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35篇
  免费   4965篇
  国内免费   7433篇
测绘学   4457篇
大气科学   5148篇
地球物理   5986篇
地质学   11746篇
海洋学   4988篇
天文学   292篇
综合类   2204篇
自然地理   4012篇
  2024年   102篇
  2023年   340篇
  2022年   977篇
  2021年   1156篇
  2020年   1303篇
  2019年   1497篇
  2018年   1256篇
  2017年   1417篇
  2016年   1488篇
  2015年   1655篇
  2014年   1743篇
  2013年   2013篇
  2012年   1831篇
  2011年   1889篇
  2010年   1494篇
  2009年   1675篇
  2008年   1722篇
  2007年   1785篇
  2006年   1716篇
  2005年   1546篇
  2004年   1359篇
  2003年   1196篇
  2002年   1079篇
  2001年   929篇
  2000年   855篇
  1999年   773篇
  1998年   685篇
  1997年   587篇
  1996年   513篇
  1995年   479篇
  1994年   423篇
  1993年   357篇
  1992年   229篇
  1991年   196篇
  1990年   139篇
  1989年   103篇
  1988年   104篇
  1987年   60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3篇
  195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海洋光合有效辐射分布的计算模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针对一类海水,采用美国标准大气模型和一类水体海洋生物-光学特性的半分析方法,建立了海洋光合有效辐射计算模式。模式比较全面地考虑了大气、海-气界面和水体的光辐射传输过程,能较好地用于分析叶绿素浓度以及光辐射场的角分布对光俣有效辐射分布的影响。对模拟结果的分析以及与实测结果的比较表明,该模式能较好地应用于计算衰减系数、光谱辐照度随深度的分布、光合有效辐射随深度的分布和真光层深度,在海洋生态系统的光动力学研究和水色遥感方面有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2.
本文提出了一种地震折射液的虚拟射线理论,根据该理论,只要已知地表层的速度,即可直接由折射波信息提取地震参数,从而可实现折射界面的反演。 文中通过实际介质模型的计算机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3.
渤海三维海洋温度和海流数值预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十·五"期间,我国开展了三维海洋温度和海流数值预报的业务化研究工作.经过3年的努力,渤海三维海洋温度和海流数值预报系统研制完成,并于2003年10月,开始试预报.本文对该预报系统以及运行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4.
卫星海洋遥感的发展和预报中心遥感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卫星海洋遥感的发展情况和可获得的海洋气象观测数据,介绍了预报中心卫星遥感的发展历史和现今状况,以及为海洋环境监测和预报提供的海洋遥感信息产品,并给出了部分产品示例.  相似文献   
95.
1999年渤海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浮游植物量、浮游动物量、营养盐浓度 (包括无机氮和无机磷 )以及碎屑量为生态变量 ,在HAMSOM水动力学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 1个三维浮游生态动力学NPZD模型。采用此模型研究了渤海 1999年浮游植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变化情况 ,模拟结果与实测基本相符。模拟结果表明 :1999年渤海浮游植物量的变化大致呈双峰分布 ,春季水华出现在4,5月份 ,秋季水华出现在 9,10月份 ;受透明度和局地水深的影响 ,渤海湾和辽东湾北部浮游植物量的年变化呈夏季大、冬季小的单峰分布。 1999年渤海不同海区初级生产力的变化特征是 :除莱州湾一年中有春、夏 2个峰值外 ,其它 3个海区都是夏季高、冬季低的单峰分布 ;1999年整个渤海年平均的初级生产力为 2 5 7mgC/m2 /d。  相似文献   
96.
考虑到平台所在海区台风出现的频次及其诱发之风、浪、潮、流极端海况联合出现的概率特性,本文推导出Poisson—Logistic二元复合极值模式,并以平台甲板标高进行实例计算。新模式增加了概率模型的物理内涵,解决了Logistic模型阈值选取的任意性。对海洋工程极端海况荷载组合预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7.
WWATCH模式模拟南海海浪场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美国NOAA/NCEP环境模拟中心海洋模拟小组近年新开发的一个准业务化的海浪数值模式WAVEWATCH Ⅲ(以下简称WWATCH),以每天4次的NOAA/NCEP再分析风场资料为输入,模拟了1996年的南海海域的海面风浪场,通过分析TOPEX/Poseidon(以下简称T/P)高度计的上升和下降轨道在南海海域的交叉点位置处的风、浪观测资料与NCEP风场和WWATCH模式模拟的有效波高大小,可以看出,NCEP风场基本与T/P高度计的风速观测结果一致,相应的模式模拟的有效波高也基本与卫星高度计的有效波高观测结果相一致,但从空间上看,在计算区域中心附近海域的结果一致性较好,靠近计算边界附近海域的结果相对较差,但这种因边界而影响模拟结果的范围很有限;从时间上看,冬季风期间的结果一致性较好,而夏季风期间的结果偏小的趋势明显,并且这种偏小主要出现在夏季风期间的极小风速值附近。  相似文献   
98.
基于雷达海冰图像互相关的冰漂流场测量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的渤海和黄海北部在每年冬季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冰情,它直接影响结冰海区的石油平台、船舶以及港口等设施的正常作业,对海冰的观测与预报随着上述海区的开发利用越发显得重要,利用航海雷达连续准确地跟踪海冰漂移运动轨迹,是当今观测、调查、研究冰漂流移动规律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国的科研人员利用雷达成像技术对渤海的冰情进行了长期的雷达海冰观测、研究,在由雷达海冰图像对海冰的物理特征的识别、分类以及冰漂流场测量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1-4]。  相似文献   
99.
The Late Quaternary sea-ice history of the northeastern Japan Sea is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the occurrence of dropstones and ice-rafted debris (IRD) in fine sediment cores. IRD was found in all strata except those from the Holocene and oxygen isotope stage 5.5. The largest expansion of sea ice was recognized at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LGM; oxygen isotope stage 2), whe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seasonal sea ice was probably located in the vicinity of the Matsumae Plateau. The margin might occasionally have expanded further southward to off the Oga Peninsula. Sea ice expanded southward from mid-stage 5 to the LGM in response to global cooling, but with much fluctuation. Sea ice remained during deglaciation until around 10 ka, but after 10 ka it retreated northward rapidly in response to global warming and changes in surface water conditions. Greater fluctuations in IRD were found in core GH95-1208 collected from off Rumoi, Hokkaido, Japan. More IRD was found in sediments from late stage 3, late stage 5, and early stage 6. The fluctuations were not concordant with global climate changes (based on the standard oxygen isotope curve), and may have been controlled by regional climate factors such as the strength of the winter monsoon, which is related in turn to high-latitud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00.
A coupled wave–tide–surge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interactions among tides, storm surges, and wind waves. The coupled model is based on the synchronous dynamic coupling of a third-generation wave model, WAM cycle 4, and the two-dimensional tide–surge model. The surface stress, which is generated by interactions between wind and wave, is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WAM model directly based on an analytical approximation of the results using the quasi-linear theory of wave generation. The changes in bottom friction are created b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waves and currents and calculated by using simplified bottom boundary layer model. In consequence, the combined wave–current-induced bottom velocity and effective bottom drag coefficient were increased in the shallow waters during the strong storm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