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6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76篇
地质学   58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39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Climate change is identified as a major threat to wetlands. Altered hydrology and rising temperature can change the biogeochemistry and function of a wetland to the degree that some important services might be turned into disservices. This means that they will, for example, no longer provide a water purification service and adversely they may start to decompose and release nutrients to the surface water. Moreover, a higher rate of decomposition than primary production (photosynthesis) may lead to a shift of their function from being a sink of carbon to a source. This review paper assesses the potential response of natural wetlands (peatlands) and constructed wetlands to climate change in terms of gas emission and nutrients release. In addition, the impact of key climatic factors such as temperature and water availability on wetlands has been reviewed. The authors identified the methodological gaps and weaknesses in the literature and then introduced a new framework for conducting a comprehensive mesocosm experiment to address the existing gaps in literature to support future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on wetland ecosystems. In the future, higher temperatures resulting in drought might shift the role of both constructed wetland and peatland from a sink to a source of carbon. However, higher temperatures accompanied by more precipitation can promote photosynthesis to a degree that might exceed the respiration and maintain the carbon sink role of the wetland. There might be a critical water level at which the wetland can preserve most of its services. In order to find that level, a study of the key factors of climate change and their interactions using an appropriate experimental method is necessary. Some contradictory results of past experiments can be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methodologies, designs, time periods, climates, and natural variability. Hence a long-term simulation of climate change for wetlands according to the proposed framework is recommended. This framework provides relatively more accurate and realistic simulations, valid comparative results,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s coordination between researchers. This can help to find a sustainable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wetlands to be resilient to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32.
以西昌邛海国家湿地公园为例,采用半结构访谈与参与式制图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地居民进行调查。通过质性+空间的混合分析方法探讨了居民感知冲突的类型、空间响应分布及其形成机制,旨在为自然保护地的冲突管理提供参考,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结果显示:① 社区居民感知有7种冲突类型,分别为生计保障不足、活动空间压缩、政策措施缺位、情感支持弱化、日常生活不便、环境质量降低和生产经营矛盾,前5种冲突总占比达76.4%,构成了当地的主要冲突;② 冲突的空间响应是居民对冲突关注度和不满意程度的共同反映,总体上呈现出高值区相对独立、低值区连片分布的空间格局,响应水平较高的区域,具有较高的冲突显示度和管理优先等级;③ 冲突的空间响应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现象,其中旅游开发程度和生计策略的影响较大,交通出行管理、居住区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和房屋修建管理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总体反映了邛海生态建设、旅游开发、政策与制度安排、社会经济等基本情况,分别为冲突响应提供了原始动力、外部推动力、结构性动力和社会性动力。  相似文献   
33.
扎龙保护区丹顶鹤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TM影像和ENVISAT ASAR(HH/HV)数据,以扎龙保护区丹顶鹤栖息地为研究对象,在分布式定量提取评价因子(植被类型、生境结构、巢下水深、植被盖度、人为干扰)的基础上,建立HSI模型对丹顶鹤栖息地质量进行评价,并根据实测巢址空间分布情况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主观专家知识建立的HSI模型得到丹顶鹤高适宜栖息地面积为48km2,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65km2,低适宜栖息地面积为385km2,不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 403km2,结合实测数据验证,得出高适宜、适宜和低适宜栖息地巢址共占实测巢址的92.86%,不适宜栖息地巢址占7.14%。经检验HSI模型对淡水沼泽湿地典型水禽栖息地的质量评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4.
南泥湾湿地生态变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泥湾是我国陕北的一片重要湿地,曾为中国革命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在抗战时期垦殖而至今未被科学认知。根据史料记载以及人物传记,基于南泥湾湿地的科学认定,分析了南泥湾湿地的生态变迁,明确提出恢复南泥湾湿地,为陕北的好江南建设提供一定的科学支撑,为南泥湾湿地的恢复与部分重建提供前期基础。理想完美的南泥湾生态系统应当是湿地、森林、农田、草地的综合体,应当是陕北黄土高原的一块绿洲。  相似文献   
35.
河流型国家湿地公园功能区规划方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核心工作是功能区划分,功能区划分直接影响到相关的保护和恢复工程规划,也为湿地公园的建设布局指明了方向。功能区规划前实地调查工作的重点为理清水系脉络、确定核心资源、找出威胁因子,归纳了4种适合于河流型国家湿地公园功能区划的区划方式,为湿地公园功能区规划提供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36.
近百年来由于受气候暖干化、青海湖湖体水位下降和周围草地退化及沙化趋势加剧等生态环境变化,加速了湿地环境变迁的生态过程。本研究在青海湖北岸地区选取三种典型沼泽湿地(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华扁穗草Blysmus sinocompressus、盐地凤毛菊Saussurea salsa),建立地层的年代序列,计算得到每一测年段内的沉积速率,结合前人研究的历史气候变化,分析湿地形成的历史背景,初步揭示三种沼泽湿地的发育和沉积规律与全球变化的耦合性。结果表明光释光测得的三种沼泽湿地其发育时期各不相同,华扁穗草沼泽湿地发育于8.436±0.6 ka,藏嵩草沼泽湿地发育于2.058±0.11 ka,盐地凤毛菊沼泽湿地发育于1.143±0.20 ka;从整个剖面的平均沉积速率来看盐地凤毛菊湿地沉积最快(0.63 mm/a),藏嵩草湿地次之(0.39 mm/a),华扁穗湿地最慢(0.09 mm/a)。三种沼泽湿地主要在气候由暖干向湿润期转变时形成,自形成以来由于受到全球变化和人类因素的影响,沉积并非随时间呈线性关系发展。  相似文献   
37.
旅游区常规污水处理已不能满足景观生态的要求,治污性湿地与景观生态设计相结合成为一种新趋势。从景观生态设计原则出发,探讨常熟蒋巷村旅游区生态湿地花园景观生态构建项目。项目运行后,系统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并具有良好的景观生态效应。项目的成功实施,为旅游区污水的景观生态处理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38.
探讨了北京市海淀区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水域生物多样性及保护方法,论证了生物防治藻类、高等植被恢复等基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的方法对水域生物多样性恢复的效果。实践表明,人工湿地污水净水系统、以营养环节来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水体防治方法,对翠湖湿地的水质有明显的净化、保护和提升作用,对水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9.
苕溪位于杭州市余杭区,是区域内的一、二类饮用水源重要保护地,余杭区及杭州部分城区数百万居民的饮用水以及西溪湿地的水源都来自苕溪。阐明了苕溪水质污染原因,分析了利用湿地滩涂净化苕溪水质的可行性及方法。  相似文献   
40.
辽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国际通用的市场价值法、成本法、影子工程法和替代法,对辽河三角洲湿地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研究,诠释了保护湿地资源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