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4篇
  免费   280篇
  国内免费   250篇
测绘学   1658篇
大气科学   134篇
地球物理   381篇
地质学   651篇
海洋学   245篇
天文学   48篇
综合类   369篇
自然地理   19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63篇
  2020年   156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222篇
  2016年   182篇
  2015年   205篇
  2014年   204篇
  2013年   213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77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Accurate and reliable methods for quantifying grain size are important for river science, management and in various other sedimentological settings. Remote sensing offers methods of quantifying grain size, typically providing; (a) coarse outputs (c. 1 m) at the catchment scale where individual grains are at subpixel level, or; (b) fine resolution outputs (c. 1 mm) at the patch scale. Recently, approaches using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UAVs) have started to fill the gap between these scales, providing hyperspatial resolution data (< 10 cm) over reaches a few hundred metres in length, where individual grains are at suprapixel level. This ‘mesoscale’ is critical to habitat assessments. Most existing UAV‐based approaches use two‐dimensional (2D) textural variables to predict grain size. Validation of results is largely absent however, despi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latform stability and image quality obtained by manned aircraft versus UAVs. Here, we provide the first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the accuracy and precision of grain size estimates produced from a 2D image texture approach. Furthermore, we present a new method which predicts subaerial gravel size using three‐dimensional (3D) topographic data derived from UAV imagery. Data is collected from a small gravel‐bed river in Cumbria, UK. Results indicate that our new topographic method gives more accurate measures of grain size (mean residual error ‐0.0001 m). Better results for the image texture method may be precluded by our choice of texture measure, the scale of analysis or the effects of image blur resulting from an inadequate camera gimbal. We suggest that at our scale of assessment, grain size is more strongly related to 3D variation in elevation than to the 2D textural patterns expressed within the imagery. With on‐going improvements, our novel method has potential as the first grain size quantification approach where a trade‐off between coverage and resolution is not necessary or inherent. Copyright © 201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2.
陈学忠  李艳娥 《地震》2019,39(1):126-135
利用川滇地区1962—2016年间发生的MS≥6.0地震资料,在去除余震的情况下,分析了其发生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极值点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果:川滇地区MS≥6.0地震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极值点具有显著关系,对于不同震级范围的地震,其与不同周期的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有关。对于MS≥7.0的地震,有90%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季节性变化极值点前14天至后37天时间段内;对于6.0≤MS≤6.4的地震,有80%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短周期变化极值点前68小时至后30小时的时间段内;对于6.5≤MS≤6.9的地震,有87.5%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短周期变化极值点前36小时至后64小时的时间段内。地震发生在特定时间段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川滇地区MS≥6.0地震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极值点的关系都可以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个结果表明,在地球自转速率发生转折的期间容易触发地震,对川滇地区地震发生时间预测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93.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reveal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xceedance probability of discharge under the combined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The study is conducted in the Xiaoqing River in Jinan, China, based on data of discharge, land-use types and precipitation from the period 1970–2016. A multivariate joint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the data is established to test the univariable, bivariable and trivariable change points. These are then used to calculate and analyse the risk probability of discharge exceeding the specific value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of precipitation and land-use typ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nge point calculated by trivariate joint distribution can reduce the disturbance of the change point obtained with the univariable or bivariable approach and reflect the changes of various factors in the hydrological processes more objectively. When the land-use type is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e trivariate distribution can reflect the variation of hydrological processes more reasonably.  相似文献   
994.
通过对某城市天桥进行非线性动力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固定墩墩底弯矩远大于自由墩墩底弯矩,且固定墩墩底弯矩已经超越桥墩结构抗力。针对这一问题,为了使桥墩均匀地承受地震作用,提高结构抗震性能,文章采取了将固定墩的固定支座改为减隔震支座的设计方案,并对不同减隔震支座的屈服力和屈服前刚度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各工况下的地震响应,最后建议了选用支座的型号。  相似文献   
995.
基于地磁垂直分量反相位现象的地下畸变电流正演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毕奥萨伐尔定理正演模拟不同深度和强度的电流感应磁场空间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并根据甘东南地区大地电磁测深反演的电性结构成果,定量计算2013年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的畸变电流强度,发现其感应磁场在Z分量上的叠加效果与实测数据差异较小。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此次地震前出现的大范围地磁低点位移现象,可应用于出现低点位移现象且电性结构比较清楚的地区。  相似文献   
996.
无人机以机动灵活、作业周期短和成本低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基础测绘等领域。然而无人机航摄系统采集像片通过传统方法需要密集分布控制点,导致作业成本增加及生产效率下降影响经济效益。为此,在考虑到航测相机曝光延迟的基础上提出基于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的稀无地面控制点的无人机遥感影像高精度几何定位方法,并通过实际测试生产数字线划图(DLG)和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可满足1∶1000地形图测绘的技术要求,其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模式较常规方法更具有推广意义,尤其是在西部测图以及岛礁测量人烟稀少人员很难或无法到达且使用常规测量方法无法满足成图要求的区域。  相似文献   
997.
张文春  范洪洋  刘永吉  林楠  张海明 《测绘通报》2019,(11):130-133,144
古建筑保护是当下测绘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非接触测量是克服传统方法数字化不足、容易造成"二次破坏"的有力举措。本文以哈尔滨红霞街99号外侨私邸为例,提出了一种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无人机航测技术相结合进行古建筑重建的研究方案。基于三维激光扫描仪和无人机获取的古建筑内外点云数据和影像数据,利用点云数据生成正射影像并绘制平、立、剖面图,创建三维模型,最后以实地量取的建筑物尺寸数据为参考分析得出图纸和模型误差。结果表明:利用三维激光点云联合无人机影像能够高效地进行建筑图纸恢复,创建高精度精细化的三维模型,为古建筑保护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8.
城市建成区的发展状况是地理国情监测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和POI数据对城市建成区进行提取,针对二者的适用性问题进行了研究。试验以沈阳市为研究区域,在研究区域内选择2016年遥感影像数据和POI数据作为数据源进行对比分析。首先,对遥感影像数据和POI数据进行预处理;其次,通过监督分类的方法对遥感影像进行建成区的提取;然后,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POI数据并提取出建成区;最后,利用叠加分析法对比分析这两种数据的适用性。试验结果表明:使用遥感影像数据作为数据源可以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城市建成区的发展现状;利用POI数据提取出的城市建成区具有较强的经济属性,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城市中的经济活跃区。  相似文献   
999.
张立  宋莉 《测绘通报》2019,(9):152-154
针对传统建筑立面测量方法作业效率低下问题,笔者探索出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快速实现建筑立面测绘的应用方案。本文结合实际场景,通过天宝TX8激光扫描仪获取建筑点云数据,利用Trimble RealWorks软件进行点云绘图。结果表明,地面激光扫描技术可以高效地实现建筑立面测绘,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数据进行建筑物立面点云分割算法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当今社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点云数据量大,处理效率低下,如何快速高效地将大量点云数据进行重建与识别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云分割技术能够将立面点云中的特征信息与背景点云分离开来,为地物特征信息的提取和识别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本文通过编程实现了多种点云分割算法,对建筑物立面进行分割处理,详细分析了不同算法的分割精度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