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0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185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71篇
地质学   241篇
海洋学   716篇
天文学   44篇
综合类   71篇
自然地理   7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941.
天津团泊洼水库水体生物生产力与渔业开发利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天津市团泊洼水库属华北平原滨海盐碱性水库。1989年多学科综合调查的结果表明:该水体中营养盐类含量氮高磷低,挺水植物藨草、芦苇为主要初级生产者,浮游生物种类贫乏,现存量不高,周丛生物丰富。结果还表明,该水体仍有较大渔产潜力。应从调整鱼类种群结构着手,充分而合理地利用水体中的可更新资源,使渔业、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42.
戴泽贵  曹克驹 《湖泊科学》1999,11(3):251-259
依据1980-1992年全国20个省55座水库渔业资源调查数据,运用R型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48项指标间的层次性进行分析,水库渔业营养类型划分标准的指导层次体系可确定为:第一层次包括地理,气候,水深,面积和体积,土壤,水文等6个小层次;  相似文献   
943.
东亚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sunameri)是渤黄海水域仅有的常见鲸类动物,为我国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物种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级.渤海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是东亚...  相似文献   
944.
中国低丰度大型岩性油气田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邹才能  陶士振  谷志东 《地质学报》2006,80(11):1939-1951
我国低丰度岩性油气田具有很大的资源潜力和储量规模,在中、古生代地层均有广泛的分布,具备良好的油气地质背景和成藏条件,是未来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其形成条件及富集规律不明.本文在大量统计分析和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低丰度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分布特征、富集规律和未来的勘探领域.研究指出了低丰度大型岩性油气田形成的几个地质背景:大面积高丰度烃源岩;平缓的构造格局;稳定的沉积背景;大规模的沉积体系;建设性成岩环境.系统分析了油气田形成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1陆相(或海陆交互相)大型三角洲平原—前缘主河道砂体、海相高能相带(台缘礁滩、滨岸砂体)是大型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分布区;2次生溶蚀相、白云岩化相、风化淋滤相、绿泥石薄膜胶结相和TSR相等建设性成岩作用是优质储层及大油气田分布的有利区;3古地形(古隆起、斜坡、起伏带、鼻隆等)、断裂(层/褶/坡/陷/块)带、构造反转带、裂缝发育带和地层剥蚀尖灭带是大型油气田形成的有利构造条件和富集地区;4低丰度大型岩性油气田的分布和富集普遍受控于构造、沉积和成岩三因素控制的“甜点”.研究成果可为寻找油气勘探的后备领域和储量接替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45.
好氧不产氧光合细菌(aerobic anoxygenic photosynthesis bacteria,AAPB)是广泛分布于海洋、湖泊及河流等典型水域生境中的异养原核生物,能够以环境中有机物为营养物质来获取细胞生长及代谢所需的能量,同时借助自身独特的菌绿素完成光合作用产能但不合成氧气,在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越来越多的AAPB种属被陆续报道,基于光合基因,例如光合反应中心M亚基(pufM)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大部分AAPB属于α-、β-及γ-变形菌,且丰度及多样性随生境的不同而呈现时空地理格局异质性.本文对AAPB的栖息环境与生长特性、丰度与分布、生态功能以及环境驱动因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和综述.目前,针对水库生态系统AAPB的研究鲜见报道,作者建议开展水库生境中AAPB多样性分布、环境驱动因素及生态功能研究,丰富对于水生生态系统中功能微生物种群生态结构与代谢功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946.
水文节律是影响湖泊湿地土壤碳循环的重要因素."堑秋湖"是鄱阳湖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对鄱阳湖碟形湖水文节律具有显著影响.因此,本文研究了"堑秋湖"对鄱阳湖洲滩土壤碳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堑秋湖"围堤内外洲滩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围堤内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比围堤外低35.03%.围堤内土壤有机碳(SOC)矿化速率明显高于围堤外.围堤内SOC矿化的平均Q10为2.72,比围堤外低4.83%,但两者SOC矿化的水分敏感性没有显著差异.围堤内外SOC矿化速率分别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土壤轻组氮含量相关关系最为显著.综上所述,"堑秋湖"围堤已经改变了鄱阳湖洲滩的土壤碳循环过程.模拟湖泊湿地土壤碳循环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渔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7.
研究海洋渔业产业结构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对于促进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2008—2017年我国沿海9省(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方法计算海洋渔业碳排放效率,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探讨海洋渔业产业结构优化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海洋渔业碳排放效率的地区差异显著,除河北和广西外,其他地区均具有较高的海洋渔业碳排放效率;从空间特征看,海洋渔业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海洋渔业碳排放效率也存在一定的空间依赖性,碳排放效率的"高-高"集聚特征较为明显;从回归结果看,海洋渔业产业结构优化和海洋渔业经济水平对海洋渔业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作用于本地区,而且辐射和扩散到邻近地区;渔民收入、渔业科研投入和渔业对外开放水平对海洋渔业碳排放效率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48.
海洋渔业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对海洋渔业上市公司实施了一系列扶持补助政策。文章对我国海洋渔业上市公司2012—2018年连续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运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政府补助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海洋渔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并进一步以产权性质作为分组变量进行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政府补助对海洋渔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国有上市公司的政府补助效果优于民营上市公司。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政府实施补助政策应坚持市场导向,并建立评估追踪机制,海洋渔业上市公司要建立科学的公示制度,明确补助资金的流向及用处。  相似文献   
949.
采用FISH技术对2008年冬、夏两季太湖梅梁湾水体中细菌优势种群的丰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中,选取荧光素标记的特异寡核苷酸探针,与太湖梅梁湾水体中的四类细菌优势种群α-变形菌(α-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β-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γ-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Bacteroidetes)进行原位杂交。结果表明:①所测定的四类细菌优势种群占总细菌的比例在冬季均显著高于夏季(P0.01);②水体中α-proteobacteria的丰度随TP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R~2=0.860,P0.01);③随着Chl.a浓度的增加,水体中细菌的丰度呈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其中的γ-proteobacteria,其增大趋势更加显著(R~2=0.857,P0.01);④细菌种群的丰度受水体中PO_4~(3-)浓度的影响,尤其是对Bacteroidetes的影响更加显著(R~2=0.733,P0.05)。  相似文献   
950.
末次冰期以来陆地植被中C3/C4植物相对丰度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是当前古生态古气候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雷州半岛北部下录和屋山两处泥炭沉积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org)重建了该区域末次冰期以来C3/C4植物相对丰度演化历史,并探讨了其可能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MIS-3阶段初期,屋山地区的植被以C3和C4混合植被为主,在此后的MIS-3阶段绝大部分时期,下录和屋山地区的植被主要为C3植被,在个别时段C4植物也曾一度有所扩张;在MIS-2阶段,下录地区C3植物含量显著降低,区域植被以C4植物为主;在全新世初期,下录地区的C3植物含量呈现出增加趋势,气候环境变得有利于C3植物生长.对比研究表明,由于在末次冰期乃至冰期最盛期阶段,雷州半岛地区的气温下降幅度可能仅在5~8℃左右,温度足以满足C3/C4植物的生长需要,从而使得受东亚夏季风强度直接影响的降水增多或减少成为控制本区域C3/C4植物相对丰度变化的主导因素.此外,大气CO2浓度可能对该地区C3/C4植物相对丰度变化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