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59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41篇
地质学   171篇
海洋学   44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81.
DAPI荧光染色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浮游细菌及原生生物的定量研究,但对底栖生物的定量效能尚缺必要的研究。比较了冷冻和冷藏两种保藏方式以及保存时间对DAPI荧光计数底栖细菌、蓝细菌、硅藻、不同粒级自养小鞭毛虫(PNF)和异养小鞭毛虫(HNF)的影响。对黄海冷水团三个站位表层2cm底栖样品进行的4℃冷藏与?20℃冷冻避光保存的比较研究表明,两种保藏方式下两个站位的所有研究对象均无显著差异,但另一站位的PNF(2~5μm和5~10μm)的冷藏保存显著优于冷冻保存。对选取的另外两个站位(0~2cm和2~5cm分层)的样品经1个月和4个月冷藏保存后的分析表明,对于底栖细菌、蓝细菌、PNF(5~10 μm)、PNF(10 μm)、HNF(10 μm)和硅藻在保存1个月和4个月后的计数没有显著差异,而对于PNF(2~5 μm)、HNF(2~5 μm)、HNF(5~10 μm)保存4个月的数量明显低于保存1个月的样品,如其中一个站位的0~2cm分层的PNF(2~5 μm)丰度减少了47.4%,2~5cm分层的丰度减少了59.6%,HNF(2~5 μm)和HNF(5~10 μm)经4个月后丰度降为0。本研究表明,对底栖细菌、蓝细菌以及原生生物的定量计数可因样品、保藏方式及保存时间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因此对于底栖样品短期内宜采用避光、冷藏保存,并在带回实验室后尽快分析。  相似文献   
282.
本文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对辉锑锡铅矿(100)解理面的表面结构物征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清晰的原子级分辨率图像,并观察到辉锑锡铅结构中因两种基本构造层不匹则导致的调制波结构及超结构长周期现象,同时还观测研究了辉锑锡铅矿的表面微形貌特征。 ?  相似文献   
283.
胶州湾浮游病毒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荧光显微镜技术,对2007年6~8月胶州湾14个站点的浮游病毒丰度进行了检测,分析了病毒在不同月份的水平与垂直分布变化,发现胶州湾浮游病毒的丰度在0.48×107~22.78×107个/mL之间,平均值为(5.72±4.72)×107个/mL,7月份病毒丰度明显高于其他两个月(P0.01)。病毒呈现从湾内至湾口至湾外递减的趋势,病毒垂直分布变化不明显。病毒-细菌比率(VBR)范围为3.90~150.72,平均值42.05±28.55,处于较高水平。利用多元相关性分析发现,病毒丰度与异养细菌丰度、聚球藻蓝细菌丰度和叶绿素a含量相关,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605(P0.01),0.265(P0.01)和0.604(P0.05),确定系数R2分析表明,异养细菌和叶绿素a对浮游病毒丰度的影响基本相当。病毒丰度与温度、盐度无明显相关性。对VBR的分析表明,调查区域藻类病毒占总浮游病毒的比例较高;通过VBR与异养细菌丰度的负相关性分析,认为胶州湾噬菌体的宿主菌种群较单一。  相似文献   
284.
To identify all desired shape parameters of granular particles with less computational cost, this study proposes a three-dimensiona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3D-CNN) based model. Datasets are made of 100 ballast and 100 Fujian sand particles, and the shape parameters (i.e., aspect ratio, roundness, sphericity, and convexity) obtained by conventional methods are used to label all particles. For the model training, by feeding the slice images of particles into the model, the contour of particles is automatically extracted, thereby the shape parameters can be learned by the model. Thereafter, the model is applied to predict shape parameters of new particles as model testing. All results indicate the model trained based on slice images cut from three orthogonal planes presents the highest prediction accuracy with an error of less than 10%. Meanwhile, the accuracy for concave and angular particles can be guaranteed. The rotation-equivariant of the model is confirmed, in which the predicted values of shape parameters are roughly independent of orientations of the particle when cutting slice images. Superior to conventional methods, all desirable shape parameters can be obtained by one unified 3D-CNN model and its prediction is independent of particle complexity and the number of triangular facets, thus saving computation cost.  相似文献   
285.
为定性并定量研究海水双壳类受精过程中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动态,改进了一种免疫荧光显微观察方法,包括样品的预处理、荧光染色和荧光显微观察.本方法适用于同步观测海水双壳类的纺锤体和染色体,具有操作简捷、清晰度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