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0篇
  免费   384篇
  国内免费   357篇
测绘学   758篇
大气科学   223篇
地球物理   280篇
地质学   1106篇
海洋学   673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231篇
自然地理   27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20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53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170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170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184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了降低卫星导航的使用风险,美国和一些导航大国都积极加强其陆基无线电导航系统特别是罗兰C系统的进一步研究。这说明在开发应用卫星导航系统的同时,还必须继续发展陆基无线电导航系统。因此,我国在大力发展双星导航系统的同时,还应继续加强罗兰C系统的研究,积极开发双星/罗兰C组合导航的潜力。对双星/罗兰C组合导航技术的数据组合方法进行介绍,比较了不同组合方式的导航精度及工作性能。  相似文献   
62.
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综合化探异常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酸解烃、顶空气、吸附丝及甲烷碳同位素方法对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进行了综合油气化探测量,建立了该区这几种方法指标的化探异常模式,在总结已知油气区异常规律的基础上,优化化探方法及指标组合并运用于未知区域,圈定了油气远景靶区。探讨了地表化探异常与石油地质特征的关系,为化探异常的地质解释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63.
介绍了亚洲沙尘暴遥感监测的一些新方法,并对监测结果与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这些结果能够为GCM全球尺度沙尘模型提供参数和验证数据。本次研究结果为亚洲沙尘暴的中长期预测/预警系统提供了新的遥感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64.
非常规综合物化探方法油气预测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缺乏系统与综合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异常形成的机理还不十分清楚,在参数的优化组合及异常的求取上尚有诸多不足。针对后一种情况,选择松辽盆地东岭构造作为实验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选取低能吸附烃、放射性测氡及土壤热释光三类参数进行了优化组合,分别计算了综合指标MAE与MAC及组合熵,然后对各值采用泛克里格法求取异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一步研究应从异常形成的机理入手,建立三维非常规综合物化探油气预测模式,以提高油气预测成功率。  相似文献   
65.
MAPGIS管网开发平台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曾文  张德津 《地球科学》2002,27(3):250-254
设计了一个通用的管线信息系统开发平台。该开发平台构筑于大型GIS基础软件MAPGIS之上,具有完备的数据模型,强大的数据包容能力。采用多层次体系结构,包含网络数据管理与网络分析、管网工作区管理、专业管网工作区管理、管网工程管理、管网实用服务工具包、管网管理类库和控件库等多个模块。该开发平台同时支持API和组件接口,二次开发便利灵活,可以较好地满足管网应用系统的。在该平台基础上已开发出多个成功的管网信息系统,证明它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6.
ABSTRACT The depositional organization and architecture of the middle–late Devonian Yangdi rimmed carbonate platform margin in the Guilin area of South China were related to oblique, extensional faulting in a strike‐slip setting. The platform margin shows two main stages of construction in the late Givetian to Frasnian, with a bioconstructed margin evolving into a sand‐shoal system. In the late Givetian, the platform margin was rimmed with microbial buildups composed mainly of cyanobacterial colonies (mostly Renalcis and Epiphyton). These grew upwards and produced an aggradational (locally slightly retrogradational) architecture with steep foreslope clinoforms. Three depositional sequences (S3–S5) are recognized in the upper Givetian strata, which are dominated by extensive microbialites. Metre‐scale depositional cyclicity occurs in most facies associations, except in the platform‐margin buildups and upper foreslope facies. In the latest Givetian (at the top of sequence S5), relative platform uplift (± subaerial exposure) and associated rapid basin subsidence (probably a block‐tilting effect) caused large‐scale platform collapse and slope erosion to give local scalloped embayments along the platform margin and the synchronous demise of microbial buildups. Subsequently, sand shoals and banks composed of ooids and peloids and, a little later, stromatoporoid buildups on the palaeohighs, developed along the platform margin, from which abundant loose sediment was transported downslope to form gravity‐flow deposits. Another strong tectonic episode caused further platform collapse in the early Frasnian (at the top of sequence S6), leading to large‐scale breccia release and the death of the stromatoporoid buildups. Siliceous facies (banded cherts and siliceous shales) were then deposited extensively in the basin centre as a result of the influx of hydrothermal fluids. The platform‐margin sand‐shoal/bank system, possibly with gullies on the slope, persisted into the latest Frasnian until the restoration of microbial buildups. Four sequences (S6–S9), characterized by abundant sand‐shoal deposits on the margin and gravity‐flow and hemipelagic deposits on the slope, are distinguished in the Frasnian strata. Smaller‐scale depositional cyclicity is evident in all facies associations across the platform–slope–basin transect. The distinctive depos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is Yangdi Platform are interpreted as having been controlled mainly by regional tectonics with contributions from eustasy, environmental factors, oceanographic setting, biotic and sedimentary fabrics.  相似文献   
67.
简要介绍即将实施的“21世纪大洋综合钻探计划”的目的、要求、设施等。  相似文献   
68.
叙述了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地震速报中平台程序基本流程和使用特点,程序采用Vi编程方法实现以二维坐标点阵结构显示汉字,与台网的交互软件(EDSP-IAS)中的WaveView程序自动链接运行,该闰台界面操作方便直观,易于定位地震参数,自动速报上网和自动寻呼。  相似文献   
69.
华北地台北缘地球物理场特征与金属矿床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华北地台北缘的地球物理场特征进行了探讨,根据重、磁异常数据反演计算了该地区的莫霍界面、居里界面、磁性界面的起伏.利用地球物理场资料和反演计算结果对该地区的构造格架和断裂进行了推断,同时预测了9个成矿远景区:(1)集宁一呼和浩特金成矿区;(2)张家口一赤城金、银多金属成矿区;(3)密云一高岭金、铜成矿区;(4)青龙一马兰庄金成矿区;(5)秦皇岛、金多金属成矿区;(6)郝家营多金属成矿区;(7)承德地区金、多金属成矿区;(8)赤峰一喀喇沁旗金成矿区;(9)宁城东金、多金属成矿区.  相似文献   
70.
中朝地台东北缘地区的地震层析成像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中朝地台东北缘地区 (东经 1 1 7°0 0′— 1 2 6°0 0′ ,北纬 36°0 0′— 44°0 0′) 1 980— 1 997年的 380 0 0余条P波走时数据 ,利用正交投影法重建了该区地壳和上地幔的三维速度结构 .通过分析及同人工地震测深剖面的详细对比 ,证明了成像结果的可靠性 .结果表明 :中朝地台东北缘地区地壳上地幔介质存在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 ,直至 1 2 0km深度处依然明显 ;地壳上部的速度图像清楚地反映了不同岩石单元的分布与该区不同性质的基岩分布基本吻合 ;从上、中地壳的速度图像中发现了研究区存在海城、朝阳、义县、丹东南、唐山等几个低速异常区(即速度逆反层区 ) ,其中海城、唐山、朝阳等地区的壳内低速层已由深地震测深资料所证实 ;研究区陆地发生的几次强震均发生于壳内低速层上方的高速脆性介质内 ,而渤海发生的强震 ,此现象不明显 ,但都发生于横向介质速度显著突变的位置 ;在地壳不同深度上发现了普兰店至山海关横跨渤海的北西向低速异常带 ;地震层析二维速度图像与深地震测深资料的对比表明 ,研究区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技术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与人工地震测深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