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5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76篇
海洋学   8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5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约翰斯顿岛附近海域铁锰结壳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铁锰结壳存在两种不同的产状,一种是铁锰氧化和的围绕“核心”生长形成的球状结壳,另一种是铁锰氧化物在基底岩石上生长形成的被状结壳。本文对R/V,Kaimikai-O-Kanaloa船1993年11月在约翰期顿岛附近海域取得铁锰结壳进行了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该区铁锰结壳主要组成矿物为δ-MnO2,Mn/Fe比值为2.02,富Co(0.881%),盆Cu(0.1%),稀土总量(∑REE)1918.27  相似文献   
172.
中太平洋海山演化史及与富钴结壳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太平洋海山区是海山富钴结壳广泛分布的一个重点地区,目前我国正在该区进行富钴结壳资源调查,了解该区海山形成演化史对研究富钴结壳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有重要意义。根据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该区海山演化史进行了综述,并对海山与其上生长的富钴结壳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3.
用化学方法和ICP-MS方法分别对中、西太平洋海山富钴铁锰结壳产出区玄武岩的主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REE)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研究区玄武岩经受了强烈的洋底低温蚀变作用,主元素成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失去了原岩的特征.样品与新鲜大洋岛屿玄武岩(OIB)极为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和微量元素含量特征表明,所研究的岩石属典型的大洋板内玄武岩.受洋底低温蚀变作用的影响,样品的Al2O3,Fe2O3,MnO、K2O,P2O5含量增加,MgO,FeO的含量降低.蚀变作用使大洋岛屿玄武岩中的镁、铁等活动组分大量流失,从而表现出相对富SiO2的特征(标准矿物计算结果中出现石英).由于蚀变作用,活动组分的流失使样品的REE相对富集,而富REE铁锰氧化物在玄武岩气孔和裂隙中的沉淀不仅使样品的REE含量增大,而且引起轻稀土元素(LREE)与重稀土元素(HREE)分馏,表现为∑c(Ce)/∑c(Yb)值增大.以REE富集机制为基础,对样品中铁锰氧化物的沉淀量和单位质量新鲜玄武岩中活动组分的流失量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因低温蚀变作用所引起的新鲜玄武岩的单位质量亏损为0.150~0.657,而单位质量新鲜玄武岩中铁锰氧化物的沉淀量为0.006~0.042.主元素中以铁、镁的流失亏损最为明显,新鲜玄武岩中铁、镁的流失比例分别为18.28%~70.95%和44.50%~93.94%,超过了岩石总量的流失亏损比例(15.0%~65.7%),因而样品相对贫铁、镁.其他元素的流失量和流失比例都很好地印证了地球化学研究的结果.样品中铝、钾、磷负的流失量是由于沸石在岩石气孔中的充填和岩石的磷酸盐化.理论计算结果和地球化学研究都表明,大洋岛屿玄武岩的低温蚀变向海水提供了大量金属,这是大洋海水中金属循环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4.
利用x荧光定量光谱分析了胶莱盆地东南缘中生代青山组火山岩系18个样品的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含量。利用岩石化学判别并结合邻区的构造地质背景,推断它们形成于中生代晚期陆间裂谷构造背景下的火山活动,是陆壳下部及上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并阐述了中生代伸展构造在本区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5.
中太平洋海山区富钴结壳地质特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应用 X射线衍射分析、穆斯堡尔谱分析、X荧光光谱分析以及超微生物化石定年等方法对 1 998年和 1 999年“大洋一号”调查船 DY95 - 8和 DY95 - 1 0航次采集的富钴结壳样品进行了地质特征综合研究与分析 ,结果表明 :( 1 )该区富钴结壳可划分为板状结壳、砾状结壳和钴结核三类 ,均具有微晶质结构。 ( 2 )该区富钴结壳宏观构造主要呈板层状和圈层状构造 ;显微构造在形态上可大体分为柱状构造、平行纹理状构造和致密块状构造三种基本类型。 ( 3)该区富钴结壳主要由三类矿物组成 :锰矿物、铁矿物和杂质矿物。其中锰矿物为水羟锰矿和少量的钡镁锰矿 ,铁矿物主要为 β-羟铁矿 ,偶见赤铁矿和磁铁矿等 ,杂质矿物有石英、斜长石等。( 4 )该区富钴结壳主要成矿元素含量 :Fe为 1 6.86% ,Mn为 2 1 .2 6% ,Cu为 1 1 0 2 .0 9× 1 0 - 6 ,Co为 62 5 2 .72× 1 0 - 6 ,Ni为 40 64.62× 1 0 - 6 。 ( 5 )该区东部海山 ( N1~ N4海山 )比西部海山( N5、 N6海山 ) Fe元素含量高 ,Mn、 Cu、 Co、 Ni元素含量则低 ,这一差异源于海水中 Fe、 Mn等成矿元素的分离作用 ,其分离程度与海底火山作用时代以及相应的玄武岩海解风化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 ( 6)结壳形成于第三纪古新世至第四纪更新世 :第一阶段从第三纪古新世到中新世 ,  相似文献   
176.
ABSTRACT

The Tuncang–Chuzhou–Machang area (eastern Anhui province) is geologically located in 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the Yangtze block and the Qinling–Dabie orogenic belt. Many Mesozoic plutons outcrop in this district that are Cu–Au prospective but inadequately studied. We report new LA-ICP-MS zircon U–Pb ages, petrologic, and whole rock geochemical data for three representative plutons at Machang, Huangdaoshan, and Tuncang. New dating results suggest that all the Machang (129.3 ± 1.6 Ma), Huangdaoshan (129 ± 1.7 Ma), and Tuncang (130.8 ± 1.9 Ma) plutons were emplaced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slightly older than other plutons in neighbourhood of the Zhangbaling uplift. The three plutons contain typical low-Mg adakitic affinities, in which the rocks contain SiO2 >56%, Al2O3 ≥15%, Mg# <53, elevated Sr, Ba, Cr, Ni, Sr/Y, and La/Yb, low Y and Yb and no discernible Eu anomaly. Their petrogenesis may have been related to the delamination and partial melting of the lower crust,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Chuzhou pluton, which was interpreted to have formed by partial melting of the subducted slabs. We suggest that this petrogenetic difference may explain why the pluton at Chuzhou is Cu–Au fertile, whereas those at Machang, Huangdaoshan, and Tuncang are largely barren. It is proposed that adakitic plutons formed by partial melting of the subducted slabs have high metallogenetic potentiality in the area.  相似文献   
177.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土壤结皮影响下的土壤酶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吴楠  张元明 《中国沙漠》2010,30(5):1128-1136
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典型沙垄生物土壤结皮分布区的土壤酶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壤酶的分布在典型沙垄的不同地貌部位具有空间异质性,表现为垄间低地>沙垄坡部>垄顶,垄顶与垄间低地的过氧化氢酶、脲酶、中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活性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②垂直分布上,土壤酶的积累以表层0~2 cm为主,随土壤深度增加显著递减,以垄间低地表现的尤为明显;③地貌部位与土层深度的交互效应对中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转化酶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④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质、全N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重要因素;各种酶促反应既是专性的,又是相互联系的;⑤主成分分析表明,过氧化氢酶和脲酶能够较好地反映土壤综合状况,与大多数土壤因子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尤其是脲酶,能够作为反映典型沙垄生物土壤结皮区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8.
沙埋干扰去除后生物土壤结皮光合生理恢复机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对沙埋干扰解除后腾格里沙漠人工植被区4种典型生物土壤结皮光合作用、暗呼吸作用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跟踪测定,研究了沙埋干扰解除后生物土壤结皮光合生理恢复机制。结果表明,沙埋干扰解除后4种生物土壤结皮净光合速率增加,暗呼吸速率先降低后增加。沙埋干扰去除后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受沙埋深度和沙埋时施水量的影响,分别与沙埋深度和施水量呈反比和正比关系。沙埋干扰解除后4种生物土壤结皮PSⅡ光化学效率随时间逐渐增加,证实了生物土壤结皮沙埋干扰解除后积极自行修复的内在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9.
荒漠地区地表反照率与土壤湿度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分别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地区流动沙丘和1964年建植的人工固沙植被区生物土壤结皮的地表反照率和土壤湿度进行了同步测定。分析了该区这两种地表类型的反照率与太阳高度角和土壤湿度的相关性,分别提出了地表反照率与太阳高度角和土壤表层(0~2 cm)湿度的经验拟合关系式。结果表明,地表反照率随太阳高度角增加呈指数递减;排除太阳高度角的影响后,地表反照率随土壤湿度的增加也呈指数递减关系;流沙地表反照率对土壤湿度变化的响应要比生物土壤结皮地表敏感。  相似文献   
180.
麦哲伦海山群MK海山富钴结壳稀土元素的赋存相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ICP-OES和ICP-MS,分析了麦哲伦海山群西北端MK海山2 170 m水深的MKD23B-3号富钴结壳样品,获得了其剖面上主元素、稀土元素(REE)和Y含量数据,并基于元素含量间的线性相关关系,研究了REE和Y的赋存相态。结果显示:该样品剖面从基岩到表面可划分为5层,第Ⅰ、Ⅱ层为磷酸盐化壳层,第Ⅲ、Ⅳ、Ⅴ层为未磷酸盐化壳层。在未磷酸盐化壳层中,REE和Y主要赋存在δ-MnO2相中;而在磷酸盐化壳层中,REE和Y除了赋存在Fe、Mn氧化物相中外,主要赋存在独立于碳氟磷灰石(CFA)的矿物相态中,可能为稀土的磷酸盐。并提出利用磷酸盐中REE/Y 估算富钴结壳磷酸盐化壳层次生稀土的方法,据此估算了MK海山富钴结壳磷酸盐化壳层次生稀土的量。在该样品中,次生稀土占稀土总量的42%~88%,近一半以上的稀土是次生的,磷酸盐化作用对于REE和Y的次生富集具有显著的贡献;因此解读磷酸盐化富钴结壳的稀土元素(特别是Nd同位素)古海洋记录必须排除次生稀土元素的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