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6篇
  免费   395篇
  国内免费   487篇
测绘学   323篇
大气科学   126篇
地球物理   354篇
地质学   1428篇
海洋学   392篇
天文学   136篇
综合类   282篇
自然地理   25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128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55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70篇
  2006年   173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2012.4.11”两个强降雹超级单体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对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两个强风暴单体的形势背景、强对流发生条件、强风暴单体演变及结构特征、风暴异同点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强对流过程是发生在强的垂直风切变条件下;高层冷平流降温减湿、低层暖平流增温增湿的对流不稳定层结,高CAPE值为强对流发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能量条件;上干下湿的水汽分布有利于冰雹、雷暴大风的产生;适宜的0℃、-20℃层高度使此次过程地面以降雹为主;地面倒槽低压、辐合线及低层锋区的南压是这次强对流天气的触发因子。(2)两个强降雹单体雷达回波共同特征是降大雹前均出现了三体散射长钉回波,弱回波区,回波强度强,VIL密度均大于4 kg·m-3,成熟阶段均右偏高空风约30°。(3)长生命史超级单体风暴Ⅱ的中气旋维持2个多小时,它保证了一支强上升气流支撑空中大冰雹的增长,维持了雷暴的持续发展,使其生命史长达近6 h,同时也存在前侧、后侧入流缺口,反映了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共存的风暴动力特征,其高层辐散更强,移动路径东略偏南且移向稳定,平均右偏高空风约28°,移速均匀为14 m·s-1;超级单体风暴Ⅰ的中气旋维持时间仅十几分钟,且处于弱中气旋的下限,其高层辐散和上升气流更弱,风暴生命史更短,移动路径东略偏北,除成熟阶段外右偏高空风10°~20°。这些差异与产生风暴的环境条件如垂直风切变、垂直涡度等存在差异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92.
田富有  张楚宜  杨莹  魏双建  王菲  杨霆 《世界地质》2015,34(4):1140-1148
基于四期遥感影像数据(TM、ETM、WFV2)对城市建成区进行调查,研究1990年以来长春市的扩展情况,并结合统计年鉴资料,对长春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3年长春市建成区的面积持续增加,除东北方向之外,其他方向扩展明显;长春市的发展方式以外部扩张与内部填充发展交替进行,并且城市建成区形状简单,土地利用受城市规划影响较大,城市向着有序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1990—2012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虽有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93.
高压油气井由于存在高压地层,在整个钻井工程中都引起了高度重视。有些高压油气井可能还存在低压易漏层。在固井候凝过程中,水泥浆会产生失重,进而降低了井筒内的液柱压力,如果液柱压力低于失重井段的地层压力,地层流体将会向环空侵入,造成窜槽,甚至会引发井控事故;如果液柱压力高于地层(破裂)压力将引起地层漏失,进而污染油气层,造成水泥浆低返。因此,处理好固井过程中井筒内动态压力和地层压力的关系以及制定相关的应急措施是高压油气井固井成败的关键。分析了水泥浆失重对高压油气井固井质量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高压油气井油气水侵的预防措施和固井中相关风险的应急措施和机制。  相似文献   
994.
冷水坑Ag-Pb-Zn矿田发育2类矿体,即花岗斑岩体内大脉状、细脉浸染状矿体和火山旋回内层状矿体,引起众多学者重视。但与大脉状、细脉浸染状矿体有关的花岗斑岩与层状矿体的关系、层状矿体赋矿层铁锰碳酸岩层成因背景、2类矿体间金属硫化物的成分差异等问题尚未引起足够关注。本文选取冷水坑矿田内金属储量最大的下鲍矿床,对一条横穿花岗斑岩及层状矿体的剖面进行了重点考察研究,对其元素含量及比值的变化特征进行深入讨论,进而对2类矿体内闪锌矿矿物化学进行了对比研究。花岗斑岩及层状矿体野外接触关系清晰,未出现渐变特征。二者元素含量及比值差异明显,花岗斑岩具有更高的Al、Ba、Sr、K、Na含量,铁锰碳酸盐岩层则具更高Ag、Fe、Mn、Zn、Pb、Mg含量。铁锰碳酸盐岩层元素化学特征表明其沉积成因,并未经历规模较大的热液交代作用,形成背景为火山-沉积有关的陆相深湖盆。对大脉矿体及层状矿体内发育的闪锌矿进行了电子探针分析,闪锌矿总体w(S)32.05%~33.81%,平均33.02%;w(Zn)53.51%~63.79%,平均59.38%;w(Fe)变化范围较大(2.02%~12.42%),2种矿体间差异显著,层状矿体中闪锌矿w(Fe)含量2.02%~7.69%,平均4.17%,大脉状矿体闪锌矿w(Fe)8.02%~12.42%,平均9.49%。层状矿体赋存于铁锰碳酸岩层内,但矿体内闪锌矿Fe、Mn含量却低于大脉状矿体中的闪锌矿。综合分析认为,2种矿体的Fe、Mn、Pb、Zn元素在成矿相关岩浆体系内,可能经历了不同物理化学条件(流体成分、温度、压力、p H值等)的影响,造成成矿相关岩浆体系的差异。  相似文献   
995.
根据岩心观察、铸体薄片、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古生物标志、矿物学特征及地球化学分析成果的分布分析,结合测井解释成果对红井子地区长9油层组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及砂体平面展布特征行了系统研究。发现该区长9油层组时期为砂体具毯状展布特征的典型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发现,长9油层组可划分为上部长91和下部长92两个湖侵-湖退旋回,通过基准面旋回结构分析,将该地区长9油层组确定为1个大的区域性湖侵序列,2个次级的湖侵-湖退旋回,划分出1个长期旋回层序,2个对应于长91及长92油层的中期旋回层序,4个对应于小层的、包括湖侵和湖退沉积体系域在内的基准面升、降相域。同时建立了长9油层组等时地层格架,对小层砂体进行了的追踪对比和预测。  相似文献   
996.
在西藏西部雅鲁藏布江南岸的东坡岩体进行了多种方法的地球物理探测,由地面磁测精确定位的航空磁测异常反演了东坡岩体深部磁性体范围;反射地震探测划分出了与地表出露蛇绿岩体反射波特征不同的岩体下部弱反射部位;同时,由大地电磁法确定了岩体下部的低阻体也都处于大致相同的部位。地面出露的蛇绿岩体向下延伸,整体呈锅底状,其中部具有较低电阻和弱反射波特征,同时,在1.5~3.0 km范围的磁性矿物相对较发育,可能正是含铬岩体矿化蚀变作用较强的地段,在罗布莎矿区有类似的特征,这对找矿是有利的部位。  相似文献   
997.
鞍本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沉积变质铁矿产地之一,该区已探明的铁矿资源/储量约占全国同类型铁矿已探明资源/储量的40%。区内已发现有9个资源/储量大于10亿t的超大型铁矿,它们分布在东西长约85km、南北宽约25km的带状区域内,超大型铁矿密度之大非常罕见。超大型铁矿分布于区内鞍山群南部边部区域,与茨沟岩组、樱桃园岩组含铁层位密切相关。如果去除人为划分矿床范围因素,一些超大型铁矿床的资源储量大于30亿t。这些超大型铁矿床延深很深、规模很大;矿体既有厚大板状体,也有多层状矿体。  相似文献   
998.
大湖塘石门寺钨矿床碳、氧、硫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门寺钨矿是大湖塘钨矿床的北矿段,位于我国下扬子成矿省之江南隆起东段成矿带西部,钦杭结合带的北侧。针对此细脉浸染型钨矿体中金属硫化物中的硫同位素和方解石中的碳、氧同位素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细脉浸染型矿体中黄铜矿样品的δ34S值介于-2.6‰~-0.3‰之间,平均值为-1.31‰;辉钼矿样品的δ34S值介于-1.2‰~0.3‰之间,平均值为-0.53‰。矿体的硫主要来至深部岩浆或者上地幔。方解石δ13 CV-PDB值介于-11.42‰~-5.76‰之间,平均值为-7.06‰;δ18 OV-SMOW的变化范围为7.13‰~16.34‰,平均值为11.79‰,说明成矿流体中的碳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或者上地幔,并受到有机碳的混合。大湖塘石门寺钨矿段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大湖塘燕山期S型花岗岩岩浆,但不排除成矿流体在上升的过程中萃取了一部分围岩的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999.
文章通过对蓟县盘山地区已有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物化探资料和大比例尺的矿山勘查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发现盘山岩体的矿化类型在空间上呈现规律性分布,矿化几乎全部集中于岩体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上。矿化具有水平分带性,岩体内带发育有中高温含钨石英脉型小型矿床,岩体边部外接触带内侧发育夕卡岩型的磁铁矿、含铜磁铁矿等,岩体外接触带外侧发育有夕卡岩型钼、铜矿,岩体外接触带最外侧发育有热液型铅锌、银矿等。盘山岩体的成矿作用主要受温压条件控制,并受制于含矿溶液性质、构造条件和围岩条件,成矿具有多阶段性和多期性。  相似文献   
1000.
兰花岭钨钼矿床为皖南山区一矽卡岩型矿床,赋矿层位主要为奥陶系印诸埠组和砚瓦山组。与成矿相关的兰花岭岩体属花岗岩,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Si O2含量高,Al2O3中等,Mg O较高。全碱(Na2O+K2O)含量在4.00%~7.03%之间,里特曼指数为0.51~1.92,A/NCK比值均大于1,Nb、Ta亏损,Mg#值小。稀土元素呈轻稀土富集的右倾配分模型,LREE/HREE比值和(La/Yb)N均较大,δEu异常不明显,δCe负异常较弱。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总体亏损。通过LA-ICP-MS锆石U-Pb法确定地表含矿岩体的年龄为148.17±0.94 Ma,属燕山期晚侏罗世。这一时期也是皖南–赣北一系列大型超大型钨矿的主要成矿期,如东源、朱溪、阳储岭、大湖塘等。岩体成因以壳源重熔为主,侵位过程中有幔源岩浆混入。兰花岭岩体为陆内挤压加厚背景下岩浆活动的产物,与旌德岩体属同期次岩浆活动的产物,结合物探资料显示兰花岭岩体在深部可能与旌德岩体相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