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7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80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72篇
地质学   185篇
海洋学   205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7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We present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the seismic anisotropy and texturing of iron crystals in the inner core. The form of the anisotropy changes suddenly at slightly less than half of the inner core radius. The outer part is composed of iron crystals of a single phase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preferred alignment along the spin axis of the Earth. The inner part may be composed of a different phase of crystalline iron or have a different pattern of alignment.  相似文献   
112.
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phase relations of iron and iron–nickel alloys with 18 to 50 wt.% Ni up to over 300 GPa using a laser-heated diamond-anvil cell. The synchrotron X-ray diffraction measurements show the wide stability of hcp-iron up to 301 GPa and 2000 K and 319 GPa and 300 K without phase transition to dhcp, orthorhombic, or bcc phas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corporation of nickel has a remarkable effect on expanding the stability field of fcc phase. The geometry of the temperature–composition phase diagram of iron–nickel alloys suggests that the hcp–fcc–liquid triple point is located at 10 to 20 wt.% Ni at the pressure of the inner core boundary. The fcc phase could crystallize depending on the nickel and silicon contents in the Earth's core, both of which are fcc stabilizer.  相似文献   
113.
通过对东海内陆架EC2005孔柱状沉积物陆源矿物、粒度及地球化学成分分析, 尝试探讨三者之间的制约关系.该孔柱状沉积物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石英以及长石.石英和长石含量控制着平均粒径的大小.矿物含量与化学成分含量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 体现了矿物对地球化学成分的控制.沉积物中各种矿物颗粒的大小差别造成了沉积物粒度的差异, 矿物间化学组分的不同是影响沉积物化学成分含量的主要因素, 其往往通过粒度组成间接地表现出来, 这就造成了“元素的粒度控制”表面现象, 实质上是矿物的种类和含量对粒度和地球化学成分起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4.
面向开发利用的广东省海湾分类及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湾是镶嵌在海岸线上的明珠,是人类开发海洋和进入内陆的桥头堡,其分类方法多样,大体是从自然属性或地貌的角度出发的.随着人类经济开发强度的加大,针对海湾开发利用的分类方法成为开发规划或管理的重要科学基础.为此,就海湾滩涂开发利用与管理考虑,提出了确定海湾范围的标准及海湾分类的定量指标,完成了对广东海湾的分类.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多时期的遥感解译数据,分析了各种类型海湾20年来的开发利用变化,得到的结果与海湾实际情况相符,即广东海湾的岸线曲折度整体增加,说明海湾岸线在后退情况下,并没有趋于平直化.而是由于有些岸段的侵蚀加剧而使得海湾岸线的曲率变大.而广东海湾受围海造田、淤积等因素影响大多海湾在岸线后退的情况下海湾水域面积却在减少.因此,在以后的海湾开发利用中,应合理规划,保护海湾的生态平衡,促进海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5.
厦门湾城市化过程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调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林桂兰  左玉辉 《地理学报》2007,62(2):137-146
首先剖析城市化过程PRED 演变的“五律协同”原理和PRED 演变轨迹的数学概念模型, 在此基础上提出海湾地区城市化过程PRED 演变的“六位一体”宏观调控模型及其指标体系和灰度评估模型; 然后从规划的角度设计海湾地区“六位一体”的调控方案框架, 通过 “六位一体”指标的评估和调控, 确保海湾地区PRED 遵循“五律协同” 原理有序协调地演 进; 最后以厦门海湾为例。厦门城市已进入较高级的发展阶段, 第一产业已基本为第二、第 三产业所替代, 海湾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当密集, 湾内有中华白海豚、文昌鱼等海洋珍稀物种, 还有以红树林为代表的海洋生态湿地; 经分析评估, 其城市化过程PRED 演变“六位一体” 的灰度值为75.725; 保持PRED 协调演进应加强调控的主要方面是: 保护重要的生态源和海陆之间的生态廊道、防止深水港口岸段和航道的淤积、“控源导流”缩减陆源污染、塑造海湾特色景观和岛链景观、保持港口航运业和滨海旅游业的主导作用并选择性地发展临海工业和海洋新兴产业等。  相似文献   
116.
0414号"云娜"台风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0414号“云娜”台风的高空背景场及云图的分析,揭示影响台风移动路径的辛勿理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副高、弱环境场中台风自身内力、台风的非对称结构是影响“云娜”台风移动的主要因素,西风槽对“云娜”台风的移动起着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17.
港湾深槽骤淤的条件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深槽骤淤指深槽底部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快速淤积,通常以浮泥形式出现.综合分析杭州湾、三门湾和象山港的地形地貌、水文泥沙及深槽固定剖面风暴前后或大、小潮期间的地形变化得出港湾深槽产生骤淤的基本条件:(1)有丰富的细颗粒物质的供应源;(2)迅速衰减的动力条件;(3)存在明显的负地形.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得到满足,深槽才能产生骤淤.杭州湾泥沙来源丰富,终年悬沙浓度高,东试挖槽附近受长江冲淡水次级锋面和钱塘江冲淡水锋面影响较大,因此在一个大小潮周期内水动力条件减弱时挖槽处可产生骤淤.三门湾泥沙来源较丰富,正常天气的年份内潮滩处于缓慢淤积状态,而深槽处于冲淤基本平衡状态,但在风暴等灾害性天气下发生强烈的滩、槽泥沙交换,若风暴后处于中小潮汛期则深槽发生骤淤.象山港由于环境隐蔽,水清沙少,沿岸潮滩狭窄,缺少骤淤的物源,即使风暴作用后鹰龙山深槽也没有产生骤淤.  相似文献   
118.
内蒙古固阳地区太古宙乌拉山群构造变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拉山群的变质-变形问题一直有不同的认识^「1~3」。该文以固阳地区3幅1∶5万区调资料为基础,结合90年代以来周边地区1∶5万区调成果,提出晚太古宙乌拉山群经历了两期主要的构造变形。第一期为伸展体制下近水平分层剪切形成的固态流变褶皱和高温顺层韧性剪切带,属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形时间为太古代末;第二期构造变形为地壳抬升之后的剂压体制下,中、浅层次的紧闭同斜相似褶皱--主期褶皱和低温韧性剪切带,  相似文献   
119.
通过对内蒙古东南部中生代地质构造特征的综合研究,将该区域内中生代构造应力事件划分了8个阶段。构造应力场的压、张应力交替变化,此起彼伏,此消彼长,反映出地壳存在着弹性运动。地壳的发展历史就是在弹性运动过程中不断调整平衡,在调整平衡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建造和构造。其动力主要来源于地球自转造成的地应力变化。   相似文献   
120.
IntroductionThe development and occurrence of macroseismic activity come from the specific structUreenvironment and stress condition. So the space-time distribUtion of strong quakes appears to bevery inhomogeneous. Earthquakes with Ms27.0 in a seismicity period presented often a speeding-up pattern with time in different seismic provinces. That is, the cumulative frequency of earthquakes with Ms27.0 increase with exponent N(t)=ae', in a seismicity period (ZHANG, FU, 1989).It means that 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