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7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278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54篇
地球物理   122篇
地质学   628篇
海洋学   99篇
天文学   48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11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81.
尾矿坝稳定性的可靠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张超  杨春和  徐卫亚 《岩土力学》2004,25(11):1706-1711
以极限平衡理论和传统的安全系数方法为基础,将可靠度理论引入尾矿坝稳定性分析中。通过敏感性分析和可靠度计算分析发现,尾矿材料的内摩擦角的变异性将显著地影响尾矿坝稳定性分析的可靠指标,重度的变异性对可靠指标的影响大于粘聚力的变异性的影响。简述了尾矿坝稳定性分析中利用可靠度理论的重要性,并建议在尾矿坝的可靠度分析中,将尾矿材料的抗剪强度指标c, 和重度 作为基本随机变量。  相似文献   
182.
公路桥涵台背回填稳定性极限分析上限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葛折圣  葛折贵  黄晓明 《岩土力学》2004,25(12):2007-2012
运用塑性力学极限分析的上限定理,分析公路桥涵台背回填的稳定性问题。首先,由模型试验和数值分析结果确定回填区和地基的滑动模式;其次,根据位移协调条件建立滑动体的速度场,并计算各滑动楔块的位移速度;最后,运用虚功原理和优化算法寻找最不利滑动面位置,计算不同回填材料的土压力或临界填筑高度。研究发现:地基与回填材料的强度、性能以及加筋条件对台背回填稳定性的影响都非常显著。结果表明:增加地基与回填材料的强度,采用轻质回填材料,减小加筋间距和增加筋材强度,都有利于提高台背回填材料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3.
使用流体压差法建立根缘油气藏动态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缘油气藏(深盆油气藏) 是紧临源岩存在的烃类聚集, 是在高勘探程度下所发现的油气藏类型.由于它在成藏机理及存在方式上的特殊性, 常规意义上所采用的动力平衡方程不再适合于对其成藏平衡作用过程的分析.结合根缘油气藏地质特征及其演化特点, 采用对连续油气柱上升力的分解分析方法, 讨论了流体压差的平衡问题, 建立了位于源岩上部的根缘油气藏的动力平衡方程.   相似文献   
184.
倾斜基岩上的边坡破坏模式和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离心模型试验对工程中被颇为关注的带有与边坡走向一致的倾斜基岩面,且在该基岩面存在软弱夹层的边坡的稳定性和破坏模式进行了比较详细地研究,并用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计算分析。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该类边坡失稳时,紧贴岩面的软弱夹层就成为滑动破坏面,因而边坡整体沿基岩面向下滑动,且侧向水平位移各处基本一致,表现出典型的平移滑动破坏模式。将稳定安全系数的实测结果与按平移滑动破坏模式的极限平衡分析方法的计算结果相比较后发现,两者相当地吻合,证实了按平移滑动破坏模式所作的极限平衡分析,能良好地预测边坡平移滑动破坏情形下的稳定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185.
研究了Rb2 CO3-CH3CH2 OH -H2 O体系在 2 0°C下的相平衡 ,绘制了相应的溶度图。发现Rb2 CO3·2 .5H2 O的新物相 ,与以往报道的结果不一致  相似文献   
186.
Recent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Lower Mississippi Rive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study documents slope and stream power changes in the Lower Mississippi River during the pre-cutoff (1880s–1930s), and post-cutoff (1943–1992) periods. The study reach extends from New Madrid, MO, to Natchez, MS, a distance of about 900 km. Analyses for six major reaches and 13 sub-reaches for the pre- and post-cutoff periods indicate that the river presently has a much larger slope and stream power than prior to the cutoffs. The largest increases have occurred between Fulton, TN, and Lake Providence, LA, where slope and stream power increases range from about 27% to 36% and 20% to 38%, respectively. Increases in slope and stream power in reaches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have also occurred, but to a lesser degree. Previous investigations have shown that no coarsening of the bed material has occurred since 1932, and that the bed material may actually be somewhat finer overall. As the Lower Mississippi River is not a sediment-starved system, an increase in stream power with no change in D50 would be expected to be offset by an increase in the bed material load as the river adjusts towards equilibrium. Previous investigators have inferred a reduction in the sediment loads on the Mississippi River this century based on analyses of total measured suspended loads. However, these results should be viewed as primarily representing the changes in wash load and should not be taken to imply that bed material loads have also decreased. Therefore, the bed material loads in the study reach should be greater than in the pre-cutoff period. Excess stream power in the sub-reaches directly affected by cutoffs resulted in scour that increased downstream bed material load. These elevated sediment loads play a key role in driving morphological adjustments towards equilibrium in the post-cutoff channel. The stability status of the channel in the study reach currently ranges from dynamic equilibrium in the farthest upstream reaches through severe degradation to dynamic equilibrium in the middle reaches, and aggradation in the lowest reaches. These evolutionary trends cannot be explained by consideration of changes in slope and stream power alone. Changes in the incoming bed material load to each reach generated by upstream channel evolution must also b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87.
王伟 《地质与勘探》2024,60(2):236-243
砂岩型铀矿是绿色经济可采的重要能源矿种,目前是世界上重要的铀矿勘探类型之一。二连盆地芒来铀矿床、鄂尔多斯盆地纳岭沟铀矿床铀矿体多呈板状产出,板状铀矿体成因备受关注。为研究砂岩型铀矿内部U、Ra和铀镭平衡系数(Kp)分布的垂向分布规律,本文以二连盆地芒来铀矿床为例,采用具有网格精度高优点的克里格插值法研究U、Ra和Kp垂向分布规律,分别利用放射性样品分析数据和定量伽马测井五点式反褶积法反演U含量数据,通过克里格法精细刻画砂岩型矿体中U、Ra和Kp分布的垂向分布规律。研究发现,该矿床板状矿体内部具有卷状的特征,Kp分布形态可以用来判断含氧含铀水的运移方向以及氧化强弱。该方法对研究铀矿体形态、铀矿成矿规律和后续地浸开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8.
研究海湾平衡剖面对理解海湾地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给出了收缩型、扩张型和矩形3种典型海湾平面形态对平衡剖面的影响。建立了海湾长度远小于潮汐波长的短尺度海湾的平衡剖面和对应的时均悬沙浓度的解析解。采用水深平均的水动力方程、泥沙输移方程和地形演变方程的耦合模型对以上3种类型海湾的平衡剖面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这3种类型海湾的水面、流速、时均悬沙浓度和平衡剖面的计算结果,并利用水面数值结果确定了海湾水面解析解所含的一个待定常数。研究结果给出了3种不同海湾平面形态所对应的平衡剖面形态:矩形海湾对应斜坡型;收缩型海湾对应下凹型;扩张型海湾对应上凸型。所得海湾平衡剖面和时均悬沙浓度的解析解与数值解一致。  相似文献   
189.
马芳  穆治国  刘玉琳 《地球学报》2003,24(2):105-110
房山岩体是由 3次脉动式侵位形成的复式岩体 ,不同期次侵位的岩石及其中的包体来自相同的岩浆源区 ,为下地壳的中、基性火成岩。全岩 矿物Rb Sr等时线年龄为 12 6± 3Ma。第 1期至第 2期 ,主要是由以斜长石为主的矿物平衡结晶造成的 ;第 2期至第 3期 ,则可能是批式熔融的结果。包体的成因机制可能不止一种 :英安玢岩质包体和石英粗安玢岩质包体可能分别代表第 2期和第 3期脉动式侵入体的冷凝壳 ;石英正长岩包体则可能代表该侵入体演化到最后的产物 ;而石英闪长质和石英二长闪长质包体则可能为同源岩浆早期结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0.
本实验选用ZLI-3654型铁电液晶(FLC)以及SE-3140型取向剂制备FLC器件样品,通过改变FLC相变过程中的降温速率以及相变前的热力学平衡态来研究FLC相变前的热力学平衡态对FLC排列的影响,共进行了十组实验.实验后,将FLC器件静态对比度进行比较,得出手性向列相到近晶A相(N*-SmA)相变前的热力学平衡态对FLC实现均匀排列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的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器件的静态对比度可高达620 ∶1, N*-SmA相变前的热力学平衡态有利于形成高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