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7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81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97篇
地质学   532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4篇
自然地理   170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Flood insura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limate adaptation by recovering insured losses in the event of catastrophic flooding. Voluntary adoption of flood insurance has been seen as a function of risk perception that is shaped by social norm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factors. It is based on a household survey conducted in the eastern cities of Australia and involving a total of 501 randomly selected residents. Results of a path analysis show that the likelihood of having flood insurance cover was associated with perceived social norms, but not perceived flood risk. In addition, perceived norms and risk were statistical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It is concluded that social norms played a mediating role between insuring decision and risk perception. Risk perception might influence the insuring decision indirectly through shaping perception of social norms. This implies that adaptive behaviour is not necessarily a function of risk perception, but an outcome of its impacts upon the ways in which the individuals situate themselves in their social circles or the society. There is a feedback process in which individual perceptions of risk manifest as both a cause and effect, shaping and being shaped by the socio-cultural context.  相似文献   
82.
福建东山岛地质灾害特征与成因初探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海岛是海上陆地国土和人类开发海洋的远涉基地及前进支点。海岛大幅度地快速增长的开发活动与工程建设使脆弱的海岛生态环境正遭受到严重威胁。东山岛是福建第二大岛,近10年随着水产养殖与育苗、风电建设、环岛公路和房地产开发等海岛利用和开发强度的加大,海岛地质灾害及潜在风险陡增。基于现场调查和遥感影像解译,分析东山岛赋存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分布,初步探究了主要地质灾害的诱因,为更有效地保护和可持续性开发东山岛,制定合理长效规划、防灾与减灾对策提供准确依据,并为福建及周边基岩岛的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提供实测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83.
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完成组网,除了传统测绘领域之外,目前北斗正在各行业普及,落实相关应用。本文针对输电线路地质灾害监测应用,从北斗原始观测值数据质量、定位精度两个角度探究输电线路电磁环境对北斗卫星监测数据的影响。长达23d的500kV输电线路北斗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强电磁干扰、无电磁干扰两种情形下,数据完整率差异小于1%,多路径效应差异小于0.1m,信噪比差异均小于0.3dBHz,周跳比差异均小于150;定位精度的相对差别小于5%。综合而言,输电线路电磁环境对北斗变形监测数据质量及定位精度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4.
2019年8月,济南市南部山区水井北村发生滑坡地质灾害.根据水井北村滑坡的地质背景,针对性布置物探、钻探等勘查手段,研究滑坡工程地质特征,分析水井北村滑坡类型及发生的地质成因机制;采用刚体极限平衡分析法,研究水井北村滑坡整体稳定性.研究认为断裂发育、岩层风化、地势、浅层含水层受降雨影响,是水井北村地质灾害点具备滑坡发生...  相似文献   
85.
汶川5.12大地震地表次生灾害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汶川5.12大地震,对由地震引起的地质次生灾害发生的坡度和坡向进行了统计,分析了地表破坏的易发坡度、坡向及其与震中的关系等。另外,分别以不同震中距为缓冲区、以平行中央断裂带的各级缓冲区、以等烈度区为缓冲区对地震引起的地表破坏的空间分布以及发生地表破坏的坡度在各级缓冲区中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地震引发的滑坡及滑坡群共5093个,总面积大约958km2;②在30°~44°坡度区间地表破坏发生的数量最大,42°坡度为地表破坏发生概率的拐点。主要的地表破坏发生在迎着地震波传播的坡向上;③随着震中距的增加,地表破坏的发生概率逐渐减小,震中距40km以内的速度减小非常迅速,40km以外则整体上缓慢减少,局部略有起伏。各缓冲区中发生地表破坏的平均坡度比缓冲区内的地形平均坡度大4°左右。④地震引发的地表破坏主要受到断裂带的控制,有64.17%的地表破坏发生在中央断裂带两侧10km范围内。⑤高地震烈度区域引发的地表破坏率远远大于低烈度区域,在烈度为Ⅺ度的区域内发生地表破坏率达到14.5%,而Ⅶ度烈度带上引发地表破坏率仅为0.01%。  相似文献   
86.
西昌市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及防灾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昌市地处川西的安宁河流域,区内地质条环境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发育,给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及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对西昌市目前发育的153处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进行统计,总结了地质灾害在流域、高程、时段等方面的分布规律;对影响或控制西昌市地质灾害发育的地形地貌、构造、岩土体结构、地震、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并针对西昌市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分布特征提出了适用于该地区的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防灾建议。  相似文献   
87.
川藏公路然乌-鲁朗段位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北部,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而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当地的地质、气候、水文、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地质条件是控制因素。研究区位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北缘,是地质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在地质构造上,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属于冈底斯、雅鲁藏布和喜马拉雅三个构造单元。区内构造的形成经历了3个时期7个阶段。川藏公路然乌-鲁朗段的地层属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区中的拉萨-波密分区,第四纪冰碛发育。由于强烈的地质构造活动,区内断层、褶皱等构造发育,许多断裂仍在活动,尤其是嘉黎断裂。由于地质灾害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并受地质条件控制,因此区内地质灾害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88.
临沂市地处郯庐大断裂带中段,地质构造运动强烈,灾害易发区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2.5%,地质灾害问题已成为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临沂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连续6年保持地质灾害“零伤亡”,被国土资源部表彰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89.
周建 《山东地质》2010,(2):59-61
莱芜市是一个矿产资源开采历史比较悠久的城市,也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莱芜市国土资源局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组织专题宣传活动,修复治理损毁山体问题,加大日常监管措施,推进生产矿山的恢复治理等措施,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达66%,有效保护了当地的地质环境。  相似文献   
90.
该文总结了莱芜市地质灾害的总体特征,同时具体分析了各种地质灾害的类型、地理分布和主要影响因素等个体特征。以截至2012底的数据为依据,采用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法,对莱芜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综合分区评价,划定了莱芜市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种类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