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76篇
  免费   729篇
  国内免费   542篇
测绘学   628篇
大气科学   119篇
地球物理   1077篇
地质学   1808篇
海洋学   318篇
天文学   92篇
综合类   640篇
自然地理   46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189篇
  2018年   151篇
  2017年   171篇
  2016年   185篇
  2015年   232篇
  2014年   233篇
  2013年   241篇
  2012年   251篇
  2011年   231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224篇
  2008年   250篇
  2007年   277篇
  2006年   241篇
  2005年   201篇
  2004年   183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97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东海地区重磁场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磁方法是地球物理研究中的重要分支,其以位场理论为基础,具有在水平方向上的高分辨率能力并能够提供地壳深部结构的信息,从而对于研究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起着经济有效的作用.文章以东海地区近年的重磁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重磁场特征,布格异常值介于-160~460 mGal,在正值背景上发育一些局部的重力低圈闭,布格重力异常的主体走向为NE向,磁力异常值介于-200~+ 500 nT,磁力异常的主体走向为NE向.同时,利用磁异常数据计算了东海的磁性基底界面,磁性基底深度在4~12 km之间变化,各个地区磁性基底深度起伏变化不同,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东海地区广泛存在中生界地层.  相似文献   
892.
台湾峡谷中段沉积特征及流体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底峡谷、高弯度水道等深水沉积单元中的流体活动方式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次研究利用高分辨地震资料,结合地形地貌特征对台湾峡谷中段的沉积特征及流体活动方式进行初步探讨.台湾峡谷中段发育内堤岸(inner levee),它成层性好、地层产状倾斜,地震反射特征与峡谷西岸和下覆滑塌体明显不同,内部结构表现为逐级上超的特征,以侧向加积为主.曲流河和深水高弯度水道的点坝均发育于河(水)道拐弯处,由于离心力作用,沉积物在凸岸堆积形成点坝.该内堤岸位于峡谷中段直线型地段,不具备形成点坝的地形地貌条件,综合分析认为该内堤岸是由垂直于峡谷轴向、自西向东的底流与沿峡谷向下的重力流交互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893.
土样比重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大庆 《地质与勘探》2013,49(3):523-527
土样比重的测量不确定度既判定了自身的可靠性,同时又影响了通过比重及其他一些参数换算得到的孔隙率、饱和度等指标的准确性。选用物理性质较为均匀的原状粉土做样品,基于《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通过比重瓶法重复测量了样品的比重。根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1999)的要求,分析了试验过程中影响因素的主要来源,建立了测量比重不确定度的计算模式,较系统地对其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结果表明:土的比重测量误差主要由称量及不均匀性两个因素引起。试验条件下的土样比重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为0.005。  相似文献   
894.
青藏高原南缘处于重力不均衡状态,由北向南可依次分为高原近重力均衡区、喜马拉雅山正均衡异常区和山前盆地负均衡异常区,正、负异常呈现壮观的镜像分布。本文选取喜马拉雅中东部的均衡重力异常数据,结合地貌高程、地壳厚度、降雨量、冰川及山前沉积等的分布状况,探讨地貌分异与均衡重力异常分布的相互关系。由上述资料获得3条跨越喜马拉雅山的综合剖面,结果显示喜马拉雅中东部正均衡重力异常的分布与冰川、河流等代表的地表剥蚀作用存在明显的空间耦合关系,而与降雨量无直接联系,山前盆地负均衡重力异常与沉积厚度的分布也存在很好的耦合。利用数值模型计算得到了喜马拉雅地区的均衡调整时间域在1 Ma左右的时间尺度内。通过与地貌响应时间域相对比,以及对地表剥蚀厚度的估计,认为山脉地区的正均衡异常主要由地壳厚度补偿不足引起(侧重Airy假说),而山前盆地的负均衡异常主要由低密度沉积层的分布引起(侧重Pratt假说),由于地貌响应时间快于均衡调整时间,在大约5~2 Ma以来,地壳的均衡调整始终延迟于山脉的持续剥蚀和山前的持续沉积,使得岩石圈朝着"反均衡"方向演变,最终形成了喜马拉雅现今壮观的镜像均衡重力异常分布。  相似文献   
895.
A detailed deep 3D geological model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many types of exploration and resource modelling. Renewed interest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Sydney Basin, driven primarily by sequestration studies, geothermal studies and coal seam gas exploration, has highlighted the need for a model of deep basin geology, structure and thermal state. Here, we combine gravity modelling, seismic reflection surveys, borehole drilling results and other relevant information to develop a deep 3D geological model of the Sydney Basin. The structure of the Sydney Basin is characteristic of a typical intracontinental rift basin, with a deep north–south orientated channel in the Lachlan Fold Belt basement, filled with up to 4 km of rift volcanics, and overlain with Permo-Triassic sediments up to 4 km thick. The deep regional architecture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will form the framework for more detailed geological, hydrological and geothermal models.  相似文献   
896.
The basement rocks of the poorly understood Thomson Orogen are concealed by mid-Paleozoic to Upper Cretaceous intra-continental basins and direct information about the orogen is gleaned from sparse geological data. Constrained potential field forward modelling has been undertaken to highlight key features and resolve deeply sourced anomalies within the Thomson Orogen. The Thomson Orogen is characterised by long-wavelength and low-amplitude geophysical anomalies when compared with the northern and western Precambrian terranes of the Australian continent. Prominent NE- and NW-trending gravity anomalies reflect the fault architecture of the region. High-intensity Bouguer gravity anomalies correlate with shallow basement rocks. Bouguer gravity anomalies below –300 µm/s2 defin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evonian Adavale Basin and associated troughs. The magnetic grid shows smooth textures, punctuated by short-wavelength, high-intensity anomalies that indicate magnetic contribution at different crustal levels. It is interpreted that meta-sedimentary basement rocks of the Thomson Orogen, intersected in several drill holes, are representative of a seismically non-reflective and non-magnetic upper basement. Short-wavelength, high-intensity magnetic source bodies and colocated negative Bouguer gravity responses are interpreted to represent shallow granitic intrusions. Long-wavelength magnetic anomalies are inferred to reflect the topography of a seismically reflective and magnetic lower basement. Potential field forward modelling indicates that the Thomson Orogen might be a single terrane. We interpret that the lower basement consists of attenuated Precambrian and mafic enriched continental crust, which differs from the oceanic crust of the Lachlan Orogen further south.  相似文献   
897.
岩溶塌陷是山东省临沂市区最重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一旦发生,会带来较大的经济和财产损失,因此对岩溶塌陷的风险评价十分必要。风险评价包括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主要分3个步骤来完成: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和期望损失评价。利用地下水流模型确定调采方案下的相关评价因子,预测了岩溶塌陷的风险性。通过比较发现,经过地下水调采后,原岩溶塌陷高风险区范围大为缩小。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和风险评价方法结合,可以确定合理的岩溶水规划开采方案,对于指导和防治岩溶塌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98.
张茂省 《地质通报》2013,32(6):833-839
黄土是具有水敏性的特殊类土,遇水后性质发生明显变化,甚至引发地质灾害.甘肃黑方台地区由于引水灌溉引发的滑坡和黄土湿陷等灾害十分严重,也很典型,已成为地质灾害研究和工程实践的热点地区之一.针对引水灌区黄土地质灾害成因机制研究与防控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以黑方台地区为例,从灌溉水入渗引起的地下水动力场与黄土工程地质性质响应及其诱发的黄土滑坡和黄土湿陷灾害等方面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研究表明,40余年引水灌溉导致台塬中心部位地下水位上升了20m,升幅为0.476m/a,导致滑坡灾害频发,平均每年发生3~4次,引起黄土湿陷总量达5.9m,非饱和黄土和湿陷系数小于0.015的黄土所引起的湿陷量达到2.16m,对黄土湿陷性研究提出新的挑战.灌区地质灾害风险防控的关键是改变灌溉模式,减少地下水补给,实施排水工程,有效地降低斜坡地带的地下水位.  相似文献   
899.
大兴安岭东南部油气资源勘查区重磁异常初步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重磁异常的初步解释表明,西拉木伦河以北的松辽盆地外围地区存在诸多中、新生代盆地,发育3条NW向深大断裂和近NEE向的弧形构造.1∶20万重力异常显示,本区中、新生代盆地边界具有较明显的梯度异常特征,1∶5万航磁异常可较为清晰地勾画中新生代火成岩的分布.重、磁、电剖面联合反演揭示,中生代地层厚度1~4km,古生界规模宏大,厚度可达4~6km,是本区寻找油气的重要层位;古生界含油气盆地基底为志留系及更老地层;大兴安岭NE向展布的花岗岩具有蘑菇状侵入特征.通过重、磁异常联合反演,消除火成岩影响,得出突泉和扎鲁特地区的中生代基底深度1.5~4km,古生代的基底深度为2~6km.  相似文献   
900.
石玲  王涛  辛鹏 《地质通报》2013,32(12):1984-1992
宝鸡是中国地质灾害发育较强的地区之一。为揭示其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在2006—2012年持续7年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资料和综合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础上,统计宝鸡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宝鸡市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4类,其中滑坡数量最多达887处,约占总数的57%,主要沿渭河谷地、东北部黄土丘陵区、南部和西部山区中人类工程活动频繁的山间盆地和主干道路切坡沿线密集分布;其次为崩塌328处,约占总数的21.23%,再次为不稳定斜坡234处,约占总数的15.15%,崩塌和不稳定斜坡主要分布于渭河盆地周边的塬边和丘陵斜坡带、东北部典型黄土丘陵区高陡斜坡带和基岩山区交通干线道路沿线的切坡地段;泥石流灾害数量最少为96处,约占总数的6.21%,集中分布在西南部陇山、秦岭山区沟谷和黄土丘陵区的沟壑中。目前,频繁发生的浅层小型滑坡和崩塌灾害,特别是黄土地区房前屋后和山区公路边坡地段的小型滑坡和崩塌灾害,是宝鸡市减灾、防灾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