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5篇
  免费   314篇
  国内免费   213篇
测绘学   167篇
大气科学   269篇
地球物理   511篇
地质学   465篇
海洋学   349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126篇
自然地理   25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33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松辽盆地是中国东北盆地群的代表性盆地之一。松辽盆地及其邻区的布格重力异常分布特征以北东—北北东向为 主,其次为东西向,重力场分区分块特征明显,显示了明显的拼贴构造背景,依据布格重力异常特征对研究区构造单元进 行分区,共分成松辽盆地异常区、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等 5 个特征区。利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对松辽盆地重力场进行分 离,选择最佳的分离阶数(4 阶),随后利用对数功率谱确定每阶异常的视深度,提取区域异常,分层研究地壳顶部(D1G)、基 底(D2G,D3G)及深部密度界面(A4G)的起伏特征,共圈定基底凹陷 14 个,并绘制了研究区的 Moho 面埋深图。地球物理特征 揭示了松辽盆地的深部构造,为研究盆地油气勘探及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92.
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以榆中县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研究是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重构的依据。以兰州市榆中县为例,运用GIS 空间分析能力,计算农村居民点的影响力来划分居民点类型,应用加权Voronoi图的空间分割功能实现宏观上农村居民点的空间重构,确定各搬迁居民点的安置去向,同时计算各个加权Voronoi 图之中的居民点的相对“居住场势”的大小,实现微观上搬迁农户的空间效用增加。结果表明:榆中县共有中心居民点面积6082.60 hm2 (1107 个居民点) 占61.25%;Ⅰ类保留型居民点面积2707.55 hm2 (4083 个居民点) 占27.26%;Ⅱ类保留型居民点面积235.68 hm2 (679 个居民点) 占2.37%;零星居民点面积905.26 hm2 (2854 个居民点) 占9.12%。通过加权Voronoi 图的宏观空间分割结合微观的“居住场势”测算,使得居民点空间重构的方案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993.
全球生产网络中企业去地方化的形式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经济活动的去地方化既是生产活动的空间转移过程,也是企业供应链在不同空间尺度的分离与再组合的功能整合过程,并且对地方产业的前后向联系、社会资本和就业等方面产生影响。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企业去地方化的动力主要是网络权力的拉力和社会资本的粘性。在两种力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网络权力的依赖关系,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企业去地方化形式。企业去地方化可能会导致地方生产网络断裂,并且由于去地方化形式的不同,对企业经济绩效和地方集聚经济产生的影响也不同。最后,对中国沿海外贸加工业的去地方化情况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994.
纵观历史,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会给全球稳定和地缘格局带来影响。到目前为止,地缘政治学发展了4个经典的地缘政治理论,即国家有机体论、海权论、陆权论和边缘地带论。每一个理论的提出都是研究者根据自身所处国家现实、地缘格局和地理冲突而提出的。面对中国崛起、海外贸易激增、周边矛盾冲突不断,为了实现国家和平崛起,中国需要相应的地缘理论指导。通过对4个经典地缘政治理论文本的解读,文章首先归纳了经典地缘政治理论的2个视角,即空间视角和权力视角。其次结合英国、美国不同时间段地理冲突和国家实力的变化,从空间冲突和实力变迁2个方面对以上2个视角作历史佐证,并据此进一步以英国、美国和日本为例分析了经典地缘政治理论的缺陷,即理论上的合理性和实践上的不可行性。此外,经典地缘政治理论还存在现实和理论2个方面困境,现实困境是指任何理论都是特定历史背景产物,不能满足现实发展需求;理论困境是指经典地缘政治理论过于强调物质因素,忽视非物质因素。最后指出对发展中国新地缘政治理论的3点启示,并结合西方政治地理学新发展讨论中国政治地理学发展方向问题。  相似文献   
995.
996.
从设备功耗、气象条件、太阳能板、蓄电池规格等方面设计卫星传输方式所需电源方案,并用于实际传输。由3个月考核运行期的运行率表明:卫星传输方式的电源设计是成功的、合理的,保证卫星地震台站稳定可靠的运行。  相似文献   
997.
在分析核电站防波堤常见安全隐患及其产生机理的基础上,采用目前较为先进的探地雷达检测技术,对实际的堤防进行模拟检测,探究探地雷达检测防波堤的适用性和准确性.分析表明,探地雷达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对防波堤的检测是可行的,且检测准确度满足实际工程的要求,可以用于核电站海堤的日常安全检测和维修加固后的成果检验.  相似文献   
998.
应用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E红外遥感资料对青海地区中强地震以及系列震群进行研究。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地震热红外时空演化图分析知,异常总体特征为出现—最大—消失的过程,异常都出现在震中附近区域,地震热红外异常形态与断层走向基本一致;地震热红外异常时序曲线基本上很好地对应了地震的发生时段。  相似文献   
999.
以1981-2012年黑龙江省32个电线积冰观测站资料和80个气象站资料为基础,分析了黑龙江省积冰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建立出雨凇、雾凇标准冰厚与气象因子的回归方程,对黑龙江电网冰区进行了初步划分. 结果表明:雨凇的密度要远大于雾凇,多数站最严重积冰现象是由雨凇导致的,雨凇对积冰灾害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雾凇日数远远大于雨凇日数,1981-2012年二者均呈显著下降的趋势;雨凇在秋季(11月份)最多,春季次之,而雾凇日数在冬季(1月份)最多,秋季次之. 雨凇日数在漠河北部、黑河大部、孙吴大部、五常大部和虎林南部较多,雾凇日数在齐齐哈尔中部、绥化中部以及三江平原东部地区最多. 冰区分布图结果显示,富裕属于中冰区,齐齐哈尔属于重冰区,其他地区均属于轻冰区.  相似文献   
1000.
Alluvial gullies are often formed in dispersible sodic soils along steep banks of incised river channels. Field data collected by Shellberg et al.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38: 1765–1778, 2013) from a gully outlet in northern Australia showed little hysteresis between water discharge and fine (<63 µm) and coarse (>63 µm) suspended sediment, indicating transport‐limited rather than source‐limited conditions. The major source of the fine (silt/clay) component was the sodic soils of upstream gully scarps, and the coarser (sand) component was sourced locally from channel bed material. In this companion paper at the same study site, a new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combining the settling veloc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two sediment source components to estimate the average settling velocity of the total suspended sediment. This was compared to the analysis of limited sediment samples collected during flood conditions. These settling velocity data were used in the steady‐state transport limit theory of Hairsine and Rose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28: 237–243, 245–250, 1992) that successfully predicted field data of concentrations and loads at a cross‐section, regardless of the complexity of transport‐limited upstream sources (sheet erosion, scalds, rills, gullies, mass failure, bank and bed erosion, other disturbed areas). The analysis required calibration of a key model parameter, the fraction of total stream power (F ≈ 0.025) that is effective in re‐entraining sediment.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are provided for the prediction of sediment loads from other alluvial gullies in the region with similar hydrogeomorphic conditions, using average stream power efficiency factors for suspended silt/clay (Fw ≈ 0.016) and sand (Fs ≈ 0.038) respectively, but with no requirement for field data on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Only basic field data on settling velocity characteristics from soil samples, channel geometry measurements, estimates of water velocity and discharge, and associated error margins are needed for transport limit theory predictions of concentration and load. This theory is simpler than that required in source‐limited situations.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