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6篇
  免费   363篇
  国内免费   514篇
测绘学   204篇
大气科学   102篇
地球物理   340篇
地质学   1464篇
海洋学   159篇
天文学   53篇
综合类   129篇
自然地理   13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西江主洼是珠江口盆地一个低勘探程度洼陷,油气差异聚集特征明显,但其机理不清。本文在断陷盆地油气成藏理论指导下,利用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开展了烃源岩、断盖组合、储集体系和运聚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裂陷期沉降、沉积中心有序迁移,造成主力烃源岩自东向西由文四段迁移至文三段、文一+二段,控制东、西部油气差异分布。恩平组区域性泥岩发育且晚期断裂缺乏,导致油气纵向上更易聚集于下构造层;区域泥岩减薄尖灭或晚期断裂切开盖层的区域,上构造层有一定油气分布。"源-汇"类型从宏观上控制储层优劣,影响下构造层油气富集程度;"仓储"运移是控制上构造层油气规模聚集的主要模式。下构造层古近系应作为重点部署方向,东部围绕文四段、西部围绕文三段、文一+二段烃源岩构成的含油气系统展开;上构造层勘探需关注珠海组,在隆起周边寻找具备"仓储"运移模式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32.
Organic biomarker and nannofossil assemblages ar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sedimentary petrology to identify the role of diagene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a rhythmic calcareous succession. A record from the Early Pliocene of the Maldives (Ocean Drilling Program, ODP Leg 115) is presented containing precession and eccentricity cycles expressed as variable aragonite content. Additional sub‐Milankovitch cycles are caused by rhythmic precipitation of calcite cement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interval. Comparison with palaeo‐productivity indicators (nannofossils, chlorin, total organic carbon) suggests that cementation occurs preferentially in intervals characterized by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productivity. The coupled variability in productivity and carbonate diagenesis is attributed to the effect of organic matter degradation in the sediment. The observed combination of primary and diagenetic factors hamper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yclicity on Milankovitch and sub‐Milankovitch scales. Diagenetically stable proxies for palaeo‐productivity, such as nannofossil assemblage data, were use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palaeoclimate and diagenetic influences.  相似文献   
33.
David Verdonck   《Tectonophysics》2006,417(3-4):221-230
Data from 29 tide gauges and 113 pairs of first and second order leveling lines are analyzed to determine the pattern of vertical deformation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data span nearly 100 years and represent the interseismic elastic de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great earthquake cycle. Uplift rates calculated from leveling surveys are adjusted to a model surface in the tidal reference frame using a robust, weighted, linear, least square technique. Rapid uplift occurs in two distinct broad regions along the coast separated by a narrow zone of slow subsidence. Vertical deformation rates range from > 4 mm/year of uplift on southern Vancouver Island to > 2 mm/year of subsidence in northern coastal Oregon. The deformation patter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and subduction models.  相似文献   
34.
1 IntroductionThe Mesozoic-Cen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and ki-netics mechanism of the intracontinental orogen are thekey subjects of continental dynamics (Ma Zongjin andGao Xianglin, 2004) and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regional geological tectonics (Qia…  相似文献   
35.
李勇  ALDENSMORE  周荣军  MA  ELLIS 《地质学报》2005,79(5):608-615
龙门山是青藏高原东缘边界山脉,具有青藏高原地貌、龙门山高山地貌和山前冲积平原三个一级地貌单元。利用数字高程模式图像和裂变径迹年代测定方法研究和计算龙门山晚新生代剥蚀厚度与剥蚀速率,结果表明:3.6 Ma以来龙门山的剥蚀厚度介于1.91-2.16 km之间,剥蚀速率介于0.53-0.60 mm/a之间。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该地区岩石圈的弹性挠曲模拟,结果表明龙门山的隆升机制具有以构造缩短隆升和剥蚀卸载隆升相叠合的特点。3.6 Ma之前,龙门山的隆升与逆冲推覆构造负载有关,以构造缩短驱动的构造隆升为特色;3.6 Ma之后,龙门山的隆升与剥蚀卸载驱动的抬升有关,并以剥蚀卸载隆升为特色,进而提出了龙门山晚新生代以来的隆升机制以剥蚀成山作用为主的认识。  相似文献   
36.
根据高速公路桥头跳车病害探地雷达检测结果,结合路基实际工程地质资料及沉降观测值,分析出造成此病害的原因是桥与路之间沉降差异所致,故搭板与垫层和垫层与路基之间产生了脱空,造成桥搭板、垫层碎裂而出现了桥头跳车病害.针对病害根源,采用了压密注浆进行搭板加固及重新摊铺沥青混合料进行调坡处理的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37.
金刚石工具富铁胎体掺杂稀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稀土的加入量、加入形态和在混料中的均匀弥散性直接影响热压富铁金刚石复合材料的性能。改进的稀土掺杂工艺,保证了稀土在胎体中的均匀弥散性;通过试验研究了稀土的加入量与富铁胎体的抗弯强度、抗冲击韧性和孔隙率的关系,从而确定了稀土的最优加入量。通过差热分析试验,认为稀土可以改变富铁胎体的热物理特性。  相似文献   
38.
东昆仑东段中更新世以来的成山作用及其动力转换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对东昆仑造山带东段第四纪构造及与地貌关系的分析表明,现代山盆相间的地貌格局成型于中更新世,且在中更新世以来发生了多次构造变形体制的转换。根据布青山北部查干额热格地区第四系剖面的构造、地层时代及地层与构造关系的分析表明,中更新世时期为伸展构造体制,昆仑山内部开始发生了差异隆升,布青山开始崛起。中更新世末应力体制发生急剧变化,由伸展体制转为收缩事件,又急速转为伸展构造体系,短暂的收缩事件造成了中更新世冲洪积层的褶皱,随后的伸展则导致了影响深刻的向北依次断落的阶地状正断层系统。晚更新世应力体系再度发生重大转换,伸展正断层体系被左旋走滑运动体系所代替,并一直延续至今。中更新世以来多次隆升构造变形体制的转换说明东昆仑地区的成山过程受控于多种动力背景,而非单一的挤压抬升。隆升构造变形体系的确定及其时代约束为深入刻划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作用的动力过程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39.
大别山东部花岗岩类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大别山东部主要花岗岩体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稀土元素配分型式的基础上 ,探讨了花岗岩体的物质来源、成岩模式及其构造意义。研究表明 :(1)大别山东部出露的主要花岗岩类岩体的物质来源基本相同 ,且源区具有古岛弧的特征 ;(2 )各岩体的成岩模式呈现以分离结晶作用为主的特征 ;(3)花岗质岩浆上侵的构造环境与中国东部燕山期构造转折的大背景有关。伸展拉张过程造成的地幔上涌不但是花岗岩类形成的构造条件 ,也对超高压变质岩的快速折返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0.
碳酸盐岩差异性风化成土特征及其对石漠化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碳酸盐岩极低的酸不溶物含量使岩石风化产生的残积土壤物质数量极少,并产生巨大的体积缩小,促使早期形成的残积土在重力作用下不断向下塌陷。显著的差异性风化使基岩面强烈起伏,甚至形成大量的岩溶尘洼地、裂隙、地下管道、洞穴系统等。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土粒沿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经微距离或短距离搬运到上述低洼或地下空间中,甚至由地下河带到更远的地方,这是碳酸盐岩地区土壤丢失的重要方式,也是形成石漠化最主要的地质因素。土壤在地表分布高度不均匀,是碳酸盐岩地区的地表少土的重要原因。对于酸不溶物含量相当的石灰岩和白云岩而言,由于白云岩的差异性风化明显弱于石灰岩,以及受各种应力作用后,白云岩形成的节理及裂隙密集而均匀,从而提高了近地表白云岩的含水能力,延长了风化过程中的水-岩反应时间,使风化作用可以相对集中于地表或近地表进行,有利于岩石的整体风化作用的进行,同时使白云岩风化壳基岩面起伏相对较小,风化残积形成的土壤分布也相对均匀。因此,白云岩区地表土层较厚,石漠化程度也稍弱于灰岩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