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1篇
  免费   302篇
  国内免费   350篇
测绘学   91篇
大气科学   71篇
地球物理   283篇
地质学   1143篇
海洋学   247篇
天文学   132篇
综合类   171篇
自然地理   19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51.
骆遥  姚长利 《地球科学》2007,32(4):517-522
在改进均匀多面体重力场正演公式基础上, 利用二阶张量的坐标变换实现对多面体重力场梯度的求解, 推导了新的多面体重力梯度和磁场的正演公式, 给出了新的统一的均匀多面体重力场、梯度及磁场正演表达式形式, 并用理论模型进行了检验.同时, 应用新的多面体重力场梯度正演公式推导出新的长方体重力场垂直梯度理论表达式.本文给出的均匀多面体重力场、梯度及磁场正演表达式形式统一, 重磁场联合正演中可相互利用其计算过程中的结果, 避免重复计算以提高正演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952.
温度操作对褐牙鲆幼鱼的生长和能量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在温度胁迫及温度调整后的生长与能量分配进行了研究。驯养于17.5℃的褐牙鲆幼鱼分别在8.5℃(T8.5),13.0℃(T13.0),17.5℃(T17.5),22.0℃(T22.0)和26.5℃(T26.5)养殖10 d后,除T22.0处理的褐牙鲆幼鱼除以干重表示时与T17.5和T26.5处理差异不显著外,以湿重、蛋白质和能量表示的鱼体重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所有处理调整养殖温度至22.0℃继续养殖,由于不同温度造成的生长差异在30 d内可获得完全补偿。在不同温度养殖期间,摄食量少和分配于生长的能量减少是导致低温处理(T8.5和T13.0)生长慢的主要原因,而T17.5和T26.5生长慢的主要原因是分配在生长的能量较少。低温处理分配于生长的能量较少主要是由于其粪便损失和用于呼吸的能量比例较多,而高温处理则主要是由于排泄损失的能量比例较高导致生长能减少。温度调整后的第2个10 d,T8.5,T13.0,T17.5和T26.5的摄食量都显著比T22.0多,而温度调整后的30 d内不同处理的总摄食量没有显著差异,个体水平上的摄食能在生长、粪便、排泄、呼吸上的分配也没有显著差异。因此,补偿生长的获得主要依靠阶段性的提高摄食量。在温度调整后的30 d内,T8.5,T13.0,T17.5和T26.5的幼鱼单位体重日摄食能和生长能都比T22.0多,表现出明显的补偿生长现象。对于整个实验期间而言,T8.5的幼鱼摄食比其他处理少,但由于其排泄和呼吸损失的能量比例较少,因此分配于生长的能量比例比其他处理略多。养殖在不同温度的褐牙鲆幼鱼会在身体蛋白质和能量含量上产生差异,在实验结束时T8.5和T26.5的能量含量与对照组仍有显著差异。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褐牙鲆幼鱼对温度变动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短期的温度变动不会对其长期生长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53.
全新世以来珠江三角洲快速沉积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珠江三角洲代表性钻孔资料以及PRD-LTMM长周期"动力-沉积-形态"模型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形成发育过程中的快速沉积现象,提出了珠江三角洲快速沉积体的概念,并且对典型快速沉积体的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快速沉积体有明确的沉积环境和特定的沉积动力成因,沉积速率为每年厘米级,研究它可以深入地揭示珠江三角洲基本沉积单元的形成过程,为探索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发育机制打下基础。初步发现的快速沉积体有古汇潮点快速沉积体、古涨潮射流快速沉积体和台地周边快速沉积体。研究结果表明,快速沉积体的形成多与特定的地形边界条件下形成的中、小尺度动力结构有关,具有高度的时空变化。掌握珠江三角洲地形边界的特点、变化过程及其作用下的中、小尺度动力结构是研究珠江三角洲快速沉积体的关键。  相似文献   
954.
利用地面加密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ERA5(0.25°×0.2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6月30日出现在陕南东部的一次极端强冰雹天气过程的环境条件及雷达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涡后部偏北气流带动高层干冷空气南下,叠加在低层西南暖湿气流之上,造成强的位势不稳定层结,为强对流天气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较强的低层水汽输送及辐合、强的对流有效位能、适宜的0 ℃和-20 ℃等温线高度、0~6 km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为冰雹天气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中高层冷空气及地面冷池触发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适宜的冷暖云厚度有利于雹粒的增大;强的上升气流有利于小雹粒在丰富的过冷水中循环增长。基本反射率因子图上有三体散射,最强反射率因子达65 dBz以上,剖面图上有低层弱回波区、中高层回波悬垂,50 dBz以上的强回波核心位置超过-20 ℃层等温线高度。基本速度图上有中气旋特征,回波顶高对对流发展和减弱有一定指示意义。VIL跃增20 kg/m-2以上对冰雹天气预警有一定的提前量。  相似文献   
955.
河南萑香洼金矿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和深部找矿预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河南熊耳山地区是豫西重要的金矿化集中区,萑香洼金矿是该成矿带近几年新发现的金矿床.通过运用地球化学成矿指数、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解析了萑香洼金矿的地球化学场,得出如下主要研究成果:①金矿床F985矿脉呈现以Au、Ag为主,伴有Pb、Zn、Cu、Bi、As、Sb等多元素的综合原生晕;②厘定金矿床的地球化学原生晕的轴向分带、横向分带和纵向分带;③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头晕元素组合为As、Sb、Ba,主成矿晕元素组合为Au、Ag、Pb、Zn、Cu、Mo,尾晕元素组合为Co、Ni、Bi;④依据综合原生晕异常套合的特征,优选了4个找矿靶区,对深部隐伏矿体进行定位预测.  相似文献   
956.
丰宁银矿为与隐爆作用有关的银矿床,是近年来冀北地区发现的重要矿床类型,工业矿体的产出严格受隐爆角砾岩体控制,具体表现为矿体多于熔浆角砾岩与震碎角砾岩的内接触带产出,矿体厚度和工业矿体银的品位也受角砾岩体控制.该规律对矿床的深部矿化远景评价及该区找矿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57.
958.
富水杂岩体由拉斑玄武岩(TH)系列和钙碱性岩(CA)系列组成。岩石地球化学成分与岛弧岩系相似。两个系列的地球化学变化取决于不同的地幔源和部分熔融程度及岩浆演化趋势。CA系列在成因上与TH系列无关。综合分析表明岩体的构造模式是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岩体可能是马里亚纳型俯冲带中两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体属岛弧型橄榄岩—闪长岩亚型的一个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959.
自然界中的地质体,不可能是规则的几何形体,用规则形体的理论方法去逼近,往往造成很大的误差。本文的方法则是对一三度体,用水平截面法对其切割,并用一多边形去逼近,从而得到一精确的数学解析表达式,来确定一三度体的重力异常。本文的方法不仅精度高,而且速度快,是目前一种比较好的正演方法。  相似文献   
960.
圣宗庙花岗岩出露于辽西凹陷与山海关古隆起的衔接部位。依据岩体的岩石、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岩体形成于造山后期拉张环境,岩石富碱、富硅、贫钙,岩浆分异程度高、粘度大,是下地壳亏损熔体的Ⅰ型源岩经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质岩浆脉动定位形成的花岗岩,具有A型花岗岩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