的时间节点以及前后的反转趋势都不相同:黑潮区域潜热通量年代际趋势于2001年左右由正转负;而湾流区域潜热通量年代际趋势于1993年左右由负转正。其影响因子在前后阶段也有不同:通过影响海表饱和比湿进而影响海气比湿差,海表温度是影响黑潮区域全时间段以及湾流区域1993~2013年时间段潜热通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而风速通过直接的影响以及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也会对潜热通量变化产生间接影响,主要在湾流区域的1979~1992年时间段体现。黑潮及湾流区域0~1000 m海水热含量的年代际变化同样存在差异:黑潮区域表层热含量年代际变化同混合层一致;湾流区域表层热含量年代际变化同深层相异,而表层以下的变化较为一致;两个区域的深层热含量变化都体现了增温停滞的现象,黑潮区域可能存在下层至上层的影响;而湾流区域可能存在上层至下层的影响。黑潮与湾流区域表面的差异可以归结为海洋与大气因素的影响差异,而内部热含量年代际变化的垂直差异可能归结为两区域的结构差异。增温停滞对两区域的变化影响显著,而区域的变化可能存在对增温停滞的反馈。  相似文献   
22.
Water resources of the interior plains region of North America may be adversely affected by climate warming. The climate records of the Battleford region (west central Saskatchewan) indicate that mean annual temperatures have risen by 0.71 °C and mean annual minimum temperatures have risen by 1.03 °C from 1894 to 2007. Snowfall has also increased but total precipitation has not. Concomitant with periodic declines in precipitation, lake elevation has declined and salinity has increased in Jackfish and Murray lakes from 1938 to 2004. This long term increase in salinity is predicted to have caused an approximate 30% loss in diversity of macrobenthos.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s have also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Jackfish and Murray lakes would be classified as eutrophic by freshwater trophic indices. However, despite large increases in nutrients in both lakes, algal biomass has not increased and water transparency has not decreased. Although the total amount of planktonic biomass in Jackfish and Murray’s food web is similar to that of freshwater lakes, these lakes contain very low algal biomass (measured as chlorophyll a). In fact, such low algal biomass has not been previously observed in such dilute systems. The algal community in these shallow Prairie lakes appears to be very sensitive to slight changes in climate, and future climate driven increases in salinity of prairie lakes may result in large reductions in algal primary 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23.
近50年西江径流量变化与气候变暖关系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利用西江流域年径流量资料、全球及西江流域历年气温和雨量资料,从气候变化角度出发,分析得出近50年西江实测径流量变化与气候变暖无直接关系,与流域的降水量变化关系明显.  相似文献   
24.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期间,低层大气温度场和风场等的剧烈变化会直接影响潮汐和风剪切作用.此举可能会导致电离层Es的相应变化.本文以2009年1月事件为例,分析了SSW期间Es层的响应.首先,在排除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对Es层影响的前提下,分析了昆明站附近MLT区域行星波和潮汐波的波动特性,发现此期间存在显著的2日行星波,并伴有日潮汐减弱和半日潮汐增强等波动现象;随后,分析相应时间段内Es层的变化特性发现,重庆和昆明站附近Es层强度明显减弱,且其高度显著抬升.这一现象与低层大气的波动变化具有同步性.最后,通过模拟经典风剪切理论下Es层金属离子的汇聚过程和运动轨迹,再现了SSW期间Es层与低层大气波动的耦合演化过程.该分析结果为研究低层-中层-高层大气的耦合过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5.
谭晶  王彰贵  黄荣辉  蔡怡 《海洋学报》2017,39(11):61-74
利用1951—2015年NOAA气候预测中心的SST扩展重建资料(ERSST V3b)、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我国160站月降水量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提供的各气压层的水平风速、垂直速度和比湿资料,研究了印度洋不同海温模态对两类厄尔尼诺事件与我国南方秋季降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东部型(中部型)厄尔尼诺年秋季我国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偏多(少),但当东部型厄尔尼诺与印度洋正偶极子同时发生年秋季,我国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偏多的程度显著提高;当中部型厄尔尼诺与印度洋正偶极子同时发生年秋季,我国西南地区降水转为偏多,其他南方地区降水仍然偏少;当中部型厄尔尼诺与印度洋一致增暖型海温同时发生年秋季,我国整个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偏少,且偏少的幅度要显著高于不考虑印度洋海温异常的情况。此外还对印度洋不同海温模态对两类厄尔尼诺事件与我国南方秋季降水关系的影响的环流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6.
A crustal upheaval in a coastal zone is studied by introducing a simplified theoretical model of an equivalent elastic plate on which oceanic water is acting as a static loading. With a solution for the plate, the author notes what is seen as a crustal upheaval under the loading of static oceanic water in a qualitative scope. The solution requires some assumed parameters for the plate and the loading. Some other conditions should be also given to realize a possible dynamical understanding of a sea level rise seen after global climatological warming and glacial melting.  相似文献   
27.
The French Transportable Laser Ranging System (FTLRS) was deployed in the calibration site of satellite radar altimeters in Corsica over the 2002 and 2005 campaigns.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different steps of SLR data processing. The average arcs RMS obtained are about 1–2 cm for Lageos-1&;-2, Starlette and Stella satellites; it is shown that the best results of satellite orbits determination and geocentric positioning are obtained with Eigen-Grace03s gravity model. The difference of FTLRS absolute 3D positioning, between 2002 and 2005, of about 7.7 mm (i.e., 2.6 mm/yr) is less than residual errors of ITRF2005 velocities (of about 4.3 mm/yr).  相似文献   
28.
黄河径流量的历史演变规律及成因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柱国 《地球物理学报》2005,48(6):1270-1275
基于黄河上、中和下游的径流及气候资料,对径流的年代际变化规律及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的径流均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径流的显著特征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减少趋势,但并未达到历史的最低,径流减少的趋势在下游比上游更显著,而这种变化趋势与流域的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在年代际尺度上,径流的变化主要受气候的控制;在不同季节,这种关系有明显差异,如在冬季两者的变化趋势有较大差异.分析还发现,近年来流域地表的干化是流域径流减少的原因,气温的升高更加剧了流域地表干化.  相似文献   
29.
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的趋向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黄嘉佑  胡永云 《气象学报》2006,64(5):614-621
使用160个测站冬半年月平均气温资料,对中国最近几十年(1951/1952—2003/2004)的冬季气温变化趋向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分析方法包括趋势分析、主分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冬季的前冬和后冬气温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年际、年代际趋向性差异。趋向性差异在年际的变化方面的表现,中国南方地区冬季气温变化,最主要的特征是变化趋向的一致性,即前冬有变暖的趋向,后冬也有变暖的趋向,但是前冬变暖趋向不明显。而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有不同,表现在冬季气温变化,虽然也存在变暖趋向,但是前冬变暖的趋向比南方趋向明显。第2个气候变化特征,南方地区是前、后冬相反的变化趋向,即前冬暖(冷),后冬则冷(暖)。而北方地区这种特征表现不明显。趋向性差异在年代际的趋向性变化方面的表现更加明显。南方地区在1980年以前,前后冬的气温变化趋向都是下降的,但是后冬下降速度较前冬缓和,在1980年以后,前后冬的气温变化趋向都是上升的,但是后冬上升速度也较前冬缓和。而北方地区在1980年以前,前后冬的气温变化趋向同样都是下降的,但是后冬下降速度较前冬加快,而在1980年以后,前后冬的气温变化趋向都是上升的,但是后冬上升速度也较前冬加快。不同的前冬和后冬气温序列不同时段标准化距平的平均值也存在差异。南方地区1980年以前,大部分地区,气温均比常年偏低。但是后冬偏低程度较前冬缓和,而在1980年以后,气温均比常年偏高,后冬偏高的程度也较前冬缓和。而北方地区在1980年以前,冬半年气温均比常年偏低,后冬气温偏低的程度较前冬大。而在1980年以后,冬半年气温均比常年偏高,而且后冬偏高的程度较前冬大。  相似文献   
30.
利用NCEP/NCAR第1套再分析资料,分析过去68 a(1948—2015年)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tratospheric Sudden Warming,SSW)频次、强度和环流特征的月际差异。统计结果表明:1948—2015年北半球共发生30次SSW,其集中发生在11—3月,而1—2月发生频次尤为集中,且SSW发生频次表现出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1—12月SSW比1—3月SSW的持续时间长。而3月SSW事件的强度最弱,持续时间最短。1月和3月SSW纬向平均信号下传得较深,而11月、12月和2月的环流信号仅能传到200 hPa。11—3月SSW爆发前1~2周500 hPa均观测到西太平洋遥相关型(Western Pacific,WP)的负位相;太平洋-北美遥相关型(Pacific-North America,PNA)的正位相仅仅出现在11月、12月和3月SSW爆发前。SSW爆发后1~2周,仅有11月、1月和3月的事件对应着负位相的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