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6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162篇
测绘学   132篇
大气科学   64篇
地球物理   112篇
地质学   511篇
海洋学   86篇
天文学   55篇
综合类   91篇
自然地理   1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鄯科 1井是吐鲁番—哈密盆地台北凹陷首次钻穿三叠系的一口科学探索井 ,并首次在三叠系发现轻质油流。文内以鄯科 1井为例 ,运用孢粉组合、岩性组合、地震剖面、倾角测井、无机元素、地球化学等多种方法从不同侧面分析了鄯科 1井三叠系内部地层重复的现象 ,这些方法有机的结合和相互的补充打破了单一方法进行地层划分的旧模式 ,初步进行了多方法交互使用进行地质分层的尝试 ,从而有效地消除了地层划分与对比中的多解性 ,使地层划分更可靠 ,相信这些方法的交互使用在其他地区和单井的地层划分对比中也同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72.
可变电荷土壤和恒电荷土壤与氢离子相互作用机理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研究了可变电荷土壤和恒电荷土壤与H相互作用的机理,并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差别,研究结果表明,氢离子输入土壤后可以转化为表面正电荷,可溶性铝和可交换性酸,但是由于土壤的组成和性质不同,不同土壤中H+三种去向的贡献不同。H+转化为表面正电荷是由于土壤表面Fe-OH,Al-OH的质子化造成的,因此H+转化为表面正电荷的能力与土壤中氧化铁的含量密切相关,从而可变电荷土壤中H+转化为表面正电荷的贡献比恒电荷土壤中的大。H+转化为可溶性铝的能力与土教育部 的矿物组成密切相关,随着H+输入量的增加,土壤中可溶性铝的含量也增加。可变电荷土壤中可溶性铝增加的顺序为红壤>赤红壤>铁质砖红壤,在H+的加入量小于15mmol/kg时,黄棕壤的可溶性铝介于红壤和赤红壤之间,当H+的加入量大于约15mmol/kg时,黄棕壤的可溶性铝略小于赤红壤,棕壤的可溶性铝明显小于红壤和赤红壤,但比铁质砖红壤高,恒电荷土壤的可变性酸量明显大于可变电荷土壤,但从总的看来,H+加入量的变化对可交换性酸量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3.
从新疆和硕县南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入手,分析其独特的控矿地质因素,提出了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74.
Velocity and absorption tomograms are the two most common forms of presentation of radar tomographic data. However, mining personnel, geophysicists included, are often unfamiliar with radar velocity and absorption. In this paper, general formulae are introduced, relating velocity and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to conductivity and dielectric constant. The formulae are valid for lossy media as well as high-resistivity materials. The transformation of velocity and absorption to conductivity and dielectric constant is illustrated via application of the formulae to radar tomograms from the Hellyer zinc–lead–silver mine, Tasmania, Australia. The resulting conductivity and dielectric constant tomograms constructed at Hellyer demonstrated the potential of radar tomography to delineate sulphide ore zones.  相似文献   
75.
混合物电导率和介电常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剑浩 《地球物理学报》1996,39(Z1):364-370
应用电场理论研究混合物的电性,得出了混合物的电导率公式和介电常数公式.这一结果表明:混合物的电导率决定于混合物各成分电导率的均值和方差;混合物的介电常数决定于混合物各成分介电常数的均值和方差.作为所得结果的应用,给出了岩石的电导率公式和介电常数公式.  相似文献   
76.
鄂东北早元古代沉积变质锰矿是我国时代最古老的锰矿之一,是由早元古代锰质碳酸盐岩经区域变质作用而成,后又经风化富集形成工业矿床。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背景和成矿作用的多阶段性,元素和矿物组合复杂,具有独特性。本文研究了各种组分的演变关系和元素集散因素,为锰质碳酸盐岩在高压绿片岩相区域动力变质及其后表生作用中的演变提供了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77.
1962—1986年JYD1968.0地极坐标的均匀化及其与BIH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1962-1986年JYD1968.0地极坐标均匀中星表系统差,章动系列的变动和光行星常数变动的影响,并将经过改正后的JYD1968.0地极坐标系统和BIH系统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78.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Alxa block is the junction of a tectonic units. Four first-order tectonic units are distinguished: 1. the Yagan structural zone characteristic of an immature island arc; 2. the Zhusileng-Hangwula structural zone, which was a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in the Early Palaeozoic and was transformed into an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in the Late Palaeozoic;3. the Shalazha structural zone characteristic of a mature island arc; 4. the Nuru-Langshan structural zone, which was a Proterozoic orogenic belt and later evolved into an extensional transtional crust in the Palaeozoic. The above-mentioned tectonic units differ remarkably in sedimentary formations, magmatic rock associations, metamorphism and geochemistry and are bounded by faults between one another.  相似文献   
79.
游子余 《矿产与地质》1993,7(2):140-151
严密的推理和大量精确的计算结果,揭示了IP效应对EM响应的影响.在野外常见的极化条件下,在电磁法工作频率范围(1~1000Hz)内,绝对影响过极大值.相对影响可达10%以上.充电率m越大.极化时间常数T对球体本身的感应时间常数r之比越小、频率响应系数c越小.影响越大,山响的频率越高.  相似文献   
80.
着重讨论补偿电流对核旋分量磁力仪在观测地磁场垂直分量中的影响,介绍了补偿稳流装置和在大连地磁台应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