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0篇
  免费   274篇
  国内免费   228篇
测绘学   64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439篇
地质学   1030篇
海洋学   225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91篇
自然地理   18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四川煤层气勘探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中山 《四川地质学报》2009,29(2):242-243,249
“天生盆地必有油,有煤炭的地方一定有煤层气”。煤层气主要以吸附状态储存在煤层的基质孔隙和裂缝孔隙(又称割理)中。全国的煤层气资源量约32万亿m^3,相当于450亿吨标准煤或350亿吨标准油,与陆上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相当。我省的煤层气资源量约3480亿m^3。开发煤层气应从八个方面去思考和工作,重点是压裂问题、排水采气问题、综合研究问题等。  相似文献   
952.
季节冻土区防水卷材防渗渠道的特种衬砌方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宋玲  余书超 《冰川冻土》2009,31(1):124-129
季节冻土区的气候条件要求防渗渠道不仅具有良好的抗冲刷、防渗漏件能,而且还要求渠道能够不受渠基土的冻结膨胀影响以免发生渠道稳定破坏.文中提出一种新的既能很好地防渗又能防冻胀破坏的渠道衬砌方案,即在分析现行的防渗渠道存在的功能缺陷的基础上,以实现高防渗性能和输水安全为目标,以设置高性能柔性防水卷材整体防水层防渗漏为手段,再为防水层设置可靠的基层和保护层,来保证防水层的稳同、安全和耐久的设计理念.同时阐述了该方案的设计要点和施工要点,进行了经济评价,得出造价虽比现行防渗渠或双防渠略高,但全寿命期内的费用比其它的要低.  相似文献   
953.
为研究凹凸棒石-双交联水凝胶微球(SA/PVA/ATP)对镉污染土壤钝化修复的效果,将SA/PVA/ATP添加到镉浓度为3.72 mg/kg的土壤中进行淹水培育,采用模拟酸雨、二乙烯三胺五乙酸(DTPA)和三乙醇胺(TEA)混合提取剂(DTPA提取剂)提取土壤有效态镉;采用欧共体标准局顺序提取方法(BCR)提取土壤中不同形态镉;讨论了SA/PVA/ATP添加量、土壤有效态镉和各形态镉的相关性;计算了钝化容量、修复效率和重金属风险评价指数,探究了SA/PVA/ATP对土壤镉的钝化机理。结果显示,随着SA/PVA/ATP的增加,DTPA提取剂和酸雨提取的有效态镉含量分别从1.72 mg/kg和0.024 mg/kg下降到0.66 mg/kg和0.004 4 mg/kg;土壤中的弱酸可提取态镉和可还原态镉含量分别从1.40 mg/kg和0.81 mg/kg下降到1.01 mg/kg和0.41 mg/kg,而可氧化态镉和残渣态镉含量分别从0.86 mg/kg和0.63 mg/kg增加到0.95 mg/kg和1.27 mg/kg。材料添加量与土壤中有效态镉、弱酸提取态镉和可还原态镉含量呈极显著负...  相似文献   
954.
付广  李世朝  杨德相 《沉积学报》2017,35(3):592-599
为研究断裂在油气成藏与分布中的作用,在断裂输导油气运移形式划分的基础上,对断裂输导油气运移形式所需条件和分布区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断裂输导油气运移形式不同,所需条件也不同,断裂垂向向上输导油气运移形式所需的条件主要是断裂位于成熟源岩区内,断裂垂向向下输导油气运移形式所需条件是断裂位于具有供油气能力的超压成熟源岩区内,断裂侧向连接输导油气运移形式所需条件是断裂位于盖层断接厚度大于和等于其油气侧向运移所需的最小断接厚度区内,断裂侧向变径输导油气运移形式所需条件是断裂位于盖层断接厚度小于其油气侧向运移所需的最小断接厚度区内。通过断裂分布区成熟烃源岩区或具有供油气能力的超压成熟源岩区叠合和油气侧向运移区、油气非侧向运移区及断裂分布区叠合,分别建立了断裂垂向向上、垂向向下和侧向连接、变径输导油气运移形式分布区的预测方法,并将其分别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留楚地区东二、三段、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和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文安斜坡沙二段断裂输导油气运移不同形式分布区预测中,其预测结果与目前留楚地区东二、三段、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和文安斜坡沙一段和沙二段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断裂输导油气运移形式分布区预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55.
Hybrid event beds comprising clay‐poor and clay‐rich sandstone are abundant in Maastrichtian‐aged sandstones of the Springar Formation in the north‐west Vøring Basin, Norwegian Sea. This study focuses on an interval, informally referred to as the Lower Sandstone, which has been penetrated in five wells that are distributed along a 140 km downstream transect. Systematic variations in bed style within this stratigraphic interval are used to infer variation in flow behaviour in relatively proximal and distal settings, although individual beds were not correlated. The Lower Sandstone shows an overall reduction in total thickness, bed amalgamation, sand to mud ratio and grain size in distal wells. Turbidites dominated by clay‐poor sandstone are at their most common in relatively proximal wells, whereas hybrid event beds are at their most common in distal wells. Hybrid event beds typically comprise a basal clay‐poor sandstone (non‐stratified or stratified) overlain by banded sandstone, with clay‐rich non‐stratified sandstone at the bed top. The dominant type of clay‐poor sandstone at the base of these beds varies spatially; non‐stratified sandstone is thickest and most common proximally, whereas stratified sandstone becomes dominant in distal wells. Stratified and banded sandstone record progressive deposition of the hybrid event bed. Thus, the facies succession within hybrid event beds records the longitudinal heterogeneity of flow behaviour within the depositional boundary layer; this layer changed from non‐cohesive at the front, through a region of transitional behaviour (fluctuating non‐cohesive and cohesive flow), to cohesive behaviour at the rear. Spatial variation in the dominant type of clay‐poor sandstone at the bed base suggests that the front of the flow remained non‐cohesive, and evolved from high‐concentration and turbulence‐suppressed to increasingly turbulent flow; this is thought to occur in response to deposition and declining sediment fallout. This research may be applicable to other hybrid event bed prone systems, and emphasizes the dynamic nature of hybrid flows.  相似文献   
956.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东营凹陷胜北断层下降盘坨76块沙四上亚段扇三角洲沉积体为例,对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下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学进行了研究。经过分析认为,在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单元划分为准层序组、准层序、层组、层四级,并对准层序和层组的类型和对比方法进行了总结。将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层组类型划分为Fu、Cu和Cu-Fu三大类,准层序类型划分为Fu-Fu、Cu-Fu、Cu-Cu三大类,同时总结出了沿物源方向的相序递变和垂直物源方向的侵蚀切割对比2种准层序和层组对比模式。  相似文献   
957.
苏干湖盆地周缘分支河流体系的几何形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祥辉  张昌民  冯文杰  朱锐  陈哲  赵康  张宝进 《地质学报》2019,93(11):2947-2959
本文利用Google Earth、Global Mapper等地理信息软件和雷达数字高程数据对苏干湖盆地周缘发育的分支河流体系(Distributive Fluvial System,简称DFS)进行研究。统计了苏干湖盆地周缘DFS的坡度、扇体半径、汇水盆地面积和周长、DFS面积和周长等数据。结果表明:苏干湖盆地发育的DFS在径向剖面上表现为下凹状,横剖面上表现为上凸状,DFS上发育的河道沿顶点处往下呈现为放射状;各几何形态参数相关性分析显示扇体面积与半径表现为强的正相关,与源区面积也表现为正相关,与坡度则表现为负相关;在盆地不同部位发育的DFS其几何形态参数以及河道样式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与DFS所处的构造位置、母岩性质、水文条件等因素有关。构造活动的强烈程度与DFS源区大小及扇体形态呈正相关性,构造活动越强烈,其扇体几何形态变化越大。母岩性质对DFS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物源供给上,地表疏松、抗侵蚀风化能力差的母岩区域,DFS的沉积物供给充足,DFS半径延伸较远,扇面积也较大;水文条件通过控制不同区域水动力大小影响DFS的发育,水动力较强的区域DFS的发育规模较大。  相似文献   
958.
甘肃玛曲县大水金矿是西秦岭地区规模最大、类型独特的金矿床之一,多年的矿床勘探和开发过程中,在400m以上从未发现过原生金矿体或金矿石,因而对该矿床的成因认识一直存在着争论。本文利用矿山在89线竖井开拓过程中发现的原生金矿石,通过岩矿鉴定、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发现矿区存在英安质凝灰岩,是金矿石寄主岩石之一。原生金矿石具块状、条带状和角砾状构造,凝灰岩矿石或角砾具海底喷流沉积特征。新发现的原生金矿石与花岗闪长斑岩、黑云石英闪长玢岩型金矿石具有不同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变化趋势和硫同位素值,指示原生金矿石可能经历了喷流和后期岩浆热液改造两个阶段的成矿,这些发现对认识大水金矿床成因和今后找矿方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59.
黑龙江省海伦市农耕区土壤硒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伦市是黑龙江省耕地面积最大的县市,为了研究海伦市农耕区土壤硒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在海伦市农耕区采集了15 608件0~20 cm表层土壤样品和976件150~200 cm深层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全硒含量、形态等土壤化学指标。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硒元素含量在0.02~0.87 mg·kg-1之间,平均含量0.29 mg·kg-1,93.87%的农耕土壤为足硒土壤,4.99%的土壤为富硒土壤,几乎不存在硒潜在不足和缺硒土壤,无硒中毒地区。不同土壤类型的硒元素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水稻土>黑土>草甸土>风沙土>暗棕壤。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研究区土壤硒含量的主要因素是土壤pH、有机质和成土母质,土壤中硒元素赋存形式以有机结合态为主,土壤总硒、有机质、pH也是影响硒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60.
为了解析底部高含沙层特征,研究了物理影响机制和时均含沙量剖面。采用波流边界层1DV泥沙数学模型,结合试验资料,通过设置不同的计算工况进行了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波浪相关的时均泥沙扩散系数分布,考虑主要影响机制,推导了基于边界层物理过程的波浪作用下时均含沙量剖面表达式。结果表明,底部高含沙层与波浪边界层密切相关,是受水动力和床面形态综合影响的结果。仅建立高含沙层与水动力或床面形态的单一关系是有局限性的。含沙量层化效应和制约沉速对底部高含沙层具有重要影响。提出的平底床面含沙量剖面表达式为幂函数-Rouse-指数分布,漩涡沙波床面为指数-幂函数-Rouse分布。预期可应用于二维和三维泥沙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