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29篇
  免费   3466篇
  国内免费   3642篇
测绘学   473篇
大气科学   2321篇
地球物理   3473篇
地质学   8598篇
海洋学   2396篇
天文学   83篇
综合类   1497篇
自然地理   4496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259篇
  2022年   645篇
  2021年   710篇
  2020年   651篇
  2019年   718篇
  2018年   651篇
  2017年   782篇
  2016年   753篇
  2015年   855篇
  2014年   1074篇
  2013年   1108篇
  2012年   1136篇
  2011年   1183篇
  2010年   1052篇
  2009年   1084篇
  2008年   1094篇
  2007年   1208篇
  2006年   1145篇
  2005年   945篇
  2004年   843篇
  2003年   778篇
  2002年   599篇
  2001年   594篇
  2000年   516篇
  1999年   488篇
  1998年   375篇
  1997年   339篇
  1996年   311篇
  1995年   265篇
  1994年   239篇
  1993年   214篇
  1992年   165篇
  1991年   130篇
  1990年   102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55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14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本文利用1951~1987年286个网格点太平洋月平均海温场及500hPa月平均位势高度场,分析了春季西北太平洋(不含南海)热带气旋与海温场和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前期太平洋海温场与春季热带气旋生成数有显著的相关,并以前一年夏季和前期冬季更为明显。影响春季热带气旋生成的太平洋海温场主要有两个关键区,一个位于赤道东太平洋,为负相关:一个位于北太平洋中部,为正相关。文中还从海温对大气环流影响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春季热带气旋活动特多年与特少年前期及同期500hPa大气环流的特征及两者之间的差异。最后利用逐步回归方法作了春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长期趋势预报。  相似文献   
72.
长江三角洲晚更新世末期古土壤与古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暗绿色硬粘土层是上海地区主要建筑持力层之一,也是划分全新统与更新统的标志层,前人已做过大量研究,但尚缺乏古土壤方面的系统研究工作。本文首次从古土壤学的角度系统研究了该层的古土壤特征,通过粒度分析发现有粘粒的生成,微形态研究发现有粘粒及铁锰、碳酸盐等化学组分的迁移与淀积,化学全量分析得出该层的硅铝率为2.80~3.37,说明该层已发生较强的成土作用,可以确认该层为古土壤层,并进一步把该层划分为4个B层、3个A层,亦即该层为复合古土壤层。根据该层的成土特征,将其命名为古潮土  相似文献   
73.
Although the Yellow River Delta and Bohai Sea coastal zone are long distance and different environment with Po River Delta and Adriatic Sea coastal zone, the comparison of data of two different areas and the evolution trend of two areas are quite similar. The influence of natural climatic change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deltas and coastal zones exists both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The cold/wet period occurred in 1300—1400A. D. and 1550 —1850 A.D. within this"large scale" climatie cycle, and shorter periods (10— 35 years) of cold rainy weather alternated with warm/dry period are known as "Bruckner cycles" which have influence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deltas and coastal zones.  相似文献   
74.
珠江口现代沉积速率及其反映的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珠江河口海区泥沙来源及淤积动态,采用以历史海图分析对比为主,~(210)Pb测年数据校核等方法,参考有关沉积速率定性方面的标志,推算出珠江口不同地段的现代沉积速率,并相应划分出高速率沉积、快速率沉积、中速率沉积和慢速率沉积或稍有侵蚀等4个分区.进而,还论述了沉积作用的特征.  相似文献   
75.
赵凯  濮梅娟 《台湾海峡》2005,24(3):370-376
0421号热带风暴“海马(Haima)”于2004年9月13日12:00在浙江省温州市沿海登陆,登陆后迅速减弱为热带低压,20:00在浙江境内消失.本研究采用物理量诊断分析法,探讨该热带风暴登陆前后涡度场、湿焓场变化对其移向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热带风暴登陆后,涡度(ξ)明显减弱.涡度局地变化(ξ/t)值分布显示,风暴移动方向的后方,涡度减弱的趋势比前方涡度增大的趋势更剧烈;风暴有向其外围(ξ/t)正值中心(即涡度增幅最大)移动的趋势.该热带风暴登陆前、后,湿焓都增大,但登陆后湿焓增大趋势已大大减弱;风暴有向湿焓局地变化(E/t)正值中心移动的趋势,即向能量增强最大的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76.
水动力条件差异导致潮坪分形特征变化实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区位于1964~1976年黄河由刁口流路入海时形成的三角洲潮坪.为进行石油开采在潮坪上构筑的交通设施对波浪形成了良好的屏障,水动力条件具有显著差异的屏障两侧潮坪是研究潮坪特征对水动力条件响应的天然实验场所.在屏障两侧各选择一典型区,实测地貌形态,取样品进行粒度成分分析,根据实测资料分析确定潮坪分形特征.发现水动力环境的强弱决定着潮坪的形貌、沉积物粒度分维值的变化规律.水动力环境强的一侧潮坪滩面分维值高,且随着初始计算网格宽度增大迅速降维;表层沉积物粒度分维值小,且离散性大.相反,在另一侧潮坪滩面分维值低,且随着初始计算网格宽度增大分维值无显著变化;表层沉积物粒度分维值高,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当初始计算网格宽度增大到某个值时,两侧潮坪形貌分维值渐趋一致.在屏障两侧各沿一条与屏障大角度相交的测线取样,并各选择一点采取不同深度的样品做分析计算,发现在水动力条件弱的一侧,样品的粒度分维值表现为远离屏障逐步降维、随深度增加分维值增大的规律;相反一侧粒度分维值变化的规律性很不明显.讨论了水动力环境对潮坪分形特征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77.
To investigate organic matter source and reactivity in the Zhujiang River (Pearl River)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areas,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 particulate hydrolysable amino acids (PHAA), and Chl a during two cruises in July 1999 and July 2000 were measured. The highest POC and PHAA concentration was observed in the waters with maximum Chl a. The spectra distribution,relative content (dry weight in milligram per gram), PHAA-C% POC and other indicators such as the ratios of amino acids vs. amino sugars (AA/AS) and glucosamine vs. galactosamine (Glum/Gal) suggested that particulate amino acids in the water column and sediments in the Zhujiang River Estuary were mainly derived from biogenic processes rather than transported from terrestrial erosion. In inner estuary where high turbidity was often observable, organic matter was mainly contributed by re-suspension of bottom sediments with revealed zooplankton, microbial reworked characteristics, which suggest that these organic matters were relatively “old“. In the estuarine brackish region, organic matter in water column is mainly contributed by relatively fresh, easily degradable phytoplankton derived organic matter.During physical - biological processes within the eastuary, organic matter derived from phytoplankton was subjected to alteration by zooplankton grazing and bacterial reworking.  相似文献   
78.
西太平洋暖池变异及其对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热带太平洋上层XBT温度资料,分析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区(0°~16°N,125°~145°E)上层海洋的变化特征以及与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区的垂向温度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尤其在次表层(120~200m)的变化最为明显.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次表层冷暖信号明显早于西太平洋次表层的海温异常.分析发现,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海温异常是导致整个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变异的关键区,当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次表层冷暖信号加强时,3~4个月后西太平洋海温场出现大范围的冷暖异常.  相似文献   
79.
海洋中的烃及其迁移和衰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海洋中有关烃类的研究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分别介绍海洋中烃的来源,迁移和衰变及石油对海洋的污染。  相似文献   
80.
使用无机离子交换法研究珠江口水体中铜与悬浮颗粒物的相互作用,测出钢与悬浮颗粒物相互作用的pH曲线呈S形,其分级离子交换等温线是一种新的“台阶”型;从分级离子交换理论求得分级平衡常数K1为5.0,K2为78.1,珠江口水体中铜的表观络合容量为0.92μm及其条件稳定常数为3.5×1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