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90篇
  免费   883篇
  国内免费   1368篇
测绘学   1009篇
大气科学   1803篇
地球物理   1013篇
地质学   2147篇
海洋学   772篇
天文学   527篇
综合类   328篇
自然地理   542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133篇
  2021年   191篇
  2020年   195篇
  2019年   270篇
  2018年   176篇
  2017年   267篇
  2016年   247篇
  2015年   262篇
  2014年   306篇
  2013年   341篇
  2012年   310篇
  2011年   335篇
  2010年   303篇
  2009年   386篇
  2008年   370篇
  2007年   439篇
  2006年   390篇
  2005年   363篇
  2004年   340篇
  2003年   289篇
  2002年   275篇
  2001年   254篇
  2000年   257篇
  1999年   222篇
  1998年   197篇
  1997年   164篇
  1996年   162篇
  1995年   122篇
  1994年   127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The grain-scale processes of peridotite melting were examined at 1,340°C and 1.5 GPa using reaction couples formed by juxtaposing pre-synthesized clinopyroxenite against pre-synthesized orthopyroxenite or harzburgite in graphite and platinum-lined molybdenum capsules. Reaction between the clinopyroxene and orthopyroxene-rich aggregates produces a melt-enriched, orthopyroxene-free, olivine + clinopyroxene reactive boundary layer.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abundance in clinopyroxene vary systematically across the reactive boundary layer with compositional trends similar to the published clinopyroxene core-to-rim compositional variations in the bulk lherzolite partial melting studies conducted at similar PT conditions. The growth of the reactive boundary layer takes place at the expense of the orthopyroxenite or harzburgite and is consistent with grain-scale processes that involve dissolution, precipitation, reprecipitation, and diffusive exchange between the interstitial melt and surrounding crystals. An important consequence of dissolution–reprecipitation during crystal-melt interaction is the dramatic decrease in diffusive reequilibration time between coexisting minerals and melt. This effec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high charged, slow diffusing cations during peridotite melting and melt-rock reaction. Apparent clinopyroxene-melt partition coefficients for REE, Sr, Y, Ti, and Zr, measured from reprecipitated clinopyroxene and coexisting melt in the reactive boundary layer, approach their equilibrium values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Disequilibrium melting models based on volume diffusion in solid limited mechanism are likely to significantly underestimate the rates at which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in residual minerals reequilibrate with their surrounding melt.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doi:) contain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which is available to authorized users.  相似文献   
32.
33.
塔里木盆地西部的吐木休克断裂带是中央隆起(前身是晋宁期碰撞造山带)的次级单元巴楚断隆与北部坳陷的次级单元阿瓦提凹陷之间的分界。本文以大量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证据,证明它是一条内部结构复杂且切穿地壳的深断裂。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恢复了断裂发育史,指出它经历过三期重大的冲断活动,分别发生在加里东期、海西期和新近纪。新近纪的冲断与巴楚断隆的南界断裂带有相同的构造样式,可分为两幕:中新世的冲断受制于南天山前陆冲断带的向南扩展,更新世的冲断主要受制于西昆仑前陆冲断带的向北扩展。吐木休克断裂带的东西走向段和北西走向段的构造特征尚有若干差异,前者在加里东期活动较强,反映了构造的继承性;北西走向段则是加里东期出现的新生构造,在海西期进一步发展,更新世时因被卷入西昆仑的前陆冲断作用,表现出强烈而复杂的变形。  相似文献   
34.
饱和粉砂不稳定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符新军  赵仲辉 《岩土力学》2008,29(2):381-385
通过对净砂和级配良好粉砂(含10 %粉土)进行一系列三轴固结不排水试验(CU),研究了粉土、孔隙比和围压对饱和粉砂不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净砂与粉砂在不排水剪切条件下均会出现应变软化现象(即不稳定性)。同一围压下脆性指数(IB)随孔隙比增加,但不稳定线的应力比随孔隙比增加而减小。引用等效粒间孔隙比(ege)后,净砂和粉砂在ege-ln p?平面上拥有基本相同的临界状态线。在临界状态理论及等效粒间孔隙比的基础上,提出在同一修正状态参数(?ge)下净砂和级配良好粉砂有相似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35.
沈文杰  林杨挺  孙永革  徐琳  张华 《岩石学报》2008,24(10):2407-2414
首次报道了浙江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中黑碳的含量及其碳同住素的变化特征。黑碳含量在26层存在一个明显的峰值,含量高达0.51%。黑碳与总有机碳比值从25层底部开始持续升高,在26层达到最高,稳定在0.40以上。黑碳的碳同位素在24层和25层之间有一个陡然的降低,降低幅度达2‰,在25和26层中则存在一个幅度达3‰的缓慢降低,总降低幅度达5‰。黑碳是动植物和化石燃料燃烧的天然记录,浙江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黑碳特征反映了二叠纪末期陆地生态系统发生了突然的衰退,发生了强烈的天然大火。根据事件层大火燃烧的长期性或频繁的特征,以及黑碳同位素大幅度陡然降低和缓慢降低,认为燃烧源除了陆地植被外,还有其他富含轻碳的化石燃料,即大火的燃烧源除了植被外,还可能有煤和甲烷水合物等。浙江煤山剖面的黑碳记录,反映了二叠-三叠纪之交地球陆地环境的剧烈变化,有助于理解和揭示生物大灭绝的过程和原因。  相似文献   
36.
对川东华蓥山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粘土层中的粘土矿物进行野外采样和室内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粘土矿物主要由规则混层伊利石-蒙脱石组成,其中1个样品可能舍有少量不规则混层绿泥石-蒙脱石等粘土矿物。总地看来.该界线粘土层中的规则混层伊利石-蒙脱石中伊利石层的含量自下而上呈现减少的趋势,平均含量约83%,所经历的最大古地温在125-150℃之间。这些粘土矿物的构成和特征与前人在华南其他地区相同层位取得的成果总体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显示了该粘土层成因的相同性及所具有的等时意义。不同地区粘土矿物构成的差异性(如高岭石的存在与含量)可能与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不整合的存在与否或间断时间有关,规则混层伊利石-蒙脱石的混层比则与埋藏历史和沉积-沉积期后的流体介质有关。  相似文献   
37.
38.
作者研究三维变系数抛物方程 Douglas交替方向隐格式的稳定性和收敛性。采用 H1能量估计方法 ,证明格式按离散 H1范数是绝对稳定的 ,并且收敛阶为 O(Δ t2 + h2 )  相似文献   
39.
本文描述了近几年来我们首次研制成功的3种类型的水中荧光计系统及其应用测量结果:1.用于水体混合扩散实验研究的水中荧光计,对罗丹明B浓度测量范围为1×10-6~1×10-10g/cm3;2.拖曳荧光计系统,能在2~80m水深内进行水平拖曳平稳地工作,拖曳速度为0~8kn,除检测罗丹明B外,还可检测无机悬浮物质的含量,检测范围为2~2000mg/dm3;3.用于测量海中浮游植物体内叶绿素a浓度的水中荧光计,测量范围为1×10-6~1×10-9g/cm3。用荧光法测量海中物质是近代新发展的一种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用途极其广泛的测量技术,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0.
江苏大丰潮滩潮流边界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3年7月中小潮期间使用MIDAS-400用户化数据采集系统在江苏大丰潮滩上进行了垂向多层位同步的流速和悬沙浓度观测。根据观测资料研究了潮流作用下的潮滩底部边界层过程,结果表明,观测地点的潮汐不对称现象十分明显,落潮流速、历时和输水输沙量皆明显大于涨潮;在潮周期内的多数时间里流速剖面符合对数分布,但在风力较强、水流快速增加和流速缓慢的情况下,流速剖面常偏离对数分布;悬沙颗粒垂向混合均匀,悬沙浓度剖面符合Rouse公式;落潮时的底部切应力和摩阻流速明显大于涨潮,摩阻流速与各水层流速通常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滩面糙度主要与沙纹形态和推移质运动强度有关,它与摩阻流速存在密切关系;悬沙浓度具有明显的减阻效应,受其影响,摩阻流速和底部切应力分别减小了28%~41%和40%~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