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3篇
  免费   246篇
  国内免费   228篇
测绘学   563篇
大气科学   148篇
地球物理   173篇
地质学   703篇
海洋学   572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54篇
自然地理   6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1.
地震前兆数据的管理与服务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简要介绍了中国地震局全国地震前兆台网中心及其前兆数据来源和特点,重点分析了该中心的数据管理、数据服务及应用。全国地震前兆台网中心在剖析地震前兆数据的结构和总结其特点的基础上,选择了自行研制的基于双表数据结构的CAPOmen平台来管理和维护各种前兆数据,并枚举了该平台所具有的一些特点,前兆台网中心还运用Web和FTP等网络传输手段与用户及研究单位进行各种数据交换和共享,提供以CAPOmen 平台为后台数据库管理的基于浏览器的前兆数据查询、浏览、下载及其他服务等。并对地震前兆数据的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2.
芜湖江东船厂新建船台滑道位于有较厚软弱土层的岸坡上。本文采用三维有限元和刚体极限平衡理论结合的方法分析岸坡稳定, 对不同潜在滑动面进行探索, 求解最小安全系数及相应滑动面位置。分析结果已在施工实践中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13.
中国华北地台二叠纪前陆盆地的发现及其证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受宇地系统场控制的突发性海侵形成的碳酸盐岩-碎屑岩旋回层序界面进行的等时性旋回层序对比,建立了纵穿华北地台晚石炭世=二叠纪的等时性旋回层序格架,首次发现了华北地台从晚石炭世至二叠纪已经由稳定克拉通盆地转化为具冲断造山楔挤压的前陆盆地,主要证据有:从紫松阶中晚期,隆林阶至栖霞阶,北华北各旋回层序已成为具有前渊造山带物源性质的巨充填层序和反粒序层序(PS6-PS28),在南华北同时限各下超层序的底部均发现具补偿性的深海相泥岩和硅质岩,在南部出现属前陆前隆带的后阶型缓坡碳酸盐岩序;二叠纪沉积盆地的冲断造山带物源性质的普遍存在,似瘤状硅质结核,凝灰岩,凝灰质沉积,以及具有浊积滑塌重力流复理石的沉积共生序列;多期次广泛发育的火山岛弧-孤后火山喷发事件;反极性时和古纬度的变化等,以上证据均支持从早二叠世以来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兴蒙褶皱带发生聚敛碰撞形成冲断带和前陆盆地,证明了华北地台在二叠纪已成为具有弧后性质的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114.
试论华北板块寒武纪地层的穿时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北板块寒武系馒头组和毛庄组,徐庄组和张夏组,崮山组、长山组和凤山组分别以紫红色泥质白云岩及页岩、鲕粒灰岩和竹叶状灰岩为特征,依次形成于Xi湖--塞卜哈、鲕滩和滩外斜坡环境。若按传统的时代划分,必然得出互相矛盾的古地理解释。按Walther相律,应有大量的柴红色泥质白云岩和页岩,鲕粒灰岩与竹叶状灰岩是同时形成的,无论泥质白云岩和页岩,鲕粒灰岩还是竹叶状灰岩都是随着海侵、相迁移而一个地区,一个地区依次形成,并且它们都是穿时的。  相似文献   
115.
谭世燕  石义强  赵育捷 《世界地质》2001,20(2):155-160,2091
松辽平原在地貌和地质上都是一个盆地。盆地中心区域上地幔隆升形成地幔枕,使本地区成为地壳中的一个热点,具有较高的地热背景。盆地是汇水区,盆地中部地域自然就成为地下热水主要的分布区。松辽盆地地热资源开发远景大有希望。  相似文献   
116.
During the early Middle Devonian in South China, an extensive carbonate platform was broken up through extension to create a complex pattern of platforms, and interplatform basins. In Givetian and Frasnian carbonate successions, five depositional facies, including peritidal, restricted shallow subtidal, semi‐restricted subtidal, intermediate subtidal and deep subtidal facies, and 18 lithofacies units are recognized from measured sections on three isolated platforms. These deposits are arranged into metre‐scale, upward‐shallowing peritidal and subtidal cycles. Nine third‐order sequences are identified from changes in cycle stacking patterns, vertical facies changes and the 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of subaerial exposure indicators. These sequences mostly consist of a lower transgressive part and an upper regressive part. Transgressive packages are dominated by thicker‐than‐average subtidal cycles, and regressive packages by thinner‐than‐average peritidal cycles. Sequence boundaries are transitional zones composed of stacked, high‐frequency, thinner‐than‐average cycles with upward‐increasing intensity of subaerial exposure, rather than individual, laterally traceable surfaces. These sequences can be further grouped into catch‐up and keep‐up sequence sets from the long‐term (second‐order) changes in accommodation and vertical facies changes. Catch‐up sequences are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ly thick cycle packages with a high percentage of intermediate to shallow subtidal facies, and even deep subtidal facies locally within some individual sequences, recording long‐term accommodation gain. Keep‐up sequences are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ly thin cycle packages with a high percentage of peritidal facies within sequences, recording long‐term accommodation loss. Correlation of long‐term accommodation changes expressed by Fischer plots reveals that during the late Givetian to early Frasnian increased accommodation loss on platforms coincided with increased accommodation gain in interplatform basins. This suggests that movement on faults resulted in the relative uplift of platforms and subsidence of interplatform basins. In the early Frasnian, extensive siliceous deposits in most interplatform basins and megabreccias at basin margins correspond to exposure disconformities on platforms.  相似文献   
117.
笔者在研究有关文献和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后发现.地洼学说近十余年来进展显著,科研成果累累.被称为当代最有生命力的学科之一,但系统地研究其成长过程尚欠缺.为了促进地球科学的不断发展。总结经验与教训。扩大学科间的交流.本文重点论述了地洼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进展阶段与特点;发展总体趋势;学说的前景和展望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8.
本文在矿石包体稳定同位素实测资料基础上编制了研究区成矿溶液δD等值线图,表明该成矿带内多数矿床在大气降水参与成矿过程方面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计算各个成矿系统的水岩比后,根据其在δ ̄(18)O-δD坐标系中的位置可发现:成矿带多数矿床分属3个构造-水文成矿系列——每个系列是由一组相对富岩浆水的成矿流体矿床为内核;一组相对贫岩浆水的矿床为外围围绕该核心。基于对各个成矿系统流体演化成熟度的计算,提出一种预测、评估矿床规模的构造-水文方法。  相似文献   
119.
地壳岩石与矿物的流变性主要受温度的控制,其次是受其成分的控制。在深部地壳高温环境下,岩石和矿物的流变性较强,应变相对均匀分布。在浅部地壳中,它们的粘滞性及各自间的粘滞性比显著增强,而流变性减弱,应变逐渐集中于适合流变和变形的岩石与矿物。流变性的这种变化导致了露头各种构造形迹的变化,如皱、布丁和剪切带等,以及各种显微构造特征的变化(如:变形矿物、压力影和膝折等)。岩石与矿物的这种物性概念在地质学中的运用,实质是将构造变形样式的形成机理分析趋于定量化和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20.
华北地台早古生代沉积建造及台地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大量的野外实际资料和实验室的研究工作,运用沉积建造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华北早古生代的沉积建造类型和沉积特征进行了阐述。根据岩石的共生组合关系划分出八种沉积建造类型,二大类沉积建造系列;在台地的内部和边缘可以识别出二种不同类型的地层格架和几何形态;华北早古生代的演化历史可划分出4个发展阶段,它不仅概括了研究区的沉积历史和构造历史,而且在理论上指导了有关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