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1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59篇
地质学   154篇
海洋学   307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10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刘佰琼  徐敏  刘晴 《海洋科学》2015,39(6):81-87
针对港口及临港工业围填海的特点,运用多目标决策理论与方法,构建了港口及临港工业围填海规模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现状评定和综合影响两类评价因子,包含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资源环境影响、效益评估四类评价要素,共计15个评价指标。并根据成本型、效益型和固定型指标的特点提出了各自的标准化方法,采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采用线性加权和法计算港口及临港工业围填海规模方案的综合得分,以此为依据确定围填海规模的适宜程度和适宜等级。以江苏辐射沙洲半岛式浅滩腰沙为例,运用港口及临港工业围填海规模综合评价方法,确定腰沙海域最佳的港口及临港工业围填海规模为理论基面+3.0 m。提出的研究方法能够为沿海省市港口及临港工业围填海规模评价提供参考和方法借鉴,对于围填海规模决策和围填海总量控制指标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2.
夜光遥感影像数据可有效反映城市空间格局变化。本文基于1992—2012年的DSMP-OLS夜光遥感影像和2018年的珞珈一号遥感影像,利用分层阈值法提取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建成区;通过计算平均灯光强度、平均灯光增长速率、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建成区增长速率、城市重心、城市重心偏移距离等一系列指数,揭示区内各城市的空间格局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1992—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规模大幅增长,沿珠江口两侧形成了以澳门、广州、深圳和香港为核心的倒“U”形城市群,并呈辐射状向周边扩张。②以珠江口为界,粤港澳大湾区东部各个城市的发展水平整体高于西部各个城市,广州、深圳、香港等核心城市发展水平明显高于江门、肇庆、惠州等外围城市。③1992—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区的增长速率由小变大,最后逐渐趋于稳定,2002—2007年是城市扩张最迅猛时期。④1992—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各城市重心迁移方式表现为3种类型:持续向区域中心迁移;持续向相邻城市邻接区迁移;持续向海洋方向迁移。大部分城市的重心迁移方向呈“震荡”特征。  相似文献   
53.
近50 a来杭州湾冲淤变化规律与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使用杭州湾1959-2010年的水下地形图, 结合过去数十年来长江入海水沙量和钱塘江河口段冲淤变化状况, 分析了近50 a来杭州湾在长江入海泥沙量锐减和治江围涂等人类活动作用下的冲淤变化规律及其物理机理。结果表明, 乍浦以上区域近50 a来处于较显著的淤积状态, 且有自上向下发展的趋势, 这种淤积主要是由于钱塘江河口治江缩窄工程所引起的;湾内地形发生了局部调整, 部分小型潮流槽脊系统趋于消亡, 地形趋于平坦化, 湾口北部2003年以后有转淤为冲的趋势, 这与长江入海泥沙量锐减和该区域围垦工程等因素有关;1959-2003和2003-2010年两个时段, 湾内泥沙淤积的年平均值分别为0.91×108和1.66×108 m3。对于整个钱塘江河口系统而言, 即自杭州湾湾口至钱塘江河口段的闸口断面, 长江入海泥沙量减少所产生的影响尚不明显, 2003年以后泥沙淤积速率甚至有所上升。杭州湾近50 a的冲淤变化是人为强烈干预下的大流域-河口系统响应与中小流域-河口系统响应的调整结果。  相似文献   
54.
在锦州湾海域采集了2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 测定Pb、Cr、Zn、Cu、As、Hg等6种重金属含量。数据分析表明Hg变差系数最大, 存在较重的污染。区域分布特征分析表明, 除了重金属Cr外, 其他五种重金属元素在沉积物中的含量均具有明显的由近岸向远岸逐渐降低的趋势, 说明陆源输入可能是锦州湾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通过聚类分析, 将研究海域分成三个区域, 采用三角模糊数处理和表征重金属含量, 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取可信度A=0.90), 结果表明重金属污染顺序是: Hg>Zn>Cu>Pb>As>Cr, 其中Hg和Zn在三个区都达到高污染程度。由于Hg极高的生物毒性, 使得该海域的生态风险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55.
编制矿山土地复垦方案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宗发 《贵州地质》2010,27(3):231-233
在编制矿山土地复垦方案过程中,要认真调查、了解和掌握矿山的自然环境条件及矿山开采历史与现状,以及拟开采布局和复垦资源情况,才能确定合理的复垦方向、制定复垦目标,编制出质量较高、可操作性强的矿山土地复垦方案。  相似文献   
56.
冉启洋  杨洪 《贵州地质》2010,27(1):54-58
通过对土地复垦方案采用的几种方法的比较及分析,选择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与移动角组合判别法的方法,圈定出矿山因开采易导致地表塌陷的区域,为矿山土地复垦方案中主要拟破坏土地的确定提供方便、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7.
珠江三角洲年际潮差长期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网河内17个主要控制水文站的年际潮差变化趋势进行了显著性检验和突变点分析.通过Trend Free Pre-Whitening方法削除了水文时间序列中的自相关成分,利用非参数的Mann-Kendall检验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年均潮差的变化趋势,指出潮差在珠江三角洲的变化趋势存在着空间变异性.在网河内的中、上游河段,潮差呈现明显的增大趋势,且越往上游,潮差的增大趋势越为显著;而在下游的口门区,由于受到围垦等人类活动影响,大部分站点的潮差表现为显著的下降趋势.Pettitt检验的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潮差发生突变的时间段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这基本与河网内大规模的无序采沙开始的时间是同步的,表明挖沙是引起珠江三角洲内潮差变异的主导因素.潮差显著增大的趋势表明航道网内潮流动力明显增强,这亦是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咸潮频发的机理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8.
通过对宾县鸟河乡鸟河剖面和红石山剖面的沉积学分析,结合古生物、地球化学和古地理位置等资料,初步恢复了当时的古环境特征。鸟河剖面以灰绿色泥岩为主,夹有黄铁矿和白云岩结核层,属于湖湾环境沉积;红石山剖面下部以绿色泥岩为主,中上部变为以红色泥岩为主的沉积,早期属滨浅湖环境,之后水体变浅逐步转为泥坪相沉积。当物源不充足时,沉积物以泥岩为主,发育水平层理,化石种类少但成层性好,泥岩中常夹有白云岩和黄铁矿层。湖湾从湖盆断裂坳陷开始,经水体加深接受沉积,水流波浪侵蚀破坏湖底及湖岸阻隔,后水体逐步变浅,最终转化为泥沼。  相似文献   
59.
Coastal wetlands are located in the ecoton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land surface and sea,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extensively interfere with these wetlands through the reclamation of large tidal wetlands and destruction of the function of the ecosystem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dynamic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hai Rim coastal area over the past 40 years using the Modifi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 the fractal dimension, object-oriented classification, the land-use transfer trajectory,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Additionally, we quantified and monitored the evolution of reclamation and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eclamation and coastal wetlands based on 99 Landsat-2, -5, and -8 images (at 60 m and 30 m spatial resolution) over the period 1980–2019.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coastline of the Bohai Rim increased by 1 631.2 km from 1980 to 2019 with a zigzag variation. The artificial coastline increased by 2 946.1 km, whereas the natural coastline decreased by 90%. (2) The area of man-made wetlands increased by 3 736.9 km2, the area of construction land increased by 1 008.4 km2, and the natural wetland area decreased by 66%. The decrease of tidal flats is the main contributor to the decrease of natural wetland area (takes account for 91.1%). Coastal areas are affected by intense human disturbance, which was taken place across a large area of tidal flats and caused the landscape to fragment and be more heterogeneous. The coastal zone development activities were primarily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ern Laizhou Bay, the Yellow River Delta, the Bohai Bay, the northern Liaodong Bay, and the Pulandian Bay. The solidified shorelines and increase in sea level have resulted in intertidal wetlands decreasing and impaired wetland ecology. (3) There is a good agreement between reclamation and the size of the coastal wetlands. Both land reclamation and the reduction in coastal wetland areas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population size, fishery output value, and urbanization rate. In summary,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of aquaculture ponds and salt pans,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re the primary forces that influence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coastal region. This study is beneficial for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systems for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restoring wetland ecology and managing future reclamation activities in other coastal zone-related areas.  相似文献   
60.
龙口湾水动力特征及其对人工岛群建设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龙口湾及附近海域的水文实测资料,利用Mike21数学模型模拟了人工岛建设前后的潮流、波浪、纳潮量及水交换率等水动力特征,探讨了人工岛群建设对龙口湾水动力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岛建设显著改变了龙口湾潮流场特征及水体运动路径,湾内受到人工岛的阻挡,流速普遍减小,局部区域潮流运动形式由往复流变为旋转流,流向变化较大,余流形成多个涡旋;湾外由于堤头挑流作用导致局部区域流速增大且余流流速增大,潮流运动形式未发生明显改变。受人工岛的掩蔽作用,人工岛及附近区域的波浪有效波高普遍减小。龙口湾潮位出现北部最大潮差变小、南部最大潮差增大的格局,壅水作用导致人工岛内部水道潮差变化明显。人工岛建设直接占据了龙口湾海域面积,导致其纳潮量明显减小,水交换率呈现南部和北部增大、人工岛北侧以及内部水道减小的特征,人工岛造成的水动力环境的改变是影响水交换率变化的主要原因。人工岛群建设导致龙口湾内的潮流、波浪、纳潮量以及水交换等水动力特征减弱,是引起龙口湾水动力条件变化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