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0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37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本文基于波能平衡方程,通过考虑波的传播项,即,研究波场非匀质性对波向对变风向的响应的影响。导出的结果表明,响应的时间尺度可由3部分表示:1.匀质情形响应的贡献;2.波能分布非匀质性的影响;3.平均波向分布非匀质性的影响。在理论上,它暗示波场的非匀质性在波向响应中起着实质性的作用;在实际情况下,对匀质和平稳风场,波场的非匀质性总是使响应时间尺度减少这一事实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2.
在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碰撞过程中,产生一系列深大断裂带,形成大量CO2释放脱气点。这些点除了释放大量的CO2、N2、H2S气体以外,还会附带释放CH4、He等各种各样的气体。释放出来的氦为惰性元素,是判识幔源气体最灵敏的地球化学示踪指标,He同位素随形成的构造部位不同而不均匀地分布,且与不同的大地构造成因关系密切。藏中及藏北区块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班公湖-怒江断裂带发生了明显的地幔脱气作用,显示其与地幔相连通而且深度达到上地幔,为一条岩石圈深断裂带;但样品中幔源氦约占总氦的1.4%~1.7%,反映该断裂带深部的开放性程度较低,而闭合性程度相对较高,由此反映了该区处于强烈挤压的构造环境和地壳增厚的地质背景。在滇西南地区(重点在腾冲热海地区)地热流体逸出气体中含有大量幔源岩浆挥发组份,表明该区地壳浅部存在幔源岩浆侵入活动。该区怒江断裂带发生着明显的地幔脱气作用,显示该断裂带与地幔相连通且深度达到上地幔,为一条岩石圈深断裂带;同时所有样品中的幔源氦平均约占总氦的26.2%,最高可达48.8%以上。反映该裂谷带代表伸展性构造环境,且是地幔脱气作用最强烈的构造区之一,是俯冲碰撞的中心地带。而在滇中地区—小江断裂带却是另一番景象,该区样品中的幔源氦平均约占总氦的2.27%,最高也才8.9%。反映此区为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以NNE方向碰撞影响到的最东缘。小江断裂带局限在地壳范围内,故而氦同位素显示出在此断裂带以西则明显存在幔源来源,而往东则幔源氦极微。氦同位素在自西至东由藏西到藏南(藏南西与藏南东)至滇西到滇中,R/Ra值由较低到较高再到较低到最高再降低的平面分布规律。川西—鲜水河断裂带则因特殊的构造部位,是中国“地质百慕大”;样品中幔源氦平均约占总氦的8.1%,平均值高于西藏各分区以及云南除滇西南以外的各区,但又远远小于滇西南—腾冲地区。说明鲜水河断裂带,部分地贯穿整个岩石圈,并有切割上地幔之趋势。  相似文献   
103.
中国西北空中可降水量的年内非均匀性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NCAR/NCEP资料,通过引进表征时间分配特征的参数集中度和集中期对西北上空大气可降水量年内非均匀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致性异常分布是西北上空大气可降水量集中度和集中期的最主要的空间分布特征;西北地区上空大气可降水量集中度和集中期近45年来主要表现为2~4年、6~8年的高频振荡;西北上空大气可降水量集中度异常强弱年其水汽输送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在集中度异常强年,西北东南部西南季风水汽输送较常年偏强,其余区域西风带水汽输送较常年偏强,由于充足的水汽供应使得整个西北地区上空大气可降水量与常年相比偏多;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04.
胶辽渤海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与介质的横向非均匀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根据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研究和地壳上地幔速度地震层析成象结果,系统地阐述了胶辽渤海地区基底厚度、地壳厚度、岩石层厚度和壳-幔结构比R值分布特征及地壳上地幔介质的横向非均匀性。研究结果表明:胶辽渤海地区是一个以渤海湾为中心的上地幔隆起区、软流层隆起区和壳-幔结构比R高值分布区;该区地壳上地幔介质在不同深度均存在显著的横向非均匀性,并在海域周围的海城、唐山、朝阳、东沟等陆地地区存在明显的壳内低速逆反层。  相似文献   
105.
It is one of the classical problems in Earth′s electromagnetism that continuation of the observatory data of magnetic field into the conducting region. This paper built the coupling vector equations governing the poloidal, toroidal and potential fields in 3-D inhomogeneous conducting mantle. Considering the limitation on variable scale of inhomogeneities in global mantle from study of the Earth′s deep interior, a perturbation theory of gradually lateral variation was presented. It is unnecessary that the 1-D spherical symmetric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conductivity as zero-degree approximation. Serving as a example of solvability of the zero-degree approximation, it was demonstrated how the gradually lateral variation of electric conductivity effect on anti-diffusive problem of poloidal field in Earth′s mantel.  相似文献   
106.
S波包络时间差影响因素的数值分析d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质非均匀性可引起高频S波包络的展宽.S波包络展宽是定量研究岩石圈中随机速度非均匀性的有力工具.S波的初至与其均方根包络最大振幅的一半之间的时间延迟定义为S波包络时间差,该时间的大小可反映介质非均匀性强弱.采用有限差分算法模拟了2D von Kaacute;rmaacute;n型随机介质中S波包络的展宽现象,统计分析了影响S波包络时间差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随机介质中S波传播的距离、随机介质速度扰动率及S波频率均可对S波包络时间差产生影响.相比较而言,速度扰动率对S波包络时间差影响程度最大,S波传播距离次之,S波频率影响程度最小.   相似文献   
107.
月球KREEP岩石形成于壳幔的分界层中,天然放射性元素Th是指示KREEP岩分布的主要元素之一。在月球正面,Th元素含量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部的月海区,包括雨海和风暴洋及其附近地区,而在月球背面Th含量高的地区为雨海对峙区以及南极爱特肯地区。高地的Th含量相对较低。现代月球表面Th的分布特征与3.85Ga年前的雨海事件有重要的关系,且在月球正面还发现了椭圆形的高Th含量区域,是月球上特殊的地球化学省,与月球初期的化学成分分布的不均一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8.
短临地震前兆空间非均匀性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震例》中总结出的短临前兆资料 ,计算了华北地区 1 969~ 1 983年间发生的 1 3次 5级以上地震前各类短临前兆空间群体分布的 CV 值。结果表明 ,震前短临前兆数≥ 6次的 8个震例中 ,有 6个震前短临前兆空间分布的 CV 值明显高于二维连续空间随机均匀分布的 CV值 ,说明短临地震前兆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  相似文献   
109.
A research method and parameter C_v which depicts the spatial inhomogeneity of earthquakeprecursory group, are developed in the paper. The influences of factors, such asin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of precursory observatory stations, the variety of observing itemnumber at each observatory station and the anomaly number of the same observing item atdifferent stations, etc., which cause the non-earthquake induced inhomogeneity, can beeliminated from C_v. The criteria of C_v to recognize particular spatial pattern of earthquakeprecursory group are also introduced. Based on the method, the spatial inhomogeneity ofradon precursory group and its relation to moderately strong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NorthChina during the same period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5 strengthen processes of spatialinhomogeneity of radon precursory group before each of 5 earthquakes with M≥5. 0 in theregion during the period from Jan. 1, 1995 to Feb. 1, 1998. Among them 4 earthquakesoccurred within the time interval which the precu  相似文献   
110.
黄河口潮滩粉土体固结非均匀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分析直立堤前海床地貌和深度剖面方向贯入强度特性及相邻自由海床剖面方向贯入强度特性,研究了黄河口潮滩粉土体动力响应的非均匀性。研究发现:沿海床剖面不仅存在水平硬层,同时也存在竖直硬层,且竖直硬层与水动力条件有关。结合现场循环冲击荷载试验和直立堤前多孔介质海床数值模型,解释粉土海床非均匀性形成的机制:由于粉土体中细小无黏性颗粒在波浪作用下逐渐脱离土骨架,在土体中缓慢流动汇聚,在后期波浪改造累积作用下固结排水强度增大,形成强度不同的地带,导致土体动力响应的非均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