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86篇
测绘学   48篇
大气科学   80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60篇
海洋学   30篇
天文学   16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341.
针对地质环境中不同断层构造出现交叉、削截等现象而构成的复杂断层网络,本文基于隐函数曲面重建提出了一种三维断层网络隐式建模方法。该方法首先以径向基隐函数曲面重建理论为基础,基于地质剖面图中断层轮廓线数据以及断层产状信息隐式构建三维断层面模型;然后使用二叉树结构描述不同断层间的空间拓扑关系构建断层网络模型;最后,考虑断层建模中产状信息估计的不确定性,定义了断层面法向量概率分布模型,采用信息熵指标定量评价断层模型质量。以贵州水银洞金矿床为实例矿床,选定包含多条断层的区域作为试验区,采用该方法构建了实例三维断层网络模型,结果表明,基于隐函数曲面的三维断层网络建模方法能快速构建区域内多条断层的三维断层网络模型和拓扑结构,有助于复杂断层网络快速建模和三维形态分析,为断层构造定量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42.
目前,世界上极少数的公司垄断了数字水准仪的生产,他们的专利保护主要集中在电子读数原理和标尺编码结构上。本文在此背景下,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二进制编码的标尺编码方案。该方案将使用的刻度标尺横线进行二进制编码,水准仪部分采用面阵CCD采集标尺图像,利用快速数字图像处理算法进行水平中心定位读数。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该设计具有可行性,在标尺不同位置和椒盐噪声点数小于60 K的时候有着100%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343.
云南-香港宽视场巡天新发现了一个磁活动双星系统,其轨道周期为0.60286 d.利用云南天文台1 m光学望远镜附加CCD (Charge-Coupled Device)相机,观测得到了这个双星系统的V、Rc双色光变曲线,结果表明该系统食外存在明显的测光畸变.借助云南天文台丽江2.4 m望远镜附加云南暗弱天体光谱成像仪(Yunnan Faint Object Spectrograph and Camera, YFOSC)对该双星系统的分光观测,测定了该双星系统主星的视向速度曲线并发现该系统的主星表面存在着强烈的色球活动,从而证明系统的光变曲线畸变源自主星的黑子活动.使用W-D (Wilson-Devinney)程序分析上述观测得到的光变曲线和视向速度曲线,得到了该双星系统的轨道参数以及黑子参数.最后,对该系统的特性进行了讨论并对未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44.
X射线双星中的回旋共振散射吸收特征(即回旋吸收线特征)是直接测量中子星磁场的工具。回旋吸收线表现为X射线能谱中多阶吸收特征。截至目前,已在30多颗源中探测到该现象,其能量范围为10-80 keV,对应的磁场强度范围为10^7-10^9 T。随着X射线探测技术的进步,回旋吸收线观测及理论研究也迅速发展,包括谐频和基频回旋吸收线能量之比、回旋吸收线形状的复杂性、回旋吸收线形态参数间的相关性、回旋吸收线能量与光度的关系、回旋吸收线的脉冲相位解析谱及回旋吸收线能量的长时标演化等。未来,人们将通过对回旋吸收线的研究,在探测高磁场中子星,以及在探究中子星磁场结构和吸积柱物理等方面取得更多成果。  相似文献   
345.
使用决策树方法进行遥感影像分类时需要人工辅助构建决策树,这种方法存在着一旦数据变化就要人工参与重新建立决策树的缺点。针对这一问题,文中提出了依据地物类的样本训练结果,自动构建二叉决策分类树的方法。从阈值的完整性、有效性以及自动选择满足用户需求最佳的建立决策树标准等方面保证决策树的精度以及合理性等。分类结果表明,与最大似然法相比,文中提出算法分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46.
Environmental dating tracers (3H, 3He, 4He, CFC-12, CFC-11, and SF6) and the natural spring response (hydrochemistry, water temperature, and hydrodynamics) were jointly used to assess mixing processes and to characterize groundwater flow in a relatively small carbonate aquifer with complex geology in southern Spain. Results evidence a marked karst behaviour of some temporary outlets, with sharp and rapid responses to precipitation events, while some perennial springs show buffer and delayed variations with respect to recharge periods. The general geochemical evolution shows a pattern, from higher to lower altitudes, in which mineralization and the Mg/Ca ratio rise, evidencing longer water–rock interaction. The large SF6 concentrations in groundwater suggest terrigenic production, whereas CFC-11 values are affected by sorption or degradation. The groundwater age in the perennial springs—as deduced from CFC-12 and 3H/3He—points to mean residence times of several decades, although the large amount of radiogenic 4He in samples indicate a contribution of old groundwater (free of 3H and CFC-12). Lumped parameter models and shape-free models were created based on 3H, tritiogenic 3He, CFC-12, and radiogenic 4He data in order to interpret the age distribution of the samples. Results evidence the existence of two mixing components, with an old fraction ranging between 160 and 220 years in age. The correlation of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with some dating parameters, derived from the mixing models, serves to explain the hydrogeochemical processes occurring within the system. Altogether, long residence times are shown to be possible in small alpine systems with a clearly karst behaviour if the geological setting features highly tectonized media including units with diverse hydro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applying different approaches, including groundwater dating techniques, when studying such groundwater flow regimes.  相似文献   
347.
为探讨颗粒形状对粒状材料的颗粒破碎演化规律及强度特征的影响,提出了一个新的粒状材料颗粒形状量化参数,设计了一种考虑三维颗粒形状的人工试样制备方法,随即进行了常规三轴压缩试验,并分析了颗粒破碎和强度特征,最终建立了一个二元介质强度准则,具体的研究成果为:建立颗粒形状量化参数——球形模量GM,在此基础上制备了5种不同形状的可破碎粒状材料三轴试样,并发现球形模量影响着粒状材料的三轴压缩强度特征;通过筛分确定试样的颗粒破碎情况,对试样的颗粒破碎演化规律和临界状态进行探讨,发现颗粒形状通过影响颗粒破碎规律而控制着宏观强度的非线性演化特征;以二元介质理论为基础,建立了考虑颗粒形状的可破碎粒状材料强度准则,并通过试验对其适用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348.
通过振动及单轴压缩试验,研究了受振动荷载扰动裂隙性黄土的单轴压缩力学行为。结果表明:裂隙性黄土的单轴压缩破坏模式表现为压裂破坏、滑移破坏、滑移-压裂复合破坏以及压剪破坏4种类型;振动扰动对单轴压缩条件下裂隙性黄土的破坏模式无显著影响,其破坏模式主要由初始裂隙的倾角控制。振动幅值和频率对裂隙性黄土应力-应变曲线的类型及特征无显著影响,不同振动参数条件下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均表现为应变软化型,且45°倾角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出第二峰值强度高于第一峰值强度的“双峰”变化特征。单轴抗压强度随振动幅值和频率的增大均呈现出近似线性减小的变化规律;不同振动参数条件下试样单轴抗压强度随裂隙倾角增大近似呈现出“双V”变化特征。构建了受振动荷载扰动裂隙性黄土的二元介质本构模型,可较好预测其单轴压缩过程的应力-应变关系及单轴抗压强度。  相似文献   
349.
350.
台风"莫拉克"路径诊断分析和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海  黄汉中  何勇 《气象科技》2011,39(2):182-189
利用客观分析资料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0908号台风"莫拉克"穿越台湾岛前后在路径上出现的北翘、西折现象以及进入台湾海峡后移动异常缓慢的原因.结果表明:①台风靠近台湾岛后西太平洋副高减弱东撤,引导气流明显减弱,台风减速;台风进入台湾海峡后,北侧高压带的断裂和随后的重新连接加强是其路径偏北转向和移动缓慢的主因.②"莫拉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