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5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30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120篇
地质学   274篇
海洋学   329篇
天文学   544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15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51.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irst all-sky suvey of cosmic extreme ultra-violet sources, discovered by theROSAT Wide Field Camera. Details of the instrument and the survey are presented, with comparisons made to previous selected surveys in the X-ray regime. The subsequent optical identification program is described, and the major results summarized. I then discuss the main classes of EUV emitters: active chromosphere stars and hot white dwarfs, and describe the importance of EUV obserevations in understanding the astrophysics of these objects. Many bright, and relatively nearby, sources have been identified with hitherto unrecognized active stars, representing the extremes in chromospheric and coronal activity, be it binary or age related. Many new hot DA white dwarfs have also been indentified, and the most exciting result in this area is the discovery that significant traces of heavier elements (e.g. C, N, O, Si, Fe & Al) exist in their atmospheres, substantially increasing their EUV opacities. The importance of hot white dwarfs as standard candles in probing the local interstellar medium is also discussed. Miscellaneous counterparts (AGN, PNN, O-B stars and CVs) that make up the rest of the sample of EUV sources are also briefly mentioned. I conclude the paper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new magnetic cataclysmic variables discovered at SAAO, which have been the subject of intensive follow-up observations.  相似文献   
52.
李连捷院士是杰出的土壤地理学家、我国土壤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土壤地质学派的创史人。他有关土壤发生的地学基础背景的正确而鲜明的学术思想引导着土壤地理和土壤资源的研究、土地资源开发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他一方面不断学习国际上在这方面的学术发展动向及前沿;另一方面紧密结合中国发展的生产实际。他在20世纪50-60年代以综合考察,70年代以后以扎根基点的形式发展土壤科学、培养研究生。他一生刚正不阿、高风亮节,实为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53.
硅酸盐细菌解钾作用机理的综合效应   总被引:44,自引:5,他引:44  
硅酸盐细菌能释放土壤含钾硅酸盐矿物中的磷、钾、硅等元素,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利用,同时亦具有固氮能力。这为挖掘土壤潜在肥力、发展可持续农业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本文分析了硅酸盐细菌对钾长石、伊利石的解钾作用过程,细菌-矿物复合体的形成,细菌对矿物的溶蚀作用,矿物晶体结构与细菌的解钾作用关系,复合体微环境的变化对细菌解钾作用的影响以及细菌对K^ 的主动吸收等,从微生物矿物学的角度讨论了硅酸盐细菌对含钾硅酸盐矿物解钾作用的机理问题,提出了硅酸盐细菌解钾作用综合效应的看法,并就农业生产上的利用问题指出,应根据当地的土壤环境,选择适宜的生产菌种和吸附剂,并配合使用其它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  相似文献   
54.
动物体内青石棉纤维变化特征的显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棉纤维粉尘注入动物体内后,一部分形成石棉小体或石棉斑,一部分仍为裸露纤维。石棉小体内的纤维表面基团和组织内的某些蛋白反应可形成新的表面介体。粉尘在动物体内引起的动物病变主要是纤维化组织包裹和间皮瘤,机体以吞噬、包裹、缠绕,或以生化溶解方式排解粉尘。纤维自身则出现变短、尖部圆化、折断、分叉现象,也可以出现溶解、迁移、表面化学反应等。肺泡内纤维的碳酸盐化现象是体内纤维溶解和反应的新方式。动物体内间皮瘤可生长在注入部位也可在非注入部位,某种毒性衍生物质的生成和迁移是引起病变的主要原因。体内纤维粉尘的溶解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细小粉尘易于溶解和迁移。体内粉尘的膜阻滞现象在腹膜、胸膜上较为常见,在膜部位不易生成间皮瘤,肿瘤多引发在膜的内侧。但膜可以弱纤维化包裹。  相似文献   
55.
A portable wind tunnel was used to test the contribution of biological and physical elements to overall soil aggregation on a soil dominated by biological soil crusts in south-eastern Australia. After moderate disturbance and simulated wind erosion, 90% of surface aggregates on the loamy soil and 76% on the sandy soil were dominated by biological elements (cryptogams). Lower levels of biological bonding were observed on the severely disturbed treatment. Linear regression indicat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r2=0·72) between biological soil crust cover and dry aggregation levels greater than 0·85mm. To maintain sediment transport below an erosion control target of 5gm−1s−1 for a 65kmh−1 wind at 10m height, a crust cover of approximately 20% is required. When a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 which sequentially fitted biological crust cover and dry aggregation greater than 0·85mm was applied to the data, dry aggregation accounted for more of the variation in sediment transport rate than biological crust cover. These data were used to develop a conceptual model which integrates crust cover and dry aggregation, and provides a useful framework within which to predict the likely impacts of changes in soil crust cover and aggregation.  相似文献   
56.
总磷作为饮用水生物稳定性控制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国内提出的控制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可同化有机碳(AOC)标准,通过配制水样研究了AOC及细菌再生长潜力(BRP)同水中磷含量的关系;同时针对净水工艺试验出水水样,考察了水中的磷同其生物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配水水样,在一定的磷浓度范围内,磷是水中细菌生长的限制因子;在净水试验工艺出水水样中添加50μg/L的PO43--P后,AOC增加了55%,BRP增加了123%,表明水中磷是其生物稳定性的限制因子。由于常规的净水工艺对水中的磷可以有效去除,把水中总磷(TP)控制在5μg/L内来提高饮用水生物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57.
探讨了金属矿物生物组构的分类体系,将金属矿物的生物组构分为:(1)金属矿物的生物有机胶体组构,由生物直接成矿作用形成;(2)交代作用成因的金属矿物生物组构,由生物间接成矿作用形成。组构又分为结构和构造两个亚类。以典型的实例资料叙述了各种金属矿物生物组构的特征。  相似文献   
58.
地下气体运移变化的物理化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清武 《地震地质》1997,19(1):54-58
在河北省怀来县后郝窑地区,对地下气体运移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野外模拟实验研究。选择3个试验点,对地下气体的扩散作用,物理化学影响因素及水压效应等进行了模拟实验,主要研究H2,CO2气体运移变化机制。实验研究表明,H2,CO2气体运移变化机制不尽相同,水压效应对H2,CO2等地下气体运移影响相当明显  相似文献   
59.
梁书艺 《矿物岩石》1997,17(1):90-95
作者在桂东北发现由生物-热卤水作用形成的新类型铅锌矿床,本文提供了生物成因的硫、碳同位素证据并着重讨论矿床的生物成因。矿床产于寒武-奥陶系与下泥盆统间不整合面之下的构造角砾破碎带,有机碳含量高的地段对矿化有利。生物组构和生物踪迹在金属硫化物和蚀变岩中普遍可见  相似文献   
60.
矿物纤维粉尘的表面特性及对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矿物纤维粉尘对人体的危害性及对环境影响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矿物产生毒理作用过程的假说和因素判定;研究了矿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时应重视矿物表面-细胞物理化学作用,并依据初步试验提出表面特征是矿物纤维表征生物活性的关键因子(如表面活性域、催化作用等),而纤维性只是矿物表面特性的表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