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2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155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104篇
地质学   428篇
海洋学   297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12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海洋环境沉积物输运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海洋环境中沉积物的输运涉及复杂的过程和机制。20世纪后半叶发展起来的悬沙输运数学模型已经成为海洋沉积动力学的一个有力的研究工具。悬沙输运数学模型的有效运行需要正确的数值解法和模型中所含参数的确定,包括悬沙沉降速度、扩散系数、底床糙度和切应力,以及底边界上的沉降-再悬浮通量。由于复杂的水动力条件、屏蔽效应以及海底生物扰动等因素的作用,海洋环境推移质输运的经验、半经验公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充分考虑以上各种因素是正确预测海洋环境中推移质输运的关键。海洋环境沉积物输运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着重进行各种过程和机制的研究,而这项工作依赖于高精度、高分辨率现场观测仪器的发展和更先进的颗粒态物质运动理论的建立。  相似文献   
72.
73.
文章阐述了碳酸盐岩的形成演化不仅与生物进化相关,而且对于环境水中的重金属和氟的迁移有抑制作用,探讨其在改善水质量、防治地方病以及调节或平衡土壤和植物元素的浓度比等方面的作用具有重大意义。研究指出,碳酸盐岩有利于形成适合于生命活动的地质环境,其作为中药材,碳酸盐矿物是自然界分布最为广泛的生物无机矿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常量元素、多种微量元素、有机质和HCO3-等成分,因而具有药用和营养价值。同时指出,不同碳酸盐岩药材成分的种类、含量及赋存状态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其性味和归经不同。因而碳酸盐岩药物对人体的药效还与其入药形式、人体内的环境特点,尤其是不同成分之间在体内的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有关。因此,碳酸盐岩的药理作用是其所有成分与人体介质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认为,只有加强碳酸盐矿物在地质环境的演化特点、化学成分、结构的微观分析以及理论药理的综合研究,才有利于认识碳酸盐岩的生物价值。  相似文献   
74.
北京城市规划区水源热泵系统应用适宜性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北京市水源热泵系统应用过程中存在地下水水资源因不能完全回灌造成浪费及运行效率未能充分发挥等问题,本文针对水源热泵系统运行过程中地下水的抽灌模式,根据北京规划市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对水源热泵系统应用的适宜性进行了分区,为水源热泵技术因地制宜、合理有序应用提供了科学的思路。  相似文献   
75.
地下水源热泵是一种国内外正在迅速推广的新型节能环保型空调技术,但如果设计和运行管理不合理,会造成水资源的耗损和地质环境的破坏,因此需要加强其水文地质设计。地下水源热泵的水文地质设计包括水力学设计、热力学设计和地质环境保护设计。水力学设计的重点是维持地下水回灌能力,热力学设计的重点是防止回灌井导致的地下水过热和过冷,地质环境保护设计重点是防止水资源浪费和地下水污染。算例分析表明,抽灌井距的确定需要把水力学设计与热力学设计结合起来进行。  相似文献   
76.
采用SP-60型恒压消解罐消解生物样品,用ICP-MS测定8种金属元素(Mn、Zn、Pb、La、Ce、Mo、Cr和Fe)的质量分数。依据分析结果,比较了消解程序的效果。结果表明,由10.0 mLHNO3对生物样品具有很好的消解能力,各元素的测定值与推荐值相符。  相似文献   
77.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测试,对水下收缩裂隙整体形成过程、裂隙内充填物沉积模式、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详细讨论,并且建立了相应的地质理论模型。水下收缩裂隙的形成共分4个阶段,依次为:泥水混合物进入低洼地带的初始混浊状态;沉积压实稳定阶段;水位线下降,盐度增大,裂隙形成阶段;沉积裂隙充填阶段。其中“异常高压作用”,对于初始裂隙的形成、沉积物孔隙水的有效排出以及主要渗流通道的发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单一泥质地层裂隙内充填物沉积模式与沙泥互层的多旋回地层略有差异,主要表现为沙层的润滑作用以及对早期裂隙内充填物类型的影响。上述两种地层裂隙内充填物沉积特征均与后期充注期次相对应,表现出很好的韵律性。裂隙纵剖面中生物发育层的出现,对裂隙内充填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8.
地层热物性参数是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换热器设计所需要的非常重要的参数,热物性参数的大小对钻孔的数量及钻孔的深度均有显著的影响,进而影响地源热泵系统的初投资。笔者以北京某工程地源热泵系统地层热物性测试评价工程为例,阐述了现场测试获取平均热物性参数的测试方法和原理,并通过建立传热模型,利用参数估算法计算了工程场区的热物性参数。为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又采用了线源理论对测试数据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参数估算法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笔者对两种计算方法的求解方法和适用条件进行了归纳总结。由于目前地层热物性参数确定方法还很不成熟,可借鉴的经验不多,所以笔者提出的热物性参数确定方法只是尝试性的探索,还有待今后的实践检验和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79.
利用水源热泵开采浅层地热能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下水源热泵采能技术作为一种浅层低温地热能的可持续开发方式,在我国推广应用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尽管推广时间不长,但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尤其是近3~5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部分地下水源热泵采能工程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介绍了地下水源热泵采能系统的运行模式及特点,简要地对国内外热泵采能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该项技术在我国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80.
为了解决鲁北平原区农村冬季清洁供暖问题,扩大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应用规模,以区内广泛发育的咸水体为研究目标,在简述第四纪地层特征的基础上,阐明了第四纪含水砂层与咸水体的分布特征,总结了区内以往开展的4个浅层地热能勘查项目所施工的水文地质勘探孔抽水试验与回灌试验成果。结果表明: 研究区咸水含水层单井涌水量320~475 m3/d,单位涌水量12.76~28.3 m3/(d·m),自然回灌条件下单井回灌量30~56 m3/d,单位回灌量5.85~17.5 m3/(d·m); 单眼开采井可供暖面积为3 481.02 m2,可满足约35户农村住宅的冬季供暖需求; 研究区在进行浅层地热能开发时建议优先选择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对于供暖/制冷能耗需求较小的农村单户建筑,可选择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进行分散式供暖/制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