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3篇
  免费   197篇
  国内免费   244篇
测绘学   199篇
大气科学   233篇
地球物理   238篇
地质学   484篇
海洋学   608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119篇
自然地理   54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陈晓亮  蔡晓梅  朱竑 《地理研究》2019,38(11):2578-2594
旅游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在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改革开放40年在见证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产生出了诸多令人担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问题。新时代背景下,党的十九大对中国旅游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重新反思当前的旅游发展模式和未来发展理念。鉴此,本文在考查西方当前旅游发展和研究趋势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旅游发展和研究的现状,针对旅游研究理念亟待创新的要求,提出“地方场域”这一理论框架。文章基于重构地方本体论的讨论,将旅游、邂逅与地方整合进相互关联的框架中,旅游可以概念化为:人与人以及人与非人等流动性主体通过邂逅和相遇的过程,所形塑的不断变化的有关经验性的、体验性的、反思性的以及实践性的地方场域(个体旅游场域)。旅游场域是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也是一个交织着权力关系的政治化实践过程,是不同旅游主体所建构的地方场域之间冲突和融合的总体(总体旅游场域)。研究强调了有意义的时空相遇过程,不期而遇(邂逅)和平常的遇见(相遇)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共同反映旅游的日常生活化真谛。最后,本文从旅游发展自身的改变和旅游研究的改变入手,提出基于地方实践、基于批判反思、基于技术变革、基于参与共建和基于跨学科研究这五种知识生产模式抑或称之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打开未来旅游研究的本体论政治议程的对话窗口,并为新时代旅游发展和学术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992.
生物硅的生成与溶解速率的研究——以胶州湾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营养盐的含量与元素间的比值直接控制着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近岸海区硅藻可占初级生产的75%,但其生长速率受Si(OH)4含量的限制.胶州湾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以硅藻为主.用29Si同位素示踪培养方法,采用四极杆质谱同位素稀释技术同时测定了胶州湾硅的生成速率与溶解速率.胶州湾生物硅(BSi)的含量为0.90~1.14 μmol/L,岩成硅(LSi)的含量为46.3~52.3 μmol/L.岩成硅是生物硅的约50倍.胶州湾BSi的含量处于世界近岸海区的低值范围,LSi的含量与LSi/BSi的比值均处于高值区.BSi的绝对生成速率为4~6 nmol/L*d,比生成速率为6~17/d.BSi的绝对溶解速率为<9 nmol/d,比溶解速率为<23/d.进一步开展胶州湾不同季节水体中BSi的生成速率与溶解速率的研究,是深入认识海湾浮游植物生长限制及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993.
994.
广州市城郊典型乡村空间分化过程及机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杨忍 《地理学报》2019,74(8):1622-1636
全球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制度改革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乡要素流动加快了城郊乡村空间分化,以空间生产和博弈论为理论基础,针对广州市城郊北村的空间分化过程及机制进行解析,以期丰富乡村空间分化和治理的理论。结果表明: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村的发展经历了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和服务业发展等3个阶段,业态结构从单一的农业逐渐转向为多元,兼有农业去中心化向农村社区化发展转变过程。② 伴随村域经济发展转型,北村土地利用类型和结构趋向多元分化,各类用地空间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化,呈现出商住混合和工商混合的用地新特征,空间上逐渐形成“公共服务设施—传统居住区和现代居住区—商业区—农业区和工业区”的圈层式布局模式。③ 乡村物质空间的多元分化动力主要源于新产业介入和主导产业的更替转变。内生的土地流转方式和外生的城市资本共同推动乡村工业化进程,市场力推动了产业发展向服务业转型。④ 乡村工业化驱动了村社组织对历史建筑功能的置换,改变了乡村以宗族血缘和地缘为主的社会关系,产生了由外来务工人员和城市低收入阶层组成的业缘关系,乡村社会关系逐渐多元化。⑤ 城郊乡村空间多元分化遵循着资本和土地利益博弈逻辑。本地村民、代耕农民、经济合作社、工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业经营主体等行为主体对空间进行争夺和利益博弈,村社组织起着关键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95.
中国行政区划调整的尺度政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丰龙  刘云刚 《地理学报》2019,74(10):2136-2146
行政区划调整是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但目前相关理论研究仍显不足。本文借助“尺度政治”理论,尝试对行政区划调整的诸多类型进行理论化梳理。具体而言,行政区划调整主要涉及行政等级变更、领域幅员调整、区划类型更替3种类型;从尺度政治视角出发,行政区划调整可以理解为行政区划的尺度生产和权力的尺度修复两大过程,其中涉及各种形式的尺度上推、尺度下推和尺度更替。基于这些尺度特征,本文探讨了行政区划调整的尺度重构和尺度政治的综合性、动态性和辩证性。本研究对于深化行政区划及尺度政治的理论研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96.
997.
气体钻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实用钻井技术,具有保护油气产层、提高钻速、缩短建井周期及处理井漏事故等优点,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与常规钻井液钻井相比,气体钻井是单向循环,使用气体作为循环介质来携带岩屑、清洗井眼,使得现有录井监测系统还不能满足气体钻井现场参数监测需要,易出现钻具失效、井下燃爆、地层出水及井壁坍塌等复杂钻井问题,影响气体钻井的安全性。基于井下燃爆理论和监测监控系统技术,开展了随钻监测基本原理研究,形成了UBD气体监测系统及分析技术;通过在多口井气体钻井现场服务,验证了气体监测系统及分析技术的合理性和实用性,为安全顺利实施气体钻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98.
A simple estimation of light penetration in tidal flat sediments was developed using various sediment size fractions and their attenuation rate of irradiance. Th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s of the sediment size fractions of 63–125, 125–250, 250–500, 500–1000 μm and 1000–2000 μm were 8.10, 4.08, 2.92, 2.12 and 1.44 mm−1, respectively. Using the averag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particle size fractions in the sediment, the calculated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agreed well with the actual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The method presented gives a photo-parameter to predict productivity in intertidal sediments, given only the particle size fraction.  相似文献   
999.
Wind-driven cyclonic eddies are hypothesized to relieve nutrient stress and enhance primary production by the upward displacement of nutrient-rich deep waters into the euphotic zone. In this study, we measured nitrate (NO3), particulate carbon (PC), particulate nitrogen (PN), their stable isotope compositions (δ15N-NO3, δ13C-PC and δ15N-PN, respectively), and 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 (DON) within Cyclone Opal, a mature wind-driven eddy generated in the lee of the Hawaiian Islands. Sampling occurred in March 2005 as part of the multi-disciplinary E-Flux study, approximately 4–6 weeks after eddy formation. Integrated NO3 concentrations above 110 m were 4.8 times greater inside the eddy (85.8±6.4 mmol N m−2) compared to the surrounding water column (17.8±7.8 mmol N m−2). Using N-isotope derived estimates of NO3 assimilation, we estimated that 213±59 mmol m−2 of NO3 was initially injected into the upper 110 m Cyclone Opal formation, implying that NO3 was assimilated at a rate of 3.75±0.5 mmol N m−2 d−1. This injected NO3 supported 68±19% and 66±9% of the phytoplankton N demand and export production, respectively. N isotope data suggest that 32±6% of the initial NO3 remained unassimilated. Self-shading, inefficiency in the transfer of N from dissolved to particulate export, or depletion of a specific nutrient other than N may have led to a lack of complete NO3 assimilation. Using a salt budget approach, we estimate that 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 (DON)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from eddy formation (3.8±0.4 mmol N m−2) to the time of sampling (4.0±0.09 mmol N m−2), implying that DON accumulated at rate of 0.83±1.3 mmol N m−2 d−1, and accounted for 22±15% of the injected NO3. Interestingly, no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suspended PN and PC, or export production was observed inside Cyclone Opal relative to the surrounding water column. A simple N budget shows that if 22±15% of the injected NO3 was shunted into the DON pool, and 32±6% is unassimilated, then 46±16% of the injected NO3 remains undocumented. Alternative loss processes within the eddy include lateral exchange of injected NO3 along isopycnal surfaces, remineralization of PN at depth, as well as microzooplankton grazing. A 9-day time series within Cyclone Opal revealed a temporal depletion in δ15N-PN, implying a rapid change in the N source. A change in NO3 assimilation, or a shift from NO3 fueled growth to assimilation of a 15N-deplete N source, may be responsible for such observations.  相似文献   
1000.
气井合理产能是凝析气藏开发的一项重要指标,关系到气藏的开发水平和经济效益。在深入分析红台凝析气田开采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最小携液产气量、一点法、类比法、数值模拟法等多种方法开展气藏合理产能研究。首次给出适合红台凝析气田的一点法计算公式,论证红台凝析气田合理产能为1.0×10^8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