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1篇
  免费   230篇
  国内免费   266篇
测绘学   133篇
大气科学   156篇
地球物理   354篇
地质学   554篇
海洋学   372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136篇
自然地理   56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黄淮海平原气候变化及其对耕地生产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991年和2000年黄淮海平原气象台站的历史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气温、降水的变化趋势,并利用农业生态地带(AEZ)模型估算黄淮海平原各农业生态区的耕地生产潜力。通过分析气温、降水与耕地生产潜力的关系,评价气候变化对耕地生产潜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黄淮海平原耕地生产潜力与降水量、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对各农业生态区的回归分析表明,如果气温或降水量提高10%,耕地生产潜力将分别提高3.2%与0.3%。该研究对制订应对气候变化、保护耕地与提高耕地生产潜力方面的决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2.
以新疆艾比湖地区为研究区,通过对现有荒漠化监测指标体系的归纳分析,界定了复合荒漠化概念.利用遥感影像数据提取研究区各类荒漠化的现状与动态变化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单一主导因子荒漠化类型面积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2.29%,复合荒漠化面积占17.71%.2002~2005年,艾比湖湖面面积缩小了322.5073 km2,相应的总体土地荒漠化面积增加了7.18%,复合荒漠化面积增加了133%.土地荒漠化的过程同时也发生了变化,风蚀、复合荒漠化增加而土地盐渍化减少,荒漠化程度加重,复合荒漠化类型增加并向其他土地类型扩展.  相似文献   
123.
124.
强地震附近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的原因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讨论了强地震、孕震晚期阶段、震源区及附近介质的物理变化过程,证明了视电阻率变化最显著的方向与最大加载方向之间的正交关系,建立了真、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与裂隙率ν、骨架电阻率ρo、饱水裂隙电阻率ρf的本构关系,解释了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的原因.研究认为:在强地震孕震晚期阶段,在震源区及附近地壳近地表的较深部,介质微裂隙发育,其走向沿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优势取向,低阻水充填微裂隙,导电通道连通,引起最大主压应力方向真电阻率变化最显著的真各向异性变化,从而产生垂直主压应力方向视电阻率变化最显著的视各向异性变化,低阻水在其物理过程中起了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25.
杭州湾南北两岸岸线变迁遥感动态调查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以多时相遥感资料为基础,利用遥感数据的时间和空间特点,对杭州湾南北两岸的岸线进行了遥感调查,查明了岸线变迁规律及影响因素,为杭州湾合理开发、管理和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6.
通过对宁波市水资源有关参数的计算,了解宁波水资源状况,根据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经济发展规划对水资源的需求,分析了宁波市气候和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为更好地促进水资源向可利用水资源的转化,利用和开发好水资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7.
利用物理测井曲线分析古气候变化,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领域。本文在对取芯井涩中6井多种气候指标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涩中6井GR曲线古气候反演模式,将该模式引进到盆地东部唯一贯穿第四纪的钻孔---达参1井,利用该井高分辨率自然伽玛曲线建立了盆地东部地区2.85Ma以来的时间标尺,据此讨论盆地东部地区2.85Ma以来的古气候变化,表明盆地气候变化在大阶段上明显受到天文轨道周期的控制,但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此外还与盆地西部大浪滩ZK-336孔进行了对比。表明柴达木盆地同时包含了高原隆升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信息,是古环境变迁的良好的信息载体。也证明了自然伽玛曲线是反映内陆干旱盆地气候与环境变化良好的代用指标。  相似文献   
128.
海岸线空间分形性质探讨——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朱晓华  王建  陈霞 《地理科学》2001,21(1):70-75
根据分形理论 ,借助于GIS技术的支持 ,以江苏省海岸线为例 ,对以往研究少有涉及的海岸线空间分形性质进行了初步探讨 ,包括不同比例尺下海岸线长度的分形标定、不同潮滩分界线是否具有分形性质等 ,在江苏省海岸线长度的分形标定中取得了实际应用 ,由此获得了对海岸线分形性质及其分维意义的一些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129.
塔里木盆地南缘沉积物磁化率变化与历史时期环境演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磁化率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指标,在恢复气候环境演变方面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本研究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沉积物的低频磁化率对于本地区环境的演变反映较为敏感,因此本文以低频磁化率为主导指标,结合其它地质记录,对尼雅地区的古气候环境进行了恢复,研究结果表明:近4000年来尼雅地区的气候环境以干旱化为主,但期间仍有几次相对干湿的波动,共经历了3次相对湿润期和3次相对干旱期。据此恢复出的古气候环境与其它环境指标恢复出的结果具有较好的吻合性,不仅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同时也具全球性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0.
A short sediment core from the deepest part of an alpine lake (Lake Chuna, Kola Peninsula, northwestern Russia), covering about the past 200 yrs of sediment accumulation, was analysed for chironomid head capsule remains. The lake has been receiving acidic precipitation and heavy metals loading from the atmosphere since the 1940's. A total of 22 chironomid taxa were recorded. The most important taxa were typical elements of oligotrophic lakes, i.e.Micropsectra insignilobus, Paratanytarsus penicillatus, Stictochironomus spp. and Heterotrissocladius marcidus. Based on the cluster analyses results for the reconstructe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nd chironomid communities, three developmental stages wer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lake history: (1) Natural ontogeny stage (before ~1945); (2) Initial stage of anthropogenic ontogeny (~1945-~1982); and (3) Anthropogenic ontogeny stage (~1982-~1996). During the first period, the changes in the chironomid fauna were characterized as an anthropogenically undisturbed community, with M. insignilobus dominating (46-66%). The changes during the second period reflected the initial phase of anthropogenic succession associated with the beginning of acidification and heavy metal pollution. The main species showed opposite distributional patterns in this period; the abundance of the group M. insignilobus/Stictochironomus spp. decreased, whereas the abundance of P. penicillatus/H. marcidus increased. The third period was characterized by a major shift in the faunal assemblages, from M. insignilobus to other dominant species including P. penicillatus (19-30%). The increases of Orthocladiinae relative abundance and total organic content in the uppermost sediment layers may be explained by a decrease in lake productivity. The decreases of cold-stenothermal taxa Stictochironomus spp. and M. insignilobus in the uppermost sediment layers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global warming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The lake ecosystem is likely to be affected by both inputs of airborne contaminants and climate chan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