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3篇
  免费   873篇
  国内免费   1484篇
测绘学   105篇
大气科学   2234篇
地球物理   892篇
地质学   716篇
海洋学   1103篇
天文学   274篇
综合类   167篇
自然地理   709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146篇
  2021年   176篇
  2020年   178篇
  2019年   269篇
  2018年   171篇
  2017年   211篇
  2016年   193篇
  2015年   208篇
  2014年   284篇
  2013年   311篇
  2012年   325篇
  2011年   291篇
  2010年   224篇
  2009年   295篇
  2008年   255篇
  2007年   318篇
  2006年   278篇
  2005年   209篇
  2004年   191篇
  2003年   177篇
  2002年   173篇
  2001年   126篇
  2000年   148篇
  1999年   119篇
  1998年   125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103篇
  1995年   83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83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3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41.
Tidal levels and currents in the Tongan region of the Pacific were simulated using a two-dimensional frequency-domain finite element model. The eight major diurnal and semidiurnal tidal constituents were modeled successfully, using open boundary conditions taken from a global tidal model based on the Topex/Poseidon satellite altimeter. Comparison of model results with observations from the single tide gauge site in the area were later used to adjust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The validity of omitting horizontal eddy viscosity from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was checked by running an equivalent finite difference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the submarine Tongan ridge does not appear to trap tidal energy, there are residual tidal currents and possible recirculations which are capable of influencing biological productivity around Tonga. The model results are reduced to a simple method for predicting tidal heights in outlying areas, based only on the tidal calendar for the capital, Nuku'alofa.  相似文献   
942.
利用2000~2008年的卫星高度计资料和QuikSCAT风场资料,反演了全球的海表的地转流和Ekman流,将两者合成后生成了0.5°×0.5°的逐周全球表层流产品。在计算Ekman流的时候,引入了权重函数,改进了Lagerloef方法中Ekman流在25°S和25°N上的不连续问题。分析表明:卫星资料反演的流产品能够反映出海表流场的特征,将其分别于TAO观测和SGUD流产品进行定量化的比较显示,所得流产品具有较高的反演精度和可信度,说明改进的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43.
李凌 《海洋工程》2013,31(2):100-104
为了建立驳船型浮式生产储卸装置的风倾力臂和船型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构造了与其主尺度及设计工况对应吃水、排水量和正浮状态侧向所受风倾力臂相关的3个无因次量——"相对力臂"、"相对排水量"和"相对吃水",使前二者的乘积与相对吃水呈现出线性变化关系,通过拟合直线得到风倾力臂的解析解,其有效性经6艘我国现役FPSO的设计数据和理论分析验证,结果理想。  相似文献   
944.
The SE Pacific stock of Patagonian grenadier (Macruronus magellanicus) showed evidence of an abrupt reduction in recruitment after 2000. This drop exceeded expectations from changes in the spawning stock biomass (SSB), indicating a change in the stock-recruitment relationship (S-R). We evaluated whether variability in recruitment could be explained by concurrent changes in three environmental indices: sea-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SSTA); 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 (SOI); and latitudinal position of the west wind drift bifurcation (WWDL). Continuous and discrete effects of these indices were tested as covariates in linear log-log and non-linear Ricker's S-R models. Discrete effects represented regime shifts detected in SSTA (1998), SOI (1998) and WWDL (1995). While SSTA was the only continuous variabl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 the discrete 1998 regime shift supported the most informative model. The best Ricker's model considered a discrete intercept change in the same year: 1998. Although a spurious correlation between SSTA and S-R changes is possible, SSTA may be reflecting major physical or biological changes relevant to M. magellanicus juveniles in the SE Pacific.  相似文献   
945.
武夷山成矿带燕山期岩浆-成矿活动的深部动力学机制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武夷山成矿带及邻区的上地幔存在着显著的低速异常,可能与地表的岩浆-成矿活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研究利用分布在华夏地块98个固定地震台站以及59个流动地震台站所记录到的278个远震事件,采用远震层析成像方法构建了武夷山成矿带及邻区...  相似文献   
946.
蚁群算法(ACO)主要应用于组合优化问题(COPs),很少应用于地球物理重磁资料物性反演。首先,对蚁群系统中目标函数值与信息素的映射机制进行改进。理论模拟表明,改进后的Gauss模型在收敛速度和反演精度方面比传统的ant-cycle模型要好,适用于重磁资料物性反演。然后,将蚁群算法应用于南岭地区千里山岩体和九嶷山岩体重力资料反演与解释。结果表明:蚁群算法圈定的花岗岩岩体与地面地质填图结果及大地电磁测深反演结果吻合,较好地控制了千里山岩体和九嶷山岩体的深度和形状。该结果可为研究南岭地区花岗岩侵入模式和多金属成矿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7.
利用全国664站1961—2012年逐日霾观测资料、降水量、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资料,分析中国霾日数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成因。结果表明:我国年霾日数分布呈明显东多西少特征,中东部大部地区年霾日数在5~30 d,部分地区超过30 d,西部地区基本在5 d以下。霾日数主要集中在冬半年,冬季最多,秋季和春季次之,夏季最少,12月是霾日数最多的月份,约占全年霾日数的2成。我国中东部地区冬半年平均霾日数呈显著的增加趋势(1.7 d/10a),霾日数显著增加时段主要在1960年代、1970年代和21世纪初,在1970年代初和21世纪初发生了明显均值突变。从区域分布来看,华南、长江中下游、华北等地霾日数呈增加趋势,而东北、西北东部、西南东部霾日数呈减少趋势。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持续时间越长的霾过程比持续时间短的霾过程增加更为明显。不利的气候条件加剧了霾的出现。霾日数与降水日数在中东部地区基本以负相关为主,中东部冬半年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4 d/10a),表明降水日数的减少导致大气对污染物的沉降能力减弱。另一方面,霾日数与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以负相关为主,而与静风日数则以正相关为主,冬半年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减小,静风日数增加,表明风速减小导致空气中污染物不易扩散,从而更易形成霾天气。  相似文献   
948.
一次雷暴大风的物理环境场和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9年8月27日15-18时,石家庄地区出现雷暴大风等灾害性强对流天气过程,石家庄地区北部新乐县境内的多普勒雷达探测到了此次天气过程中完整的阵风锋、飑线、中气旋等中尺度天气系统,并对此次雷暴大风的环境场和多普勒雷达产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层逆温、中低层垂直风切变较强的不稳定层结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阵风锋对对流风暴发展强度具有反馈作用,当二者逐渐远离时,对流风暴强度减弱甚至消亡;当二者逐渐靠近时,对流风暴发展加强,甚至发展为超级单体对流风暴。多单体对流风暴带状排列构成飑线系统,所经测站出现风速突增、风向急转、气压涌升、气温下降,钩状回波、人字型回波、弓形回波和深厚持久发展的中气旋是本次天气过程中的超级单体对流风暴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地面破坏性大风主要由超级单体对流风暴所引发。  相似文献   
949.
950.
针对风廓线雷达资料分辨率高但目前业务应用不广泛的问题,通过对2006年6月29日一次因飑线天气引发的强降水的观测,分析水平风场、垂直气流和大气虚温的变化,以及高低空急流出现的时机并结合地面观测实况,探讨风廓线雷达资料在此类天气过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水平风场可以清晰地显示高空急流和低空急流出现的时刻和高度,高空急流区和低空急流区不断发展并相互靠近可以预示阵风锋的到来;垂直速度正值突然增大(气流向上为正,向下为负)并迅速变成负值是判断阵风锋过境的一个依据,同时也预示降水即将开始;另外,高空温度递减率的突然加大对降雨的出现也有一定的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