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81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59篇
地质学   173篇
海洋学   4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兴蒙造山带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产出有一系列的钨多金属矿床。沙麦钨矿位于内蒙古二连浩特—东乌旗成矿带东侧,是兴蒙造山带发育的典型石英脉型钨矿床之一。通过对沙麦矿区出露的花岗岩开展独居石U-Pb测年,总结区域钨矿化的成矿年龄与矿化特征,探讨区域钨矿成矿时序及构造动力学背景。测年结果显示,沙麦矿区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LA-ICP-MS独居石U-Pb谐和年龄分别为(141.6±1.1) Ma 和(141.4±0.3) Ma,进一步确认沙麦钨矿形成于早白垩世。而二连浩特—东乌旗成矿带及其邻区钨矿化存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白垩世两期,成矿时代分别发生于约300 Ma和140~130 Ma。300 Ma成矿期钨成矿作用受古亚洲洋的影响;140~130 Ma成矿期为区域钨矿成矿作用高峰期,成矿作用受到古太平洋和蒙古—鄂霍次克洋构造体系叠加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2.
以陕西山阳滑坡为例,分析了陡倾层状斜向岩层岩质滑坡的视向滑动特征、滑移-溃屈破坏模式与机制。基于梁板理论、层状板裂结构岩体弯曲-溃屈破坏的力学模型在考虑自重、地下水静水压力作用及斜倾层状山体视向滑动侧向摩阻力作用的影响下,采用岩体结构力学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相应的力学模型;经过力学分析,推导出基于斜坡自重、地下水静水压力与侧向摩阻力作用下的陡倾层状斜向岩层斜坡溃屈段长度条件方程。为验证条件方程的正确性,以山阳滑坡为例进行了验算,最后得出与实际调查较一致的结果,为防御陡倾层状斜向岩层斜坡产生视向溃屈破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3.
论高岭石粘土和铝土矿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长龄 《沉积学报》2005,23(3):467-474
过去我国地质界向前苏联学习,把球粘土(Ballclay)作为高岭土或耐火粘土的一个变种,使我们找矿走入误区,以致后来从美国进口球粘土。其实球粘土的结晶性质这个内在因素与高岭土或耐火粘土常不相同,则派生的性能更不一样,应成为独立的矿种,还可与国际接轨。又过去国内外学者认为高岭石高度有序为热液型的,而沉积型的为无序高岭石。但笔者等的研究,我国高岭石高度有序而规模大且均匀稳定的,应算沉积型的紫矸(古生代高岭石软质粘土),可以作流动性好的造纸涂料。又我国硬水铝石岩溶铝土矿,应属于生物有机质成矿作用的沉积型铝土矿。  相似文献   
54.
王贵琴 《陕西地质》2009,27(1):91-94
堆浸生产中,高锑金矿样品采用氢醌容量法测金,锑对测定有严重的正干扰,采用氯化铵培烧除锑或溴化氢挥发除锑,可消除锑对金的干扰,该方法快速、简单,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5.
分层流体中细长体波浪力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边界元法计算了层化流体中细长体受到的一阶垂荡波浪力和一阶纵摇波浪力矩,计算了近水面细长体的波浪力及力矩,与水池实验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56.
水平井和大斜度井中阵列侧向测井响应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水平井和大斜度井中阵列侧向电极系的工作原理,利用多电场叠加方式进行电场合成,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模拟仿真各个分电场的场分布,进而利用电场线性叠加原理得到阵列侧向测井响应。在基于计算机仿真的基础上,得到阵列侧向五条测井曲线的径向探测深度,阵列侧向径向探测深度要小于深侧向探测深度。考察了三维地层模型下井斜和侵入深度变化对阵列侧向测井响应的影响,分析了水平井和大斜度井中阵列侧向测井响应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在井斜小于15°时,阵列侧向测井响应受井斜影响小,可以不进行井斜校正;井斜超过60°的大斜度井以及水平井中,阵列侧向测井响应视地层厚度逐渐增大,测井响应值与直井条件下响应值差别较大,必须进行井斜校正。  相似文献   
57.
The sedimentary infills of subglacially eroded bedrock troughs in the Alps are underexplored archives for the timing, extent and character of Pleistocene glaciations but may contain excellent records of the Quaternary landscape evolution over several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s. The onset of sedimentation in these bedrock troughs is often reflected by diamicts and gravels directly overlying bedrock in the deepest basin segments. Subglacial or proglacial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have been proposed for these coarse‐grained basal units but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 remain controversial. This article presents results from drill cores that recovered a coarse‐grained basal unit in a major buried bedrock‐trough system in the Lower Glatt Valley, northern Switzerland. The excellent core recovery allowed a detailed study combining macroscopic, microscopic and geochemical methods and gives unprecedented insights into the transition from erosion to deposition in overdeepened bedrock troughs.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asal infill comprises diamicts, interpreted as subglacial tills, separated by thin sorted interbeds, originating from subglacial cavity deposition. The stacking of these units is interpreted to represent repeated switching between a coupled and decoupled ice–bed‐interface indicating an ever‐transforming mosaic of subglacial bed conditions. Decoupling in response to high basal water pressures is probably promoted by the confined subglacial hydraulic conditions resulting from the bedrock acting as aquitards, the narrow reverse sloping outlet and a large catchment area. While stratigraphic and lithological evidence suggests that erosion and the onset of basal sedimentation occurred during the same glaciation, different scenarios for the relative timing of infilling in relation to formation and glaciation of the bedrock trough are discussed. Overlying deltaic and glaciolacustrine sediments suggest deposition during subsequent deglaciation of the bedrock trough. The basal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are in agreement with previous reports in hydrogeological and seismic exploration and suggest the occurrence of similar basal successions in other subglacially overdeepened basins in the Alps and elsewhere.  相似文献   
58.
基于某单井分层真空抽水综合试验,使用新型分层抽水试验装置,对试验方法进行技术改进,使分层抽水工作省时高效、安全可靠、经济实用。将该工艺方法监测数据与常规方法监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地层、真空负压对抽水效果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详细分析,得出真空分层抽水井管周围渗流场的变化性状。对比试验表明,分层真空抽水工艺方法在提高单井出水量、洗井效果上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9.
穆朝民  齐娟  辛凯 《岩土力学》2011,32(2):429-434
利用改进的? 2.5 mm×5 m的模拟爆炸装置进行了一系列爆炸波与结构相互作用的实验,得出了爆炸波作用下结构上的表面压力、动量、应变的实测波形。实验结果表明,由于结构刚度较小,在相同爆心距离条件下结构的荷载与自由场的压力值相差不大;荷载在顶板的分布较为均匀,结构在爆炸载荷作用下发生整体变形,可以用中心荷载代替整体荷载;结构对爆炸波的反射,无论是弹性波还是冲击波,反射规律基本一致。随着饱和度的增大,结构上的反射系数和爆炸冲击波波速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60.
陈建胜  陈从新  鲁祖德  陈维维 《岩土力学》2011,32(11):3409-3413
对利用原位直剪试验法向压缩变形曲线求取弹性模量的两种传统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利用压缩曲线法和间接现场荷载试验法的经验公式计算出的结果均小于实际值。提出了一种新的利用原位直剪压缩曲线求取弹性模量的综合方法,同时采用3种方法求取了岭澳3期工程强风化角岩的弹性模量。分析表明,原位直剪试验压缩曲线综合法求得的弹性模量为压缩曲线法与间接现场荷载法取值之和,其计算原理与直剪试验法向加载时力学变形机制一致,计算值更接近于真实值,有效地解决了边坡岩体变形稳定性分析中弹性模量取值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