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03篇
  免费   994篇
  国内免费   1516篇
测绘学   1027篇
大气科学   123篇
地球物理   2074篇
地质学   3655篇
海洋学   897篇
天文学   29篇
综合类   806篇
自然地理   40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151篇
  2021年   188篇
  2020年   222篇
  2019年   320篇
  2018年   225篇
  2017年   304篇
  2016年   311篇
  2015年   334篇
  2014年   358篇
  2013年   342篇
  2012年   355篇
  2011年   462篇
  2010年   332篇
  2009年   477篇
  2008年   507篇
  2007年   476篇
  2006年   404篇
  2005年   324篇
  2004年   351篇
  2003年   350篇
  2002年   295篇
  2001年   233篇
  2000年   233篇
  1999年   209篇
  1998年   176篇
  1997年   182篇
  1996年   159篇
  1995年   124篇
  1994年   119篇
  1993年   108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河北蔚县是我国华北地区最大的地下采煤区之一,该地区长期存在采矿塌陷灾害,不仅威胁采矿安全,而且严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本文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这一新型空间对地观测技术,采用61景Sentinel-1A/B干涉宽幅(Interferometric Wide swath,IW)模式数据进行矿区形变观测,获取整个矿区在2017—2018年间的地表形变空间分布特征,并对矿区地表的沉降量级及面积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此外,采用融合多轨道SAR数据的多维形变时序估计方法,对西细庄矿数据进行东西向和垂向的二维形变分解,获取该矿的二维形变时间序列。结果表明:除南留庄井田外,其余三大井田在监测期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陷灾害;整个矿区年沉陷速率超过-10 cm/a的区域达到了2.16 km2;受成像几何影响,不同轨道数据获取的形变结果存在一定差异;西细庄矿以垂向形变为主,伴随明显的东西向水平形变。研究结果为蔚县矿区地面沉陷监测与煤矿安全开采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992.
赵韬  张明义  裴万胜  王金国  岳攀  毕骏 《冰川冻土》2020,42(3):1087-1097
多年冻土区地表变形严重影响着区域内生态环境和工程设施的稳定性。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D-InSAR)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 为多年冻土区地表变形监测提供了新方法。通过近20年的不断深入研究, 利用D-InSAR技术的多年冻土区地表变形监测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首先介绍了D-InSAR技术测量地表变形的理论基础, 进而概述了D-InSAR技术在多年冻土区地表变形测量中的应用现状, 然后总结了D-InSAR测量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法。在此认识和分析的基础上, 对D-InSAR技术今后在多年冻土区地表变形监测中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以期为D-InSAR技术在多年冻土区地表变形监测中的推广应用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3.
豫西地区中上三叠统主要出露在济源、义马、伊川和南召一带。印支期秦岭造山运动控制和影响着邻区中上三叠统盆地属性和沉积地层展布。通过观察研究区野外露头剖面,发现中上三叠统发育一系列典型的软沉积变形构造,包括液化底辟、枕状构造、液化柱、液化卷曲变形、负载、球-枕、火焰状构造、液化角砾岩。这些软沉积变形在垂向上表现出明显的复现性,在侧向上表现为沿地层连续展布,表明该时期研究区内地层受到频繁强烈的地震影响。通过对这些软沉积现象的识别和形成机制解释,判定其触发因素为秦岭造山过程中伴生的地震。区内地层中震积岩的存在即是对秦岭造山过程中构造活动的响应。  相似文献   
994.
介绍了HNGICS以及变形监测的方法,分析了其在变形监测领域的应用,实现了对变形体的连续、全天候、实时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995.
给出了时变参数PGM(1,1)模型的数值解法,比较了其与GM(1,1)、PGM(1,1)模型的预测精度,分析了灰区间作为预测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96.
通过分析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的特点,采用了指数平滑和曲线拟合模型对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实现了两种数据处理模型的建模过程,并用于建筑物沉降量的实际预测,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7.
地铁变形监测方案设计与变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基于测量机器人的移动式周期变形监测方案在地铁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对基准网点和监测点的设计,以及对基准网点的确定进行了说明,并结合实例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98.
青海玉树地震差分干涉雷达同震形变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04-14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后,作者利用震前和震后获取的日本ALOS卫星PALSAR遥感数据,开展了差分干涉雷达(D-InSAR)地震同震形变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玉树地震引起较大范围地表变形,地震变形沿玉树—甘孜断裂带向南东东方向扩展,在N33.7°,E96.81°附近达到最大形变量,D-InSAR监测到雷达视向上的最大形变量为35cm。地表形变特征对于评价玉树地震破坏程度、推断断层性质、研究地震形变和地震孕育特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9.
朱新慧  王刃  孟键 《测绘科学》2010,35(1):13-15
我国大陆板块是欧亚大陆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板块运动剧烈,地质构造复杂,是全球研究板块运动的重要地区。本文通过对各个块体分别建模和解算,得出结论:中国地区除东北块体相对于欧亚板块不动外,其他块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形变运动,东部形变较小,西部形变较大;华北块体总体上以大约6mm/a的速率向东运动;华南块体以约5~8mm/a的速率向东南方向运动;新疆块体以约10~15mm/a的速率向北东方向运动;西藏块体也向北东方向运动,但运动速率从南到北逐步减少。  相似文献   
1000.
模糊神经网络在变形分析与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模糊神经网络的网络建模,提出了单点建模、分组建模和整体建模3种建模方法,为变形分析和预报提供了新思路。结合滑坡变形实例,指出了模糊神经网在工程变形分析和预报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