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40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200篇
海洋学   61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从宽带脉冲泵浦光的光谱及滤光片的滤光特性参数出发,分析了自发参量下转换(SPDC)产生纠缠光源的系统中各类滤光片对剩余脉冲泵浦光的滤除效率。分析结果表明,适当组合不同类型的滤光片可以有效地滤除剩余脉冲泵浦光,并从实验上验证了分析结果的正确性。该研究为脉冲泵浦光条件下SPDC过程产生的纠缠光源的有效测量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32.
根据国外最新实验资料,经过理论分析和计算机绘图,给出了R134a的制冷及热泵理想朗肯循环性能计算的公式及结果,以及压力比、单位制冷量及热力性能系数对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的关系曲线图,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可供设计和研究采用这种工质的制冷设备和热泵时参考。  相似文献   
33.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常会出现抽水井泵砂、抽水井和回灌井堵塞等问题,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或系统效率。以湖北省荆州市某地下水源热泵工程为例,分析了江汉平原广泛分布的卵砾石夹细砂含水层中成孔方法选择、滤料及过滤管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目前在过滤管外包不锈钢丝网是防止在细砂层中水井泵砂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宜与泥浆密度轻、对地层污染小的反循环成孔工艺配合使用,且仍要根据含水层的颗粒级配曲线选择滤料,发挥滤料的过滤作用,避免过滤压力转移到包网过滤管,以减少抽水井堵塞。  相似文献   
34.
刘志  彭儒金  朱慧  陈敏  邱华 《探矿工程》2019,46(7):83-88
本文介绍了CYS300型全液压地热水井钻机的性能参数、关键机械部件结构及液压系统的设计。钻机选用齿轮泵作为液压系统动力元件,配合液压多路阀实现对动力头双液压马达和给进油缸等执行元件液压油的合流,通过液控二速阀实现动力头双液压马达的串并联工作,输出4种转速和扭矩,在满足钻机性能参数设计要求的同时,简化液压系统的设计,减少液压系统能量损耗,降低维护和使用成本。钻机采用油缸三链条倍速机构实现动力头的给进提升,具有结构简单、性能可靠、抗冲击能力强、提升平稳等优点。现场工程施工应用表明:CYS300型全液压地热水井钻机性能稳定可靠,工艺和复杂地层适用能力强,操作安全舒适,钻进效率高。  相似文献   
35.
某废弃煤矿竖井经倾倒有机废液,导致环境污染事件,造成巷道及采空区内地下水污染。本文结合场地实际情况,选取倾倒竖井(事故井)及周边区域为中试区域,采用“抽出处理+原位氧化循环”两阶段联合修复技术对污染场地开展中试研究。本文介绍了场地污染概况、地下水修复中试方案设计和实施,以及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中试处理后地下水中COD和二氯甲烷最高去除率分别为97.88%和99.74%。中试试验表明, “抽出处理+原位氧化循环”两阶段修复技术,对处理矿区内巷道及采空区等复杂地层结构下深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可以结合现场实际情形对整个污染场区进行规模应用。  相似文献   
36.
在北京地区建设地源热泵系统之前,需要开展浅层地热地质条件评估,以作为政府部门为地源热泵系统立酉备案的必要的技术文件,是一项专业前期可行性研究工作。其评估工作方法和内容,在基岩地区和第四系松散沉积区应有很大的不同。在基岩地区应倜重于野外实地调查,包括填制工作区地质图、工作区岩石特征,岩石完整性调查和水井普测等;并通过充分的资料收集和必要的勘查手段,查明工作区地层、岩石、构造等地质条件,特别是划分构造带、构造影响带范围,进而判断换热孔钻遇地层的可钻性和换热能力,进行相关技术和经济分析及评价。  相似文献   
37.
Appropriate conditions have been achieved for the accurate, rapid, and highly precise shipboard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dissolved nitrogen in seawater by high temperature catalytic oxidation. A nitrogen-specific Antek 705D chemiluminescence detector and a CO2-specific LiCor Li6252 IRGA have been coupled in-series with a Shimadzu TOC-5000 organic carbon analyser. Precision of both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s is ≤1.5%, i.e. ±1 μmol C l−1 and ±0.3 μmol N l−1, respectively. Quality of analysis is not compromised by vibrations associated with ocean going research vessels.  相似文献   
38.
沉水植物驱动的水环境钙泵与水体磷循环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水体磷循环是水柱和对应的沉积物中发生的各种非生物和生物的磷迁移转化过程.与此同时,沉积物中钙通过沉水植物吸收和转运,从该类植物的叶面释放至水柱中,释放的Ca2+与水柱中的CO23-一起形成碳酸钙.在这一过程中,水柱中少量溶解性磷分配在碳酸钙中形成CaCO3-P共沉淀,导致水体中可溶性磷向难溶性磷转化,这种由沉水植物驱动的水环境钙泵在水体磷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证明,沉水植物菹草叶面上有CaCO3-P共沉淀的形成,且这种共沉淀的含磷量变化范围很宽.另一方面,新近沉积物中钙与磷的沉淀物存在一个由聚磷酸盐向磷灰石逐渐演变过程,而沉水植物叶面上的含磷共沉淀作用是否也存在由聚磷酸盐向磷灰石的变质过程,该过程在沉水植物生长期间是否发生关系到沉水植物除磷效果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从水体磷循环概述、钙在水体磷循环中的作用和沉水植物驱动的水环境钙泵假说及其在水体磷循环中的意义等方面综述了钙在水环境中的迁移对水体磷循环的贡献.  相似文献   
39.
本文依托2008年夏季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航次,对西北冰洋海盆区和楚科奇海陆架营养盐及光合色素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根据海水理化性质将研究海区分为5个区,并使用CHEMTAX软件(Mackery et al.,1996)讨论了西北冰洋不同海区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楚科奇海陆架区,太平洋入流显著影响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高营养盐Anadyr水团以及白令陆架水控制海域,表现出高Chl a且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相反,低营养盐如阿拉斯加沿岸流控制海域,Chl a生物量低且以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为主。在外陆架海区,海冰覆盖情况影响着水团的物理特征及营养盐浓度水平,相应地显著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海冰覆盖区域,硅藻生物量站到总Chl a生物量的75%以上;在靠近门捷列夫深海平原海区,受相对高盐的冰融水影响(MW-HS),营养盐浓度和Chl a浓度相对海冰覆盖区略高,浮游植物结构中微型、微微型藻类比重增加,硅藻比例则降至33%;南加拿大海盆无冰海区(IfB),表层水盐度最淡,营养盐浓度最低,相应地显示出低Chl a生物量,表明海冰消退,开阔大洋持续时间延长,将导致低生物量及激发更小型浮游植物的生长,并不有利于有机碳向深海的有效输出。  相似文献   
40.
基于现场热响应测试方法的地下岩土热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获取导热系数的主要方法是现场热响应试验,但该方法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导致计算结果可比较性差,难以应用。笔者开展了不同热响应试验设备的原位热物性测试系列试验,分析了测试与数据处理方法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探讨了试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结果显示:为减少试验误差,两次热响应试验测试的时间间隔不应少于10 d;应尽量避免循环水与岩土介质以外的其他介质产生热量交换;对于恒热流热响应试验,导热系数值与舍弃时间(1.0~12.0 h)成正相关关系;而对于定进回循环水温差的热响应试验,导热系数值与舍弃时间(0.0~12.0 h)成负相关关系;舍弃时间大于12.0 h时,导热系数变化趋于稳定。按统一标准舍弃前12.0 h的测试数据进行导热系数计算,6家单位的导热系数计算值都在2.2~2.8 W/(m·℃)范围内,测试结果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